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选自《往事如歌》,中国摄影出版社,原题《平遥国际摄影节的初创》
司苏实(左)和 阿兰·朱利安(右)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摄影界的对外交流活动一直不很顺畅。一方面是体制问题,有资格展开对外交流项目的单位很少;一方面是条件问题,语言障碍使许多有些机会的人或组织难以向前跨步。后来知道,其实外国人同样面临语言问题。好不容易有了自由接触的机会,大家只能简单寒暄,离了大多为公事公办的翻译便寸步难行,这大大地影响了摄影界对外交流工作的开展。问题是,各行各业都前进了,摄影界却显得与人家的步子很不协调。
司苏实和阿兰·朱利安,筹备第一届平遥摄影大展。摄影 马克·吕布
由于人民摄影报社在中国摄坛的多年积累,已经具备了独立展开对外交流活动的条件,我们也一直在寻找机会展开这一工作。最初主要是通过本报驻海外各地特约记者、朋友和我的老相识帮忙,向各主要摄影组织、博物馆成套地赠送合订本、画册,和相关资料,并在报纸上开辟《海外风》专版全面开展介绍。美国的王瑞、澳大利亚的徐家树、新加坡的陈建中、日本的冯学敏、黄金树、顾铮等都曾做过不少工作。比较集中的在1997年,与萨尔加多的联系,与人民大学合作组织雅克布森报道摄影研讨班,出访台湾、欧洲等。这期间先后结识了吴嘉宝(台湾)、曾年(法国)、陈小波(美国)等海外朋友,他们都对我们独立开展对外交流活动表示出极大的热情,并全力帮忙。
马克·吕布,2001 平遥。摄影 吴家林
我是1998年11月出席Oracle国际会议时正式参加国际权威摄影组织的,这是吴嘉宝的功劳。当时还在日本就学的顾铮和冯学敏告诉我,这个会议的成员几乎囊括了国际摄坛在世的所有重要人物。开会期间我只感受到大家对我的格外重视和热情,对许多事情和人物仍十分茫然。但更为他们对中国的一无所知感到惊讶,一种义不容辞之感由然而生。好在我有着多年从事摄影专业采访的经验,收集到了所有人的联络方式,并正式参与了那时在中国还很幼稚的互联网实时沟通渠道,大家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司苏实和顾铮,2001 平遥。摄影 阿兰·朱利安
一个月后,我报独立组团访问欧洲,成员有我,副总编张小明、山西日报摄影部主任王悦。旅法摄影家曾年全力帮助,老朋友普雷基以联系图片社的名誉发出正式邀请。这次出访结识了荷奈·布里、弗朗索瓦·易贝勒、帕特里克·扎克曼等许多著名摄影人,拜访了马格南、联系图片社、欧洲摄影之家、WPP、费加罗、解放报摄影部、PICTO、FNAC等许多摄影组织,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对海外,特别是对巴黎这个摄影的故乡,国际摄影之都有了直观的印象。几次直接交往和成功访问,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海内外联络资源,激励我们必须加快这项工作的进程。我与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的会长刘雷(我是副会长)、台湾摄影家林添福等多次在一起认真分析形势,研究方案。2000年5月,一个重要人物的出现,使这项计划得以以远远超乎我们想象的速度和质量开始实施,他就是阿兰·朱利安。
首届平遥摄影大展开幕式场景。图上外宾为(左起):前排:阿兰·朱利安;中排:热华索(法国VISA摄影节总裁)、阿兰·桑雅格(法国蓬皮杜国家艺术中心摄影部主任,欧洲著名艺术评论家)、阿尼亚茨(法国文化部摄影部视觉艺术收藏鉴定委员会主任);后排:奥莱格(俄罗斯摄影大厦副总裁)、科林·雅格布森(英国某大学摄影教授,《Reportage》杂志主编。摄影 马克·吕布
