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朝灭亡百年后,故宫皇家珍藏照片,首次全面披露

映像志 2020-08-25

四年前,2016年2月1日至4月17日,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百年回眸——故宫禁城及文物播迁影像特展”。影展由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联合策划,此前2015年5月,北京故宫举办过“光影百年——故宫博物院九十华诞典藏老照片特展”。

摄影术发明不久,即传入晚清中国,自南方沿海的澳门、香港、广州,向上海与内地发展,适时见证了百年来近代中国旧思维与新思潮的相互激荡,以及传统文化与外来势力的交错磨擦,也捕捉了清末民初政权更迭、人事交替、社会变迁的点点滴滴。


▲溥仪、婉容合影(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以下展览以百年前的紫禁城为题,内含:皇室贵冑末代帝后帝后教师与中外友人,以及时代革新清末民初社会百态故宫肇建与文物播迁七大单元。

观众透过借自北京故宫博物院与摄影名家庄灵先生之四百余幅历史影像,以及院藏相关史料旧照,可一观昔日皇室人物的生活场景、宫殿建筑的恢宏景观、新旧社会的众生百态、清末新政的勃兴气象,并深入了解宫禁秘藏蜕变为博物院,嗣于抗战期间南迁避寇,最终横海来台的艰辛历程。

一、皇室貴冑

19世纪中叶,西洋摄影术传入中国;照像留影迅即成为民间一项时尚活动,也在晚清皇室成员间掀起一股热潮。朝野不再视照像为收魂摄魄的禁忌邪术,反而纷纷走入照相馆,或聘请摄影师,利用镜头为之捕捉剎那的永恒。今日所见清室人物各种肖像、化装、生活照片,具体反映了皇族贵冑对摄影的浓厚兴趣。

本单元影像选件内容,包括慈禧太后(1835-1908)、帝后贵妃,以及亲王贝勒、福晋格格的个人照与家族合照。案光宣年间,写实绘画在纪实方面的部分功能,已逐渐为摄影所替代。皇室成员留像,往往舍绘画而就摄影;若干照片甚且被赋予形塑个人威仪的目的,或作为馈赠国外元首使节的外交礼品。

慈禧太后

  • 光緒三十年
  • 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慈禧皇太后,葉赫納拉氏(1835-1908),名杏貞,原滿洲鑲藍旗人,咸豐十一年(1861)同治皇帝繼位,慈禧晉為太后,遂抬至鑲黃旗。父親惠徵(1805-1853),安徽寧池太廣道道員,母富察氏。有弟三人,妹一人,其妹婉貞(1841-1896)在咸豐年間被指婚嫁予醇親王奕譞(1840-1891)為嫡福晉。
 咸豐二年(1852),十八歲的慈禧在清宮選秀女制度時被選進宮,至七十四歲去世。生同治皇帝(1856-1875),掌握政權長達四十八年,為晚清政治上的關鍵人物。
光緒二十七年(1901)辛丑和約簽定後,慈禧太后為改善對外關係,乘駐法大使裕庚(?-1905)任滿,一家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返國之際,召其長子勛齡入宮拍下多幅影像,勛齡也因此成為慈禧的御用照相師。
現今北京故宮博物院所存七百餘幅慈禧照片,大多由勛齡所拍。展件影像主要拍攝在光緒二十九至三十年(1904)間,內容包括慈禧個人獨照、合照與化裝觀音照。當時,這些照片除成為慈禧的個人收藏外,部分贈予外國元首使節,部分則透過民間照相館作為商品販售。

▲隆裕太后与太监在御花园(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端康皇貴太妃坐照(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奕譞与福晋叶赫那拉氏(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溥仪与父亲及妹妹弟弟们合影(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溥仪戴墨镜与弟妹八人合影(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1920年

二、末代帝后

中国历代帝后肖像大多出自宫廷御用画师之手,然图像与本人之间是否相似,往往不得而知;而画师未曾得见本人,据想象创作的情况,亦所在多有。摄影技术传入清宫以后,广为皇室欢迎,记录皇家生活与人物形像的照片,因之为数甚伙。

