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航空难能给普通人什么启示?
图文无关
抱歉,很久没有更新了。主要是因为:(1)连续几篇文章被删,怕了。(2)不想写不被删的东西,恶心。
以上全错。
只有一个原因:懒。
懒的不只是我。还有你们几千位读者。
半年不更,你们也懒得多点一下“取消关注”。也好,这样我复更时心里还有惦记的人儿,不至于觉得在对着空气说话。
聊天嘛,得有点共同话题。咱们先从东航空难开始。开门见山,如题,东航空难能给我们普通人什么启示?
答曰:没有。收工。
当然,如果你是民航业、飞机制造业从业人士,那当我没说。
民航空难生还概率极低,空难发生时,普通旅客也无法采取任何办法来提高生存概率。所以,生存启示,无。
到目前为止,黑匣子还没找到,网上关于空难的一切技术性分析,都没有什么意义。流传出来的专业人士分析,也是这种意见——没有黑匣子,一切都是瞎猜。所以,技术性知识启示,无。
整个事件成为热搜话题,制造了很多口水,但到目前为止,那些沉浸在新闻里不可自拔的人其实都是在猎奇。
有闲人才猎奇。
这一点倒是可以得出很好的启示——很多人有大把的空闲时间。
这个启示对我这种懒人意义重大,那就是——不要抱怨太忙、不要抱怨没时间做事、不要给自己想做而没有完成的事情找借口,而要坦率地承认,自己就是懒。
如果认识到自己时间很多,但还是经常浪费,这个事实也有一个启示:那就是你的时间不值钱。
我大概能想到的有四种情况:
第一,你穷得只剩下钱,只好漫无目的地kill time。
这种情况极为少见,我所认识的,靠自己的努力,靠市场吃饭而又致富了的人士,就算钱挣得再多,绝大部分也全部身心都在事业上,只有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容易无所事事,泡在各种与自己的真实生活关系不大的新闻热点里打发人生。还有那些被政策干倒,被迫躺平的人,短时间内也容易这样。
第二,你现在多做少做,拿到的钱都差不多,又没有失业风险,多花时间也搞不到什么钱。
所以整天想着法子kill time。体制内的摸鱼人士这种情况比较常见。没有短时危机感,没有让自己饱和工作,最大化自己收入的其他职业人士也容易这样。
第三,理智而有趣的懒人。
这些人也会拨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心各种新闻热点,作为生活的一种调节。
但是,他们的关注是积极的和有节制的,对自己关于热点的判断和评论有很好的分寸感,不会把感想当结论,不会把直觉当真理,不会让热点左右生活。
不会因为热点而真正地跟现实中的朋友和亲人生气、撕逼。网络上那些让人莞尔一笑的段子手,多半是这种人。
即使从热点中总结出什么靠谱或不靠谱的人生启示,也都是指向有益于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各种亲密关系。即便如此,这一部分时间也是用来消费了,当然如果能让心情愉悦,那也值了。
第四,盲目和愤慨的懒人。
关心各种热点,只是为了发泄自己对社会、对环境、对他人的不满。这种发泄中,唯一没有的,就是对自己的不满和反思。
在这样的发泄中,他们回避和掩饰了自己现实中的种种不如意,或者为这种不如意找到了各种外因,而暂时平衡了自己的“心理危机”。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保护机制。
对他们自己来说,也算是短时间内值了吧。
读者朋友们,你们是哪一种人呢?
