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去野游|云南周城:手扎蓝染

DS 设计互联DesignSociety 2020-10-25



3

“走!去野游”第三站目的地

是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

周城


周城位于大理古城北23公里

是云南省最大的自然村

因至今仍保留与沿用白族的传统习俗

故又被誉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



周城风光



林芳璐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学习期间

第一次来到周城

在向当地妇人学习的过程中

对白族的传统蓝染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林芳璐与白族妇人



之后,林芳璐数次出入周城

在不断走访学习、亲手制作、探索创新中

从传统的扎染工艺中获取灵感

设计出传统工艺的新玩法



云南周城:手扎蓝染



请输



我们邀请了青年艺术家、设计师林芳璐,作为活动第三站的野游向导,分享她从毕业设计、品牌创立到发展成熟,在周城与白族扎染工艺间的故事。


林芳璐

艺术家、设计师

“手扎蓝染”、“Miss Lin”品牌创始人

以传统的白族扎染工艺创作出富有特殊肌理的艺术品和创意家具

曾获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年度新锐设计师”奖、“年度创新品牌”奖; 

作品《SHE》入围LOEWE FOUNTION Craft Prize 2020



Q1

你对周城的初印象是?住过一段时间后,有哪些改观?


周城风光


多年前第一次到了那座朴实的乡下村落,就是周城,从此便与它再也没有断绝往来。在那里时间过的很慢,我常常在村子里闲逛,早上去露天菜市场买早点,最喜欢吃饵丝。每到吃菌子的季节,中午的菜市场门口都会有很多老婆婆售卖当天一早从山上采下来的新鲜菌子,有见手青,鸡油纵,牛肝菌,松茸等等,最喜欢吃的是见手青,香香脆脆甜甜,叫见手青是因为被手碰倒之后它就会变成青绿色,见了手就变青,所以就叫见手青。这些最单纯的味蕾满足都是我对这个村子的第一印象,简单而快乐。因为在这个村子遇见了扎染,让我的脚步慢下来,开始了在这里的学习与生活,渐渐的与村民熟络起来,认识了这群可爱的白族人民,他们勤劳、朴实、乐观、好客。


林芳璐在周城





Q2

在周城学习扎染和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与当地居民间发生过什么有趣的故事?


林芳璐在白族染坊


我参加过当地的火把节、莲池会、婚礼……对我来说每次都是新鲜的生活体验,听当地村民一次又一次的给我普及传统礼仪,开心的不亦乐乎,我从一个彻彻底底的外地人,变成了半个村里人。每天走访在不同的手艺人家中,我经常被他们留下来吃饭,最喜欢吃的是炸土豆,还有一堆我叫不上名字的菜,总之都味道浓郁,香气扑鼻,每次都是端着饭碗心里想:云南真好啊!现在这里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白族莲池会


林芳璐参加白族火把节





Q3

扎染工艺贯穿了你的作品的创作与设计,是什么契机让你开始研究这种传统技法?


最开始去周城是采风,是闲逛,是探寻一些冥冥之中吸引着我的古老故事。


走在周城的田间地头、青瓦白墙间,我观察到它有属于自己的艺术土壤。这里的人从一出生,就与扎染艺术有着非比寻常的生态关联,这也是传统手工艺地域性的体现,这一方水土养育了这一方人,哺育了这一方手工艺。


白族染坊


扎染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一种印染方法。在周城,我第一次接触扎染。当我见到扎花的丰富肌理,令人震惊的体量感,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可谓是醍醐灌顶的邂逅。那时候我知道这种原始的力量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东西:扎染作品的图案真实、鲜活,是白族民族特色与文化积淀的物质表现,也可以说是周城白族人民对生活的认知与态度,他们将生活的寄托和向往融入其中。


白族妇人在扎花


大理白族扎染的工艺特点就是从撮绸打结到缝扎都是用针、线或相对简单的辅助工具来进行,放入染缸染色之后,结扎部分的染料无法完全浸透,拆开扎线后图案斑驳灵动,错落有致,时而形成多层次晕色效果,时而形成古朴纯真的乡土气息。