阿兰是随夫人魏淑宜到洛阳外院讲学来中国的。早些时候,我报曾隆重介绍过这位执着而富有激情的摄影人。2000年他们完成合同准备返回欧洲,河南的朋友推荐他们,应该去山西一趟,专门访问一次人民摄影报社。后来知道,阿兰这次来是有“野心”的。他受舅舅马克·吕布影响,对中国充满了感情,非常希望在中国明显崛起于国际社会之际,把发展方向定位于中国。阿兰去平遥观光了一趟,回来便大力向我推介,这里是办国际摄影节的绝佳选址。我当然喜出望外,也向他讲了我们的规划和正在进行的努力,桂林、青岛、大连、北京,都有条件,实在想象不出平遥对办摄影节有什么好处。阿兰说法国的VISA是他和热华索一起创办的,刚好9月初开节,设法让我们去一趟,一看就全明白了。他承诺自己即有经验,又有许多有利条件,这事不会有问题。但当时已经是5月中旬了,这样大的综合项目可不是随便说说就行的。阿兰办事如何我一点谱儿也没有,因此对这事并没有足够的信心。阿兰做事的执着、认真、无私和高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为以后我敢于依靠他全面展开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首届开幕式主席台,最右为布列松夫人马格南著名女摄影家马丁·弗兰克。摄影 吴家林阿兰6月13日便发来信息,佩皮尼昂热情欢迎我们,愿意全面配合。那时阿兰还没有离开中国。我与我的老领导,名誉总编辑谷威,社长郭笑云等认真分析局势,决定立即找晋中市委和平遥联系,正式组团。当时的晋中市申X曾是谷 威 省体委主任一职的继任,在此之前谷威曾向他提议此事,得到愿意支持的答复。申X对此事表示出较高热情,并透露他很快调 省 委 宣 传 部,可以更好地协调此事,并建议我们与平遥县政府共同组团。但平遥的几个干部刚刚访欧回来,而且有重要事务要办,再次出访有困难。9月5日,由我,谷 威、郭笑云,和自愿自费随团的台湾摄影家林添福一行四人,登上了赴法的飞机。9月2日VISA已经开节,我们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成行已非易事。
马克·吕布,2001 平遥。摄影 吴家林
由于阿兰夫妇和热华索的全力配合,VISA一行使我们大开眼界,基本上整明白了国际摄影节的运作模式和相关技术。阿兰认定2001年万事伊始,是个好兆头,我们有能力在这一年创办中国的摄影节。这不仅是第一次办摄影节,而且是在中国第一次举办,要在国际摄影领域产生足够影响的摄影节。这是一个涉及全方位协调的大型综合项目,准备节目,搭建班子,开展招商,各项审批,整修场地,展前准备,一环套一环,谁也没有经验。一系列相关技术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有一年的时间准备,才能确保把这第一炮打好。我们详细地掐算了各重要摄影节的开节时间,并认真考虑欧美人工作和节假日的习惯安排,确定在9月下旬开节最恰当。但这对我们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必须全力以赴,分秒必争。
我回来后马上起草考察报告,于10·1长假后迅速报送省委宣传部,并在报社内部正式动员,安排部署。一个半月后(11月20日),新上升的申X在文件上批示,要求纳入外宣办工作计划,展开调研;12月7日,省 委 外 宣 办召开首次调研会,副主任王拉英主持,主要由我们几个出访成员介绍情况。但由于种种原因,工作常常陷入停顿,这使我们非常着急。项目不能确立,许多具体工作无法着手。2001年2月中旬阿兰专程来华,拜见政府官员,实地考察平遥,为此事点火升温。此时他们夫妇已得到马克·吕布的郑重要求:放弃一切工作机会,全力创办平遥国际摄影节,并答应调动他的全部能力配合。3月2日,省外宣办召开工作会议,“平遥国际摄影节”正式列入全省外宣工作计划。但第一次举办这样复杂的涉外项目,绝非一个省级宣传部门就能决定,仅到北京审批一项,足足花去我们两个半月的时间。为此事,悠闲惯了的刘雷绞尽脑汁,用尽招法,许多人拼命奔波,直到5月14日正式拿到批文,离计划开节时间只剩下了四个月。
摄影 吴家林