以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为例,从三岁即位到六岁退位,从成长到十七岁大婚,从小朝廷皇宫生活到寄寓天津活动,皆在镜头中留下完整纪录,系中国历史上惟一可以照片影像见证其视听言动的皇帝。

受到溥仪的影响,皇后婉容(1906-1946)与淑妃文绣(1909-1953)亦开始对摄影产生兴趣,并学习照像技巧,能自由取景拍摄。在本单元影像选件中,末代帝后褪去了权威的神秘感。观众当能从中检视溥仪小朝廷生活原貌,以及被逐出宫禁后的活动情形。

末代皇帝溥儀
  • 一九二O年代
  • 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末代皇帝溥儀(1906-1967),是清代入關後第十位皇帝,年號宣統,三歲登基,卻只當了三年的皇帝,年僅六歲即因辛亥革命爆發宣佈退位。然而,在清室與民國政府《優待條件》協議下,退位後的溥儀仍享有皇帝尊號,得暫居紫禁城內,直至民國十三年(1924)被逐離止。
在清代歷朝皇帝肖像中,溥儀留下的肖像數量不僅最多,內容也最豐富,透過當時流行的攝影照相大量保留下來。這些影像包含著溥儀幼年的朝服照、剪辮後平頭照,十六歲時因近視開始配戴眼鏡的肖像照、受帝師莊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 1874-1938)影響模仿外國紳士的西裝照、戎裝照,照片中呈現少年皇帝溥儀平靜端莊,溫文秀氣的風采。但溥儀個性活潑,不喜拘束,因此日常生活上各種遊玩休閒活動,也紛紛成為鏡頭攝取的素材,具體見證了末代皇帝從幼年到成長過程中生活的點點滴滴。

末代皇后婉容

  • 一九二二年
  • 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婉容(1906-1946),郭布羅氏,字慕鴻,號植蓮,達斡爾族,滿洲正白旗人。父親榮源(1884-1951),內務府大臣。生母為榮源繼室毓朗(1864-1922)次女恒香。幼年時期接受良好教育,通曉琴棋書畫,曾就讀天津美國教會學校,對西方文化抱有濃厚的興趣與好奇,喜好西式餐飲與爵士音樂,是一位受中西文化影響的女性。民國十年(1921)正式獲選為皇后,次年完成大婚儀式,婚後入住於慈禧生前曾居住的儲秀宮。
末代帝后同年出生,受到溥儀喜愛照相的影響,因此婉容也留下許多照片。照片裡婉容體態窈窕,溫柔秀麗,透析著身為皇后獨特氣質。禁宮時期的婉容,生活多采多姿,從她與溥儀的合照中,表露出幸福歲月的愉快時光。民國十三年(1924)駐津時期因溥儀專注投入復興清室大業,帝后關係日漸生疏,生活的空虛使她開始沉溺鴉片,終致無法自拔。


▲文秀朝服立像(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三、帝后教師與中外友人

溥仪自幼长于深宫,对外界情况了解有限;幼年读经史百家之言,多由帝师宿儒指授,对西方语文、科学,以及外国史地知识的启蒙,则得自英籍老师庄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 1874-1938)的教导。随着年岁渐长,溥仪在依然保有「皇帝」尊号的特殊身分下,开始产生恢复清室祖业的念头,与宫外人士接触也日益频繁。

本单元选展之件,俱为溥仪帝后与宫廷教师、中外友人的合影,如实记录了两人暂居内廷及寓居天津期间与中外人士接触的活动情形。清末民初时局动荡,国际情势纷繁复杂,各色人物如过江之鲫,影像中具体反映出末代帝后的另一种生活面貌。观众透过历史照片,亦得检视当时宫廷人物服饰穿戴的细节与变化。

