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前的中国:一切如昨,却又恍如隔世!
1966年,主席在天安门城楼
1960 年代到 1980 年代,这30年在中国人记忆中笼罩着一层面纱,神秘、忧愁又晦涩。对于那段过往,人们或选择性的淡忘,或避而不谈,但偶然间会追忆起一个片段、一个符号——绿色的军装、红色的旗帜、合作社的牌坊、狂热的语录......当极具冲击性的颜色消退后,一切归于沉寂的黑白。
那究竟是怎样的30年?除了少量的文献资料,越来越多的人离她逐渐遥远,人们是怎样工作的?大雪过后,有积雪的景山什么样?夕阳下有渔民吗?
有一位名叫翁乃强的摄影家,通过四百余张摄影作品,跨越时间和空间,还原了近半个世纪的从很多人记忆中删除的那个世界。这些作品合成一部名为《彩色的中国》的作品集。
1968年,北大荒,年轻人与老农谈心
翁乃强 1936 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华侨家庭,1951 年回到中国。
在他的镜头中,时代的压抑情绪不再笼统而不可捉摸,每一张鲜活的面孔由个体展现,各个行业的生产场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偏远地区的淳朴民风也巨细无遗。
他说,他希望展现人们真实的生活。
虽然“色彩”不等于真实,但是色彩会向我们传递出更让我们容易理解的东西:透过这些照片,我们得以用极其罕见的彩色视野,近距离地观看那个年代人们的喜怒哀乐。
六十年代
1966年,北京东长安街的大字报和人们购买油印小报的场景
1968年,年轻人刚刚乘船来到北大荒新建的知青点
海南黎族农民在水田中劳动
辉县组织人力开山采石、建水库、修水渠
“石姑娘”工作队队员徐柏芝
黑龙江内蒙古交界地区,头上系着手巾的牧民在放牛
1968 年,广东珠江工厂送青年工人参军
广东一家农户的宝书台,孩子为奶奶读书
七十年代
1971 年,秋收时节的劳作间隙,宣传队员表演数来宝
1970 年,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知识青年与农民一起下地劳动
1971 年,“三八”号在黄海捕获大量对虾,为国家创造外汇
点击以下链接可购买
70 年代初,大连獐子岛渔民在晒渔网
江苏淮安农民在手工缝制地毯
首钢轧钢厂建成试车
1972 年,广州电业局女子带电作业班在维护高压线
北京街头卖蝈蝈的小贩
70 年代,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在西双版纳橄榄坝佛寺中
八十年代
80 年代,北京春秋季沙尘时期,系着纱巾防尘的女士
东华门早市上熙熙攘攘的人们
1985 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同学们在上课
著名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和老师们检查学生习作
80 年代,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表演老舍经典剧目《茶馆》
1980年代,西安秦始皇陵边,妇女出售手工缝制的虎头帽和挂件
1980年代,湖南衡阳南岳镇,在街口玩耍的孩子们
《彩色的中国:跨越 30 年的影像历史》
作者:翁乃强
点击以下链接可购买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