临到开节前一周,一个“9·11”又把所有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我第一次发现,远在天边的事,竟让我们如此揪心挂肚。记得12日早上,也就是纽约当地时间这个魔鬼日的当夜,阿兰象往常一样按时到我办公室上班。我从网上找出英文报道和已经铺天盖地并不断翻新的图片让阿兰看。过了好久,阿兰只说了一句:“马克在纽约。”我们拼命拨电话。但一个也不通,是线路不通。涉及美国的除马克外,还有几个重要人物:摄坛超级大牌,美国著名摄影家玛丽·艾伦·马克;原生活杂志著名图片编辑,COBIS图片总监彼德·豪尔;原沙滩棕榈报著名图片编辑,时任美国俄亥俄大学视觉传播系主任耐斯·万德;马格南四大女杰之一苏珊·梅萨勒斯。
我俩站在那里半天,不知该干些什么。整个平遥国际摄影节是在马克·吕布全力支持下,才得以如此声势浩大地实现。这么多重要人物是靠他的影响才能调动。即使不出闪失,面对这样重大的突发事件,他们是否还能履约平遥?这么多重要人物不能出席,我们真不知该如何应付。
马克·吕布在王福春影展《火车上的中国人》。摄影 吴家林
后来的结果,苏珊是绕道英国赶来,并坚持自己处理多出费用。她还带来了一本时代周刊,上面跨页印着苏珊拍的世贸大厦正在倒掉的照片,下面是惊慌四散的人群;马克象没事人一样喜喜哈哈地按时赶到。他是靠自己的面子和主动为航班拍照,换来一张免费机票;彼得·豪尔因COBIS的要职,取消了计划;耐斯·万德因学校封门,还要管理学生,只好再三表示谦意(马丽·艾伦·玛克在此之前因时间安排问题正常告假)。无论如何,9月20日那天,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际摄影节准时开幕。
那些天,一直阴雨不断,而且越下越大。20日一早,不到六点,我和阿兰便爬起来,听着雨声,心情异常沉重。我打电话给布展指挥耿崇仁。他安慰我别急,只要给他两个小时,就会把一切搞定。可开幕式10点开始。县衙那个主会场有许多设计,在雨中根本无法进行。夜里我去看时,那里与平时没有任何区别,两个小时,怎么来得及?即使8点雨一定会停下来,满地是水,又怎能保证弄出一个差不多的开幕式?我不敢往下想,只能听天由命。
好像是八点多,雨真的停了。我几乎是十点准时到达那里的,我实在不敢看那里的混乱,我的任务是把所有重要的宾客准时引到那里。现场的景象让我看呆了。
马克·吕布帮王福春推销画册《火车上的中国人》。摄影 吴家林
衙外人山人海,红灯高挂,彩旗飘扬,院中更是布置得喜庆而热烈。青砖地上尽管还泛着湿气,但没见一汪积水,空气清新润爽。大门前做起个巨大的充气拱门,身穿崭新警服的警察乐队在门旁奏得正欢。不知哪里请来一个装备齐全的威风锣鼓队,鼓声凛凛,人心震撼。我最担心的,主席台上通台宽的巨大屏风早就搭好,红地毯把气氛一下子烘托了出来。天空中飘着巨大的气球,祝贺的彩带迎风舞动。两侧走廊被画廊、网站摆满了桌椅和宣传牌,廊檐下飘舞着各家的彩旗广告,早来的摄影家正围在那里问这问那。让人最不可思议的是,院里的人群一反常见的拥挤嘈杂,三五一组,均匀散布院中寒暄应对,斯文得很,让人一下子想起了欧洲常见的鸡尾酒会。随我一起来的老外兴奋地向我伸出大拇指:真没有想到,在平遥这样古老的县城中,竟能看到这样有品味的聚会。
摄影 吴家林
这些,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不得不赞叹平遥人的实干能力,赞叹他们那种早已不知多少夜没有合眼的拼搏精神。我很累,但在他们面前,我自知无法并论,是他们把这一切变成了现实,而且是在这样不可思议的情况下,实现了我们多年的梦想。讲话结束了。随着声声炮响,天空中顿时彩条蹿舞,所有的人抬头仰望,笙管齐鸣,鼓乐震天。我和阿兰紧紧地抱在一起,放声大哭。
2001年的首届平遥摄影节是中国摄影节走向“国际化”的开端,并且一直坚持下来,至今已举办了19届,即将迎来第20届。在最辉煌阶段,曾被媒体评为“世界三大摄影节之一”。
这里有八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必须要说一说。他们是:前《人民摄影报》总编司苏实、法国策展人阿兰·朱利安、法国摄影大师马克·吕布、摄影家高波、申X、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前会长刘雷、前山西摄影家协会主席王悦、现任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总监张国田。