帝師陳寶琛與朱益藩

溥儀與帝師陳寶琛、朱益藩合照
  • 民國初期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陳寶琛(1848-1935),字伯潛,福建閩縣人,同治七年(1868)進士,歷任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等職,以諫諍聞名,中法戰爭期間為南洋會辦大臣,被劾誤國,乘母喪返鄉過歸隱生活。宣統元年(1909)在張之洞(1837-1909)推薦下重返北京,任為毓慶宮師傅,是溥儀(1906-1967)的首席帝師,書法詩作俱佳。朱益藩(1861-1937),江西蓮花縣人,光緒十六年(1890)進士,歷任陜西學政、山東學政、京師大學堂總監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毓慶宮行走等職。
陳寶琛與朱益藩,在小朝廷時期出任溥儀漢文帝師,成為中國最後一位皇帝的師傅。朱益藩的帝師工作至民國十三年(1924)溥儀離開紫禁城後結束。陳寶琛則一直隨侍溥儀,從北京到天津張園、靜園時期,竭力主張復辟,惟堅決反對溥儀依賴日本軍方的作為。除屢次勸阻溥儀出關,後更以八十餘歲高齡冒險赴東北力諫溥儀接任偽滿皇帝,結果失意而返,二十四年(1935)在天津病逝。

帝師莊士敦

莊士敦與溥儀、溥傑、潤麒在養性齋樓上
  • 二十世紀初期
  • 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莊士敦,英國蘇格蘭人,取《論語》中「士志於道」之意,自號志道。早年在愛丁堡大學唸書,後入牛津大學,獲碩士學位。光緒二十四年(1898)來華,先後出任香港總督秘書、英國租借地威海衛行政長官。他精通華語,在中國內地多處遊歷,對中國文學史地、儒釋思想皆有深入了解,堪稱一位中國通。民國八年(1919),莊士敦以其特殊政治背景與深厚的漢學造詣,在李鴻章次子李經邁(1876-1938)的推薦下,成為溥儀的宮廷英文教師,自此與溥儀結下不解之緣。對適值思想成長的溥儀而言,其一言一動,思想作風,甚至穿著打扮,皆成為學習模仿的對象。 
莊士敦積極教導溥儀吸收西方新知,鼓勵其出國留學,並為溥儀取了亨利(Henry)的英文名字。對溥儀而言,這位亦師亦友的外國帝師,是他宮中伙伴,曾賞予莊士敦頭品頂戴,毓慶宮行走,紫禁城內乘轎,更提供養性齋及西山櫻桃溝,作為其個人書齋與避暑別墅。溥儀被逐出宮禁後,莊士敦結束了帝師工作,民國十九年(1930)返回英國,總計在華長達三十餘年。一生有關近代中國政治與風土民情論著甚豐,其中《紫禁城的黃昏》一書,尤膾炙人口。


▲婉容和她的英文教师任萨姆(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溥仪等人在开滦矿务总局(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映像志 · 好书推荐



四、宮殿苑囿


紫禁城内金玉交辉、巍峨堂皇的宫殿建筑,以及泉清石秀、饶富意致的皇家苑囿,系明清诸帝多年修建兴筑所积累的成果,曾是皇帝登基听政、大婚册封、读书休憩之场合,亦为臣工百僚佐君理事之所在。这些宫殿楼阁,走过数百年岁月,饱经风霜雨雪,诉说着皇朝兴衰,也见证了时代变迁、政局递嬗与世事沧桑。

本单元展陈的照片影像,多摄于清末民初,范围及于紫禁城外廷内朝各重要宫殿坛庙、楼阁台榭。目今,紫禁城已褪去帝制时代的权威外衣,对外开放参观,然观众检视旧照影像,仍可一睹昔日皇家禁地宫殿苑囿之华丽辉煌。