我很矛盾啊,我既希望你们哪一种也不是,都过着充实而富裕的生活,又希望你们能稍稍无聊和懒惰一下,这样才会偶尔看一眼我的胡说八道。
我自己介于三和四之间,有时候是三,很多时候是四。总之,是懒人无疑了。
我很喜欢的香港作家蔡澜解答读者人生困惑时说过一句精妙的话:一切麻烦都有办法,唯有懒无药可救。
心理学上有个不靠谱的说法:承认有病(直面事实),病就会立马好一半。
嗯,我就好了一半——面对没有做完的事,与以前相比,我的脸皮更厚了。
当然,这个新闻成了大热点,也不都是我们这些懒人的功劳。
一百多号人,至少上百个家庭,突然就灰飞烟灭。正常人都会心里咯噔一下,有点难过和痛心也是人之常情。
这才是除了猎奇之外,空难引发关注的普遍原因。这是正常的人性和文明的表现。
不过,表达了难过和哀悼之后,人们会有一种不自觉地膨胀了的道德感。
为什么说不自觉呢,因为,当你为一个悲剧表达同情和难过时,你一般不会表现出特别的道德感,而会觉得这是人之常情。这时候,这种膨胀是看不出来的。
但是,当在一个话语空间里,有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同步表现这种道德感,而是给出了其他角度的意见时,很多人就会起而攻之。
比如,哪怕我只是指出,人们关心悲剧,除了这种人之常情,还有一种“以他人悲剧为乐”的猎奇需求,那就很容易被人们鄙夷和攻击,会被骂冷血、无情、没有人性。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祥林嫂的悲剧,就是她的邻居大妈们日常无聊生活的猎奇娱乐之一部分。鲁迅对人性的洞察,近现代作家中少有人可比。
我多年新闻从业经历,每天都在印证大先生的判断。
不过,我今天的意见是,那些大妈对祥林嫂的关心与同情是真的,正如她们拿祥林嫂的悲剧来猎奇和娱乐也是真的。
在我看来,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普通人跟那些大妈并没有什么不同。
如果不是与自己利益攸关(利益是主观的,对于是否攸关的判断,人们常常也有分歧),我们对他人命运的所谓“人性与文明”的关怀,其实真正的分量并没有我们所自以为的那么大。
我们对自己的情绪和直觉反应的估价总是太高。
我还一直记得孟子的话: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这句话可以有很多种阐发。
其中之一可以理解为,我们自己并不那么像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文明的“人”,那样的人是很少很少,甚至几近于无的。我们自以为的“文明”言行总是与我们挥之不去的“自私”“冷漠”“懒惰的娱乐”如影相随。
说了这么多启示,其实也没那么重要。
如果你是一个乐天的人,遇到一般的事情和新闻,会容易朝乐观的方向去想;如果你是一个悲观的人,那会正好相反。
如果你情感细腻、敏感,喜怒形于色,那很容易看到一个新闻,就发一条感慨的朋友圈或微博;如果你冷静、理智,不轻易发表意见,则不太容易冲动发言,即使发言也会偏中立、客观。
所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看清楚自己是什么人,有时候比自认为看清了某一个新闻热点更重要。
而如果能慢慢更多地接纳一点不同人生经历和性格导致的意见不一,那就更比自以为搞懂了某个新闻热点重要得多。
至少不会那么容易生气。
此外,在诸多空难新闻中,有一件陈年往事让冷血的我咯噔了一下:
1985年1月23日,日航空难,从起飞到坠毁只有半个多小时。一位妈妈送她五岁儿子独自上了飞机,不幸未曾生还。她无法原谅自己亲手把孩子一个人送上了飞机,无法想象孩子在全是陌生人的环境中如何恐惧和痛苦地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半个小时。整个余生,妈妈每时每刻都饱受这种自责和想法的折磨。直到有一天,一位老人打来电话,问清楚她的儿子座位,然后缓缓地跟她说:我的女儿也在那架飞机上,就坐在您儿子身边。她非常温柔善良,所以您放心,在最后的时间里,您的儿子不会孤单。
抱歉,我克制了自己,没有去核查故事的真假。我就要让它是真事,我需要这一点点力量。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对于东航空难这种悲剧,越幸福的人越容易心里咯噔一下。因为他们容易把自己代入进去,因此更难接受这样突如其来的灾难。
大家可以想想,那些战火中的乌克兰难民即使看到了空难新闻,可能就不会那么容易咯噔,因为他们自己正在生死边缘挣扎。
如果你的同情和难过中还有几分“人生无常”的感慨,那么,也正好可以回头看看自己的家人、朋友,以及自己的生活。
如果察觉了幸福,可以多加一分珍惜。如果想起了辛苦和抱怨,可以多一个视角来稍稍舒缓一下心情。
人生已然无常,还要给自己找别扭,这种不划算的事,或许以后可以少做一点。
当然,这样的启示也不见得有多么靠谱,但却实实在在地有用。
最后给自己不更再找一个借口,这半年,我家领导生了个娃,昨天五个月整。长成这个憨样儿:
虽然没有日更公号,但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每天都更了很多张纸尿裤,这是真的。
明天见。
文/可二
2022/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