传统的白族扎染均使用天然植物染料


扎染从半成品到堆成小山


目前当地的扎染艺术形式还是相对传统一些的,延续了传统手工艺的特性。扎染制作流程繁琐复杂,纺织、染料种植制作、扎花、染色、拆花、熨烫等环节,无一不需要白族人民的吃苦耐劳精神。至今我们还能够看到家家户户都保有扎染的痕迹。


从北京到大理





Q4

和我们聊聊在学习扎染的过程中,令你印象深刻的白族妇人们。


她们自小生活在周城村,这个东南亚最大的白族村落;她们传承家族手艺,勤劳而淳朴。这一代扎花女匠人,平均年龄50岁以上,她们的儿女大多不再拿起针线,大概也是最后一代守护着村里手艺的女人们。



杨富花,58岁,从10岁开始,随母亲学习扎花,好像天生就会,大概是白族的血脉相传。现在的主业是种田,副业扎花,全家两人会扎花,她和她的女儿,不过女儿常年在丽江做生意,只是偶尔回来帮忙,随意扎上几下。



杨永德,75岁,60岁开始从事扎花。基本不会说汉话,之前在外做小生意,卖干纳(大理特产)。岁数大了,回到村子,开始以扎花为主业。按照她们的话说,就是,“白族的女人啊,都闲不住” 。



段六珍,59岁,30多岁开始扎花。退休之前是小学语文老师,那时扎花机会比较少,退休之后几乎每天下午都会与邻居姐妹一起扎花闲谈。家中只有她一人扎花。也是几位娘娘(白族称“娘娘”为“阿姨”的意思)当中汉语讲的最好的,当时我哪句听不懂,就要由段娘娘来翻译。


白族妇人常约上姐妹们一起扎花闲谈





Q5

先道一声迟到的 “妇女节快乐”!你在过往的艺术创作中,做过不少对抗社会观念对女性约束的尝试。和我们分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林芳璐在扎染创作


我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体量都比较大,是因为当我第一次到云南,第一次遇到扎染,它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的丰富、震撼,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把心中的所有感觉和冲动表达出来了。


体量对我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表达,可以反应当时的那种内心感受。其实我没有想要刻意的去表达女性主义,首先我本身就是女性,我要表达的东西,是一定会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出发的,这是必然的。


作品《SHE’S》是我的大体量作品当中的第一件,是我与云南的妇女手工艺人一起工作生活的那段时间创作的,她们让我看到了很多我从没看到过的东西,也让我体会了很多我从没体会过的,有感动、有心酸、有无奈、有希望……所以,这些作品某种程度上说,是为她们做的,也为那个心里不为人知的我自己。


作品《SHE’S》/装置/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16

作品《SHE’S》/装置/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16





Q6

对疫情结束后的2020,有什么期待?


首先希望大家都身体健康。


特殊的2020年,开年就打乱了很多计划,本来三月的展览被推迟了,五月的展览,如今还不知会不会受到疫情的影响。今年还要做些新作品出来,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记录生活。




请输

本文图片由 林芳璐 提供

除在文中标明版权信息的内容外

图文版权均归设计互联所有

未经许可,请勿复制转载

如需获取转载权限,请私信公众号后台


编辑:黎芷欣
校对:顾灵
鸣谢:林芳璐
编排:彭惠君


往期回顾:




林芳璐的作品 《SHE 系列》曾在《造物新世代》展出,点击图片了解更多展览详情——


*2018年9月16日-2019年2月28日,设计互联策划的新工艺百物展《造物新世代》在设计互联旗下主展馆展出,汇聚了来自50多位国内外设计师、艺术家、手工匠人的100多件作品,从“手工复兴”、“方法与技艺”、“迭代与创新”和“理想社会”四个维度,展现当代设计新世代诠释传统工艺的多样化尝试。

SHE 系列, 林芳璐 2017 © 林芳璐




造物新世代画册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页数:214页

语种:中文 · 英文

开本:16开


限时八折,原价168,现价134

扫码即得




更多专题:


👇点击“阅读原文",与设计互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