紫禁城外朝中軸線前三殿

太和殿全景
  • 二十世紀初
  • 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紫禁城營建於元大都的基址上,經明、清兩代修築而成,規模甚為壯觀,曾有二十四位帝王在此號令天下。四面各有一座城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城外環以護城河,城內以乾清門廣場為界,南部統稱外朝,北部統稱內廷。
建於紫禁城中軸線上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是外朝核心,又稱「前三殿」。太和殿是皇朝正殿,中設金漆蟠龍寶座,皇帝在登基、大婚、上皇太后徽號、冊封皇后、大朝會、燕饗、命將出征,以及每年元旦、冬至、萬壽三大節,皆御此殿。前有丹陛,陛間列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二,以及十八個寶鼎,寓意君王萬壽,江山永固。陛下有廣場,為文武官員行禮之處。

乾清宮全景
  • 二十世紀初
  • 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頤和風光

  • 二十世紀初期
  • 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頤和園位於紫禁城西北,原名清漪園,是一座包含北部萬壽山,南部昆明湖的大型山水園林,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為慶賀崇慶皇太后(1692-1777)誕辰所建。咸豐年間(1851-1861),遭英法聯軍焚燬,光緒年間(1875-1908)重修並改名,慈禧太后在此頤養天年。
園內萬壽山及昆明湖間有長廊,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長廊曲折,彩繪精緻,景色美不勝收。山上排雲殿建於原大報恩延壽寺基址上,殿內寶座及擺設均依皇室宮殿形式,作為慶典朝賀之所。殿後有金碧輝煌的佛香閣,為八面三層之宏偉建築,內供銅佛。十七孔橋可連接昆明湖中的南湖島,長虹倒影,甚為美觀。玉帶橋形色若玉帶,為西堤六橋之一,其橋洞與水中倒影混呈圓形。
京城壇廟

天壇祈年殿
  • 二十世紀初期
  • 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天壇,位於紫禁城以南,是明清皇帝祭天之所,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分內外兩壇,主要建築位於內壇,從南到北排在一中軸線上。前有圜丘壇,是一座三層圓形石壇,為皇帝祭天之處。壇北有皇穹宇,存放祭祀神牌。再往北為祈年殿,是皇帝祈穀之所,以丹陛橋連接南北主要建築。以西為齋宮,是皇帝行祭禮前的齋戒處。天壇造型宏偉,具體體現中國天人關係,是迄今仍保存完好的壇廟建築群。


▲文渊阁外景(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五、時代革新

摄影术传入中国后,也被清政府用以记录兴业图强的诸多重要作为。往昔清代官员向皇帝奏报事务,多以文字陈述,具折进呈,其无法达意之处,辄附以图绘。晚清以后,官员亦开始敦聘摄影师,或安排专门照相馆派员同行,对所巡察验看之官营企业、军操演练、海防前线、工程建设等纪实留影,随专折检呈御览。
本单元选件俱为清光绪、宣统年间(1875-1911)官方巡察所留旧照,内容包括官方兴建的新式制造工厂、西式学堂、新建水师兵轮,以及新军军事演习、京张铁路修筑完工等,反映了清廷勠力新政,推动工业、教育、军务、交通各方面现代化的历程。

北洋機器製造局


北洋機器製造局鍋爐廠房
  • 宣統年間
  • 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北洋機器製造局,成立於同治六年(1867),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1826-1893)奉准在天津設立,初名「軍火機器總局」,又稱「天津機器局」,同治九年(1870)由李鴻章接辦,更名為「天津機器製造局」,光緒二十一年(1895)改名「北洋機器製造局」,是中國早期現代化官營重要兵工廠之一,規模僅次於江南製造局。
該局內分東、西兩部,專門從事槍炮火藥、子彈、水雷、軍用器具與軍艦船舶之製作。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變遭八國聯軍焚毀,三十年(1904)袁世凱(1859-1916)出任直隸總督後,另擇山東德州重建新廠。
照片集為朱恩紱勘察該廠時的拍攝紀錄,全稱《北洋機器製造局各廠機器圖》,共收錄照片120幀,作為回京奏報巡察之依據。精選照片數幀,從中了解晚清官營軍事工業建設情況。

