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少忠:正本清源,到底什么是纪实摄影?

林少忠 映像志 2020-08-25

2013年初,摄影理论家鲍昆看望林少忠老前辈


社会纪实摄影(soci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是20 世纪30 年代在美国流行起来的一种摄影风格。其背景是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大批社会底层人的生活无以为计。一批摄影家,包括L. 海因、W. 埃文斯、D. 兰格等用手中的相机反映人民生活的困苦景象,目的是希望引起社会和当局的注意,以求改善这种状况。


30 年代也是美国报刊摄影传媒飞跃发展的年代,《生活》《展望》等摄影报道刊物在这一时期创刊。摄影和出版结合,发挥了它可以无限复制的特性,使摄影在社会改革方面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力。从此之后,人们把类似风格、类似目的的摄影称为社会纪实摄影。


社会纪实摄影有两个范畴:一、它是美国的;二、它是历史的。说是美国的,就不是其他国家的,要了解它就必须了解美国的文化背景;说它是历史的,就是已成过去,如果要借鉴就要考察它是否还存在,有没有变化。中国有相同的条件吗?


中国有没有更好的自己的解决办法?只有准确找到它的时空坐标才有可能正确理解并且应用得当。如果不分中国外国,不管过去现在,就是时空混乱、概念混乱,无法正确借鉴。东施效颦的代价我们付不起。


移民母亲,加尼福利亚,1936年,多萝西娅·兰格摄


《国际摄影》1981 年第4 期发表了王慧敏的译文《论纪实摄影》后,大家不再使用“文献摄影”,而是大量使用“纪实摄影”这个词。


从历史上的阐述看,“社会纪实摄影”和“纪实摄影”这两个词是经常互用的,指的是一个东西。有些人把20 世纪30 年代之前的这种摄影叫纪实摄影,对30 年代之后的这种摄影叫社会纪实摄影。30 年代之前它是零散的,影响有限;30 年代之后则已发展成熟,成为摄影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风格。


美国摄影史学家N. 罗森布拉姆(最权威《世界摄影史》的作者)就是这样来分的。C. 卡帕主编的《美国ICP 摄影百科全书》“纪实摄影和社会纪实摄影”词条中把纪实摄影和社会纪实摄影明确区分开。我认为称作“社会纪实摄影”比较明确,加上“社会”二字,既说明它的特性,又不会和如实摄影相混淆。



难民在等待摘桔子的季节,1936年,多萝西娅·兰格摄


30 年代之后,它以专题报道的形式,以大篇幅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出版物上出现。它集中关注并评论社会问题,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几经发展变化,社会纪实摄影家们不但关注社会问题,也逐渐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从手法上看,有些摄影家向它注入了更多的主观成分。这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任何一种风格的摄影,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美国20 世纪70 年代出版的“生活摄影文库”中的《纪实摄影》卷是这样说的:


“纪实摄影是摄影家对现实世界的描绘,目的在于传达某种重要的事情,并加以评论,使它能为观众所理解。”


“是否每幅照片都可以叫纪实( 摄影) 呢?不是的,因为它传达的是除了风光、人像、街景以外的信息。它可以是记录一个事件,但这个事件必须具有普遍的意义,而不是新闻照片的那种特定的意义;它可以是记录性格和感情的,但同样,它必须具有某种普遍的社会意义。”


这本书是美国社会纪实摄影历程的总结,特别是《生活》杂志关于这方面的经验总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美国童工,1908年,刘易斯·海因摄


可以看出,社会纪实摄影并不是指所有的如实摄影作品,也不是指一般风光、人像、街景、新闻方面的作品,它是对社会问题进行评论的一种摄影。《美国ICP 摄影百科全书》说得很清楚,它说“社会纪实摄影是一种旨在纪录( 甚至倾向于影响) 社会条件的摄影”。


从大量的社会纪实摄影作品也可以看出,社会纪实摄影不但是关于社会问题的纪录,而且具有对社会问题进行褒贬评论的特点,目的在于改变这些社会现状。所以社会纪实摄影家有着社会学家和改革家的见识和胸怀,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足够高的视点去把握他们的题材。


N. 罗森布拉姆(最权威《世界摄影史》的作者)曾说,有些社会纪实摄影家具有“反艺术”的倾向,虽然他们的目的只在于“改良”,但他们期求社会进步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


映像志 · 好书推荐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当中国摄影界对社会纪实摄影产生兴趣时,有些摄影报刊不加调查、不加准备急急忙忙进行炒作,把大量常见的人物摄影、风情摄影、街景摄影、农村摄影都当作社会纪实摄影加以推崇,也就是把大量常见的如实拍摄的影像当作社会纪实摄影加以推崇,结果造成一种很大的误解,至今这种误解仍难以完全消除。


经过那么多的研讨,发表过那么多的论文,究竟社会纪实摄影是什么,至今仍是许多影友心中的疑问。这样的炒作宣传表面上像是在推广社会纪实摄影,事实上是把如实拍摄的摄影当作了社会纪实摄影,它不但降低了这种摄影的意义,而且取消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纪实摄影。


