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欧美出版的《世界摄影史》版本繁多,其中美国内奥米·罗森布拉姆的《世界摄影史》堪称经典。2012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中文版。那么在该书中是如何介绍中国摄影的呢?当代摄影师仅3位入选:解海龙、徐勇、陈长芬。
20 世纪中国摄影的发展有别于其他地方。近80 年的时间里,摄影创作的价值几乎完全取决于对消耗着这个国家的政治纷争的参与度。与欧洲和美国的隔绝,加之相对不发达,使得中国摄影师无法接触富有创意的现代主义理念和西方社会纪实传统。在经历20 世纪头十年的革命发酵期后,中国图片新闻期刊开始出现,促进了以摄影报道为手段来记录真实生活,强调国家政治和经济的进步。《世界报》(Le Monde ,在巴黎编辑,在上海发行)创刊于1907 年,是第一本中文图片杂志,每期推出100 -200 张图片。《世界摄影史》,罗森布拉姆著,中国摄影出版社(文末可购买)1937 年抗ri战争爆发后,中国GCD的图片报道受限于材料缺乏,但为了努力争取GC主义事业的拥护者,GCD人将他们有限的材料几乎全部用来展示和报道中国GCD领导的balu军的活动情况。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画报》和《中国建设》等图片杂志的出现,增加了对新闻摄影图像的需求。但这些影像逐渐变得形式化,宣传色彩更浓,“WG”期间更是如此。摄影师们继续描绘着产业工人、农民等各行各业的人都处于自信和美丽如画的氛围中。虽然技术过硬,但他们的影像很少超越肤浅的表象,去探查中国生活中的问题。直到20 世纪80 年代,这样的做法才开始转变。鉴于中国在整个20 世纪政治和社会动荡的程度,摄影在艺术表现领域没有得到如报道摄影那样的支持也就不足为奇了。20 世纪初在上海出版了一批关于农村美丽风景的图书,30 年代,画意摄影风格吸引了包括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在内的一小群追随者,他们将自己的作品送去参加国际沙龙展和比赛。其中吴寅伯在专业摄影师中最有艺术觉悟,后来成为《人民画报》的摄影记者。模仿中国画主题、构图和风格的中国式画意摄影一直持续到20 世纪80 年代初,有时还会在底片或者照片上添加书法文字。刘半农的作品《建设》体现出,在20 世纪30 年代,人们努力将这种拍摄风格应用于表现工人阶级的主题。朝着另一种方向,摄影师张印泉试图将欧洲实验主义思想的“新视觉”与社会重大议题相融合。好书推荐:从摄影诞生之初到“画意摄影”、从“直接摄影”到“新客观主义”、从私摄影到大画幅,作者对摄影的美学发展脉络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梳理。
这两方面的尝试都很“短命”。从总体上看,虽然有一些出色的摄影师在从事创作,如资深摄影记者张水澄,但中国摄影面临着许多不利因素:在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摄影的材料和制作成本很高,所有的视觉表达都受到传统主义的强大束缚。在过去的15 年时间,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中国掀起了对摄影的狂热。加入各种摄影团体的人数已从1980 年以前的100 名增至现在的数万名。摄影实践也已经多元化,人们不仅为政府机构工作,也有自由摄影师出售他们的作品,并把摄影作为个人的表达方式。 这一代摄影师的工作反映出中国社会各方面正在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越来越多地接触并认知欧美国家的摄影理念和摄影师;随着国外厂商在中国设立工厂生产摄影器材和胶片,人们更容易获得摄影材料。此外,不同的摄影观念开始涌现,个体得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摄影方向。目前从事社会纪实题材的中国摄影师表明他们不再倾向于理想化。解海龙拍摄了缺少教师和教学条件的农村孩子。徐勇拍摄正在消失的《北京胡同》,呈现了繁忙建设中的社会变迁,带着情感复杂的祝福,使人们联想到西方人哀悼失落的美好过去的照片。中国广泛发掘考古遗迹也给摄影师记录自己国家的古代文化提供了机会。对摄影审美潜力的认识使前飞行员陈长芬得以结合大地、日月的彩色航拍影像,赋予现代审美观念以古代哲学思想。拼贴画吸引了版画家洪浩,这在中国摄影实践中仍不寻常。好书推荐:《世界摄影史》最好的有两种:一是罗森布拉姆版,成书时间较久,已买不到;二是安德烈冈特尔《世界摄影艺术史》,由法文译成中文,采用铜版纸精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