新軍操練


  • 光緒三十一年
  • 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新軍,是相對於清代舊式八旗、綠營與湘淮等軍種的稱呼,是清末光緒二十年代至宣統年間(約1895-1911),仿照外國軍制,採用西式操練,購置外國武器裝備,以及聘請洋教習所建立的新式軍種。
光緒三十一年(1904)日俄戰爭爆發,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奏請擴大北洋新軍,在全國建立新軍共三十六鎮,他並率先在直隸地區編成北洋陸軍常備軍三鎮,分駐遷安、馬廠與保定三地。光緒三十一年二月,朝廷派遣兵部尚書長庚(1844-1914),會同徐世昌(1855-1939)等人進行成軍考驗。另宣統二年(1910)年,則是朝廷針對已成軍的北洋陸軍各鎮進行校閱,時稱「庚戌校閱」,藉以檢查各鎮軍事實力與戰備情況。
上述檢驗校閱過程,各軍事單位皆一一拍攝照片,並製成精美圖冊供太后與皇帝御覽。如光緒三十一年成軍考驗有《北洋陸軍保定一鎮暨京鎮兵操照片》《北洋陸軍遷安馬廠兩鎮兵操片》;宣統二年庚戌校閱則有《庚戌校閱第一鎮撮影》《庚戌校閱第二鎮撮影》,以及《校閱陸軍第三鎮撮影》等,可直觀反映清末新軍之操練、裝備與傳統舊式軍種的差異。

▲户部造币总厂头门(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京张铁路张家口车站(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六、清末民初社會百態

清末民初的中国,在政治与文化上处于一个传统与现代交替的时期。新与旧、中与西的相互激荡,形塑了新时代各种面貌。伴随晚清社会发生的结构变化,新的社会现象开始出现,如妇女地位的提高,又如接受新式教育或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日益增多,对于引领潮流趋势,推动时代转变,皆曾发挥重大影响。
本单元展陈的旧照影像内容各异,然如实反映了新时代不同社会阶层成员的面貌形像。另一方面,穿梭于北京城大街的平民百姓,围绕着紫禁城周边营生的摊贩商旅,在传统建筑与城门牌楼的映衬下,仿佛又与新时代的氛围显得格格不入,也更呈现出清末民初多元文化冲击与融合下的矛盾特色。
北京社會面容

北京正陽門甕城
  • 二十世紀初期
  • 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紫禁城內城設城門九座,其位於紫禁城南,俗稱前門的正陽門最具規模,門上有箭樓,內設甕城。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時遭損毀,不久後重建。民國四年(1915),北洋政府為改善交通,將甕城拆除。
梅蘭芳

  • 二十世紀初期
  • 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梅蘭芳(1894-1961),江蘇吳縣人,原名瀾,一字鶴鳴,又字畹華,出身戲曲世家,祖梅巧玲(1842-1882)、父梅竹芬(1874-1897)皆清末著名京劇旦角。民國二十二年(1913),梅氏受邀進宮為慶祝端康太妃(1873-1924)五十壽辰演戲,博得在場的溥儀與貴妃稱許與賞賜;亦曾多次出國演出,並與國外著名藝術家交流,其戲劇藝術獲得高度評價。一生演戲生涯,創造了如杜麗娘、林黛玉、虞姬、花木蘭等傳統中國婦女形象,掀開京劇文化另一波高潮。

 ▲包衣选秀中待选秀女(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殿内总管邵兴禄(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七、故宮肇建與文物播遷

民国十四年(1925),政府接收前清内府文物,成立故宫博物院,正式开放展览;昔日宫廷收藏,私于皇室一姓一族者,乃得公诸于世,为全民所共有共享。


二十年(1931),九一八变起,中日战争接踵而至。政府以故宫典藏希代之珍,传承与维护关系重大,遂决定文物南迁京沪,继又西徙巴蜀。抗战胜利,院藏名宝重器得庆还京,旋因战乱再起,于三十八年(1949)东渡,暂存台中雾峰北沟。五十四年(1965),国立故宫博物院于台北外双溪恢复建制,公开陈列展示。


