查看原文
其他

不输211!河南这所高校,被严重低估!

点击关注 艾思科蓝 2022-12-08


身居千年古城,心存百年风韵,南近曹门,北临铁塔,东依城垣,西环惠济河,被评为“中国最美大学之一”;

诞于清末新学浪潮,坚守抗日战争烽火,五次迁徙,九度易名;在“逆境”中不断成长,从“留学预备校”到“挺进双一流”

这就是今年即将110岁的河南大学。

图源:河南大学

在新学浪潮中诞生,在峰火弥天中育人


1912年辛亥革命后,以林伯襄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贤,在以教育救国、以人才救国的情怀下,成立了中国中部最早的留学培训基地——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这就是河南大学前身。

其校址选在了清代四大贡院之一的河南贡院旧址,这里还是一千多年前全国最高领导机关——国子监的所在地。因校址比邻巍巍铁塔,预校学生也被称为“铁塔牌”,这个名号被之后的每一届河大学子继承


图源:河南大学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对中国文化设施破坏不遗余力。先后轰炸、袭击南开、同济、复旦、暨大等高校。为保薪火代代相传,京沪及沿海地区的大学纷纷搬迁。但河南大学,始终留在抗战一线,与抗战军民并肩作战


烽烟八年,学业未断。五次迁徙,走过信阳鸡公山、南阳镇平、洛阳潭头、南阳荆紫关、陕西汉中和宝鸡,于1945年迁回开封。河南师生用生命和鲜血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劫难,更用青春和奋进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顽强不屈,更证明了中华民族必将强盛于世界之林!


最终,“历经磨难的河南大学又像铁塔一样雄峙在中原大地上。”


与八年五次迁徙相似的是,河南大学百年内经历了九次易名。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中州大学、河南中山大学、河南大学、国立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都是河大的“曾用名”,1984年“河南大学”校名得以恢复。

1912年,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诞生

1930年,首次命名为河南大学

1942年,省立河南大学升格为国立河南大学

1979年,更名为河南师范大学
1984年,河南大学恢复校名
但无论名字怎么变,河大的内涵和精神一直未变。110年来,学校恪守“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形成“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校风和以“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大学精神

入选国家“双一流”,建创新高地


2008年10月,河南大学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2017年9月,河南大学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生物学作为一匹学科黑马,挺入“双一流”。彼时,这所学校的生物学恢复本科招生,恰好30年。


2022年2月,学校再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从一无所有、一片空白艰辛起步,成长为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双一流”建设学科。河南大学是怎么做到的?

河南大学生物学给出的答案是“追踪前沿,探索交叉,建设特色新学科”,并最终选择“植物逆境生物学”作为主攻方向,而这也成为河大生物学科安身立命的法宝。

2012年3月10日,由河南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安阳棉花所共建的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隆重举行。这是河南省高校建设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志着河南省在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上实现了“零”的突破


2019年11月,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批准建设。一个学科,同时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放眼全国高校并不多见。


“在我看来,不贪大求全,瞄准植物逆境这个方向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做到了‘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发展。这是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身兼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的安国勇说。

不止自然科学领域,作为以文科见长的百年名校,河南大学同样为人文社科提供了丰沃的学术土壤。

2011年,河南大学耿明斋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与政策研究”项目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7年,该项目的成果达到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有关“免于鉴定”的标准,获准免于鉴定结项!

仅2016-2021年,河南大学社科基金立项总数多达205项,立项数量高居国内高校第16位,堪称真正的“社科大牛”!


群英汇聚,傲立国际前沿


历史上的河南大学大师云集、延揽群英:范文澜、冯友兰、董作宾、冯景兰、罗章龙、嵇文甫、任访秋等名师大家都曾在此执教。

不少学生已成为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如侯镜如、袁宝华、王国权、赵毅敏、尹达、邓拓、白寿彝、杨廷宝、高济宇、姚雪垠、周而复、吴强、马可、赵九章、梁光烈......

目前,河南大学有专兼职院士、学部委员22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等领军人才59人。除了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大还拥有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重点社科研究平台,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5个教育部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中心)。

2019年,“国家杰青”王学路教授加入河南大学“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为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

其团队完成的“光诱导的信号调控大豆共生结瘤机制”成功入选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实现了河大创新成果首次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也是该评选设立以来河南省属高校首次入选。

2021年10月1日,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正式发表了王学路教授的科研成果,为优化农业中碳-氮平衡提供了新思路,实现了河南大学Science文章建校以来首破零

图源:河南大学官网

此外,免疫生物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倍奋,纳米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阎锡蕴,代谢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圣彩,“国家杰青”杨文胜,“国家杰青”张立新,入侵生态学专家丁建清……重量级学者纷纷加入,增加河南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厚度,助河南大学科研实力傲立前沿!




从1912年到2022年,110年风雨兼程,110年初心不改,河南大学终在“逆境”中成长起来。

如今,河南大学“三区两院”的办学格局基本形成,适应“双一流”建设的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口碑与实力不断攀升

河南大学会继续向上生长、生生不息!河南大学,未来可期!

“猗欤吾校永无疆”,祝河南大学110周年生日快乐!



往期推荐01一个消失最快的专业,被83所大学抛弃......
02如果这些教授有朋友圈,那么全世界都知道他们又穷又有风骨
03中国最贵的大学:一流的生源,三流的名声......

监制:caicai

编辑:神仙鱼

校对:Pudding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软科、河南大学官网、光明网、河南日报客户端等,由艾思科蓝整合发布,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