司苏实,前《人民摄影报》总编辑,正因为他大胆的想象力和务实的工作,使中国也有了第一个在古老小城举办的,如法国阿尔勒、波佩尼昂一样充满魅力的、高水平的摄影节。可惜很快他便与他的顶头上司申X闹翻,两届摄影节后就被迫离开了摄影节领导者的位子。
阿兰,来自法国的策展人,马克·吕布的外甥,他的国际背景和人脉关系,使平遥摄影节从一开始就达到较高的国际水准,众多国际上重要的策展人、评论家、摄影家光临平遥;而他的国际眼光,也使平遥摄影节从一开始就摆脱了国内摄影节的沙龙和影赛风格,使纪实和当代艺术成为平遥摄影节的主流。
马克·吕布,平遥摄影节幕后的一尊大神,他的影响力足以让平遥摄影节一开始就有了国际一流摄影节的基因。
刘雷,时任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长,也是当时中国摄影界最活跃的策划人、活动组织者。他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从文化部拿下了举办平遥“国际”摄影节的批文,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也成为了首届平遥国际摄影节的主办单位。
高波,摄影家,早年旅居法国,并成为较早签约国际著名图片社的中国摄影师。他在前几届平遥摄影节担任“艺委会副主任”,由于他的坚持和努力,使中国的“新摄影”(观念摄影以及当代艺术影像)在2002年成为平遥摄影节重头戏,中国的当代影像正是从平遥走上了国际舞台。
申X(略)……
王悦,时任山西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曾经接任司苏实,于2003年至2007年成为平遥摄影节的艺委会主任。在王悦执掌平遥摄影节期间,在宣传部的鼎力支持下,平遥摄影节仍然延续它的辉煌和人气。期间最重要的一个事件,应该是邀请世界著名摄影大师罗伯特·法兰克驾临平遥。
张国田,2001年首届平遥摄影节,张国田在平遥临时开了一家“老平遥酒吧”,成为当时古城夜里中外摄影人最重要的喝酒和交流的据点。2003年张国田开始担任平遥摄影节艺委会秘书长,2008年接任王悦,成为平遥摄影节艺术总监至今,是平遥摄影节任职最长的领导者。应该说张国田接手平遥的时候,平遥摄影节各方面条件最优越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张国田凭着开放和坚韧的性格,务实而专业的工作,一直使平遥摄影节保持着稳定的高水准和高人气,也因此,至今平遥摄影节仍然被公认为中国最大最重要的摄影节。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仍然没有哪个摄影节可以取代平遥的位置,每年九月的平遥,仍然是国内摄影人都想去看看的地方。逛逛影像庙会,会会四海朋友,去平遥摄影节喝大酒看大片好梦几日游是很多中国摄影人共同的想法。
往期推荐
司苏实:中国纪实摄影,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世界读书日 | 中国最具收藏价值的20本摄影书
中国摄影野史:娱乐圈“摄影大师”排行榜
永远的四月:“四月影会”41周年,思念依然无尽!
中国摄影界的四种病,再不治就晚了!
往事并不如烟:全国摄影大展原作,在潘家园沦为6毛一斤的废品
中摄协副主席:中国摄影三大乱象,摄影已沦为名利场
栗宪庭:中国摄影师吕楠,凭什么加入马格南?
1956-2020:历届中国摄协主席摄影作品欣赏
贺延光:摄影师,要对历史负责!
秋山亮二:80年代的中国儿童,太纯真了!
胡武功:人本、人情、人性,这才是纪实摄影的灵魂
诗人于坚:吴家林,根本不懂摄影美学!
公务员摄影圣经:给领导拍照,最大的技巧是懂政治
撕下“艺术”“纪实”的幌子,你拍的只是庸俗摄影
陈建中:不要糟践了摄影,你只是在拍照!
↓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可购买精品摄影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