本单元选件以勾勒故宫院史发展为主,既呈现紫禁城觕具国家博物院规模的情景,亦记录战乱中文物间关万里,颠沛流离的播迁历程,更说明文物暂存北沟期间,迁台先贤于沉潜中护惜数千年文物荟萃的重要作为。


清室善後委員會

  • 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十一月六日,攝政內閣令國務院組織善後委員會,會同清室近支人員,協同清理公產私產,昭示大公,並暫時保管所有接收公產,俟全部結束,即將宮禁一律開放,備充國立圖書館、博物館等項之用。李煜瀛獲聘為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長,旋於隆宗門清小軍機處設善後委員會辦事處,開始次第劃分宮殿區域,並予封鎖。二十四日,善後委員會由乾清、坤寧兩宮開始,正式展開清宮物件點查。

初期院務發展


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歡迎江瀚館長紀念合影
  • 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文物南遷

文物裝箱情形
  • 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民國二十年(1931)九月十八日,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故宮除協調紫禁城外朝之古物陳列所,於十二月十日特設院所臨時警務處,統籌內外廷防護事宜外,亦擇各館處藏品之精尤,依序包紮裝箱,俾必要時移運。
二十二年(1933)元月,日軍進逼山海關,攻擊長城各口,北平瀕危,故宮理事會乃緊急集議,決定文物南遷,嗣奉行政院指示,將文物暫遷上海法、英租界,洽租倉庫貯存。二月六日起,故宮文物計分五批啟運,迄五月二十三日悉數運達。當月,行政院正式任命馬衡(1881-1955)為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院長。

南京分院保存庫


南京分院保存庫山洞秘庫庫門

文物西徙

第三批西遷文物運輸實況
  • 莊靈先生提供
民國二十六年(1937)七月,蘆溝橋變起;八月,日軍於上海啟釁,南京情勢告急。馬衡院長呈奉行政院核准,擇院藏文物菁華分三批西遷避寇:第一批(南路)文物自南京啟運後,經行漢口、武昌、長沙、桂林,而至貴陽,繼又疏散至四川巴縣;第二批(中路)途經漢口、宜昌,抵達四川重慶,又過宜賓而厎於樂山;第三批(北路)則經徐州、鄭州、西安,以及寶雞、漢中,抵達四川成都,嗣又轉運峨嵋。

文物運臺


臺之海軍中鼎輪
  • 民國三十七年十二月下旬,輸運第一批文物遷
  • 邱志華女士提供
抗戰勝利後,故宮西遷文物依巴縣、峨嵋、樂山之序,先於重慶集中,再循水路還京,全部歸運工作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十二月初結束。翌年(1948)十二月,國共內戰轉趨激烈,故宮又擇存京文物精品運臺;同時奉命遷運者,尚包括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央圖書館、中央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等單位之文物圖書。迄三十八年(1949)二月下旬,各機關藏品前後三批陸續運抵臺灣,暫存臺中糖廠倉庫。

國立故宮博物院復院


外雙溪新館建築完工後之院區俯視

 映像志 · 好书推荐


往期推荐

诗人于坚:吴家林,根本不懂摄影美学!

紫禁城秘闻:慈禧太后,为什么发烧摄影?

清宫剧误人子弟,这才是清朝人最真实的生活!

19世纪,中国肖像摄影简史

老照片:清宫剧都是假的,这才是清朝王爷的真实生活

中摄协副主席:中国摄影三大乱象,摄影已沦为名利场

栗宪庭:中国摄影师吕楠,凭什么加入马格南?

1956-2020:历届中国摄协主席摄影作品欣赏

中国肖像摄影第一人:他拍摄的文化名人肖像,至今无人超越

美国人书架上,惊现40年前的徽州彩照,徽州原貌终于重见天日

100位大咖的青涩照:20岁的巩俐,30岁的顾城,40岁的陈凯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