《美国ICP 摄影百科全书》说,社会纪实摄影的本意有两个要点,一个是关于社会的,一个是目的在于改变(这里说的“社会的”就是关于人的而不是关于自然的;说目的在于改变,指的是要改变社会不合理的现状,关心弱势群体)。既然把如实拍摄的作品一律当作社会纪实摄影,真正的社会纪实摄影就被挤掉了。把这两个重要特征冲掉了,鸠占鹊巢,概念就被偷换了。


美国童工,1908年,刘易斯·海因摄


大力炒作推广那么多年,社会纪实摄影为什么还发展不起来呢?有些人还不明白什么是纪实摄影,原因就在于这种炒作宣传转移了目标,既然到处都是纪实摄影,还有什么必要去寻求真正的纪实摄影呢?


不论社会纪实摄影怎样发展变化,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一种关心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的存在。解海龙的“希望工程”系列和焦波的“俺爹俺娘”系列,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就产生了积极影响。社会纪实摄影中所包含的这种积极精神,应该说是人类先进分子的一种心灵的闪光。


西方摄影史学家有的把这种精神称作“人道主义”,有的则称作“对人的关心”。虽然中西观念不同,但我感到它和前面所讲的中国文化传统有着某些相通之处。N. 罗森布拉姆(最权威《世界摄影史》的作者)曾说:“不论结果如何,包含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影像在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行为史中扮演了一个独特的、有时是极为重要的角色,而且它仍然是那些具有远见的摄影家和改革者的激情与承诺的见证。”


现在是商业经济社会,摄影家都在讲求实现经济效益和个人价值。但总会有一些摄影家能将实现历史和社会的责任感与实现个人价值顺利结合起来。


棉花佃农妻子,1936年,沃克·埃文斯摄


中国有些影友,拍摄热情很高,有的时候一股摄影风潮袭来,不顾一切跟风赶时髦。记得1990 年召开贵阳摄影理论年会时,会议主题是讨论(社会)纪实摄影。


对这个外国历史概念,有的人不从历史上去追寻它的根源,只采取向摄影家寄发信件的方式征求对社会纪实摄影的定义,回信最多的答案就认为是正确答案而受到吹捧。老摄影家陈复礼在会上放映他在广州农村拍摄的人物幻灯片后,几次问我:“你看我这算不算是纪实摄影?”


年会过后,我觉得不应该让一个老摄影家感受到压力,便给他写信说:“陈老师的摄影功成名就,拍什么、怎样拍完全是自由的。胜似闲庭信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他回信表示感谢,并对有些影友不理解他的影画合璧感到遗憾。


社会纪实摄影是美国的产物,要了解它的真正意义,就要去了解美国的摄影史。我们借鉴它关心社会、关心人的这种精神,而不是照单全收,全部照搬。


伯明翰附近路边店,1936年,沃克·埃文斯摄


在美国本土热衷于社会纪实摄影风格的人,都是些关心弱势群体、关心社会改革的进步人士。这种风格的出现,似乎美国主流摄影界对它并不重视。


L. 海因去世之后,他的作品堆在摄影联盟的房间里,他的学生沃尔特·罗森布拉姆整理出来拿给纽约现代艺术馆摄影部主任E. 斯泰肯,但斯泰肯并不认为它有什么价值。最后他拿给柯达摄影馆负责人B. 纽霍尔,纽霍尔肯定了作品的意义,并让作品得以展出。


随后,沃尔特和他的夫人内奥米·罗森布拉姆共同努力,在美国各地展出,并在世界巡回展出。后来B. 纽霍尔和N. 罗森布拉姆分别出版了两本摄影史(可在文末购买),开辟专章介绍社会纪实摄影;而康奈尔·卡帕成立了国际摄影中心,提出了“关心人的摄影”和“关心人的摄影家”的口号等观念,并出版了他们的系列作品。


这样,社会纪实摄影才为人所知。中国影友对美国的社会纪实摄影如此关注,我深感欣慰。看来中国文化还是有它的特点的,这些特点之一就是对人的关心。


映像志 · 好书推荐

往期推荐

诗人于坚:吴家林,根本不懂摄影美学!

安塞尔·亚当斯传世名作,你真的看懂了吗?

中摄协副主席:中国摄影三大乱象,摄影已沦为名利场

栗宪庭:中国摄影师吕楠,凭什么加入马格南?

1956-2020:历届中国摄协主席摄影作品欣赏

《美国贫穷地理》:纪实摄影,美国70个“国家级贫困县”

贺延光:摄影师,要对历史负责!

中国肖像摄影第一人:他拍摄的文化名人肖像,至今无人超越

巫鸿:中国当代摄影四十年(1976~2018)

胡武功:人本、人情、人性,这才是纪实摄影的灵魂

重新认识秦军校:会用影像讲故事的人文摄影家

中国摄影界的四种病,再不治就晚了!

麦克·山下:中国摄影师拍的东西,大多数是假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