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苏六 | 为时代留下影像:中国纪录片的新动能与新趋势

何苏六 韩飞 中传新闻传播学部 2021-09-10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纪录片在国家政策力量和市场力量的双重驱动下,在以互联网代表的新动能加持下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一批高品质且观众喜闻乐见的纪录片相继推出,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纪录片由过去所谓的“精英艺术”,真正走进百姓生活,让“公众时代”下的中国纪录片的群众基础更加坚实。新时代,国家对纪录片日益明晰化的多元功能诉求以及不断释放的市场活力,共构了这一时期中国纪录片的产业格局和内容生态。


主流化——纪录片作为新时代的记录者和阐释者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作为记录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媒介文本,对于我们回顾历史、反映当下、展望未来具有重要价值。


△《话说长江》:蕴藏时代气质和时代精神的经典作品


中国纪录片具有与时代共进的历史传统。它作为中国风雷激荡的改革发展史的见证者,在历史上涌现出了像《丝绸之路》《话说长江》《复兴之路》等一批蕴藏时代气质和时代精神的经典作品。


新时代以来,中国纪录片的“主流化”气质回归,主流题材、主流叙事、主流话语、创新性表达,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作方向。这些纪录片紧扣时代脉搏,注重社会主流现实生活的关注和主流价值的传播,纪录片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价值凸显。


首先是围绕党和国家的核心战略和宣传主题的主流话语纪录片崛起,《百年潮,中国梦》《一带一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等作品在政治传播和主流意识形态建构方面显示出较大影响力。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各主流媒体基本上都有反映改革开放题材的纪录片推出。从叙事上大开大阖的《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必由之路》,到以小见大的《中关村—变革的力量》《小岗纪事》,这些纪录片大多在12月份播出,引发规模效应,让四十年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深入民心。


△《记住乡愁》:新时代树立大国文化自信的重要表征


还有一些主流话语纪录片,响应国家对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和解释诉求。如《国脉》《记住乡愁》《西南联大》等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成为新时代延续中华文脉,树立大国文化自信的重要表征,不少作品也成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


近几年以纪实手段反映时代发展和百姓生活的题材也不断增多。《乡村里的中国》《我们这五年》《出山记》等作品从普通人、身边事入手,见微知著,为新时代下的中国留下个体化影像注脚。


年轻化——纪录片成为“年轻态,健康品”


自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让纪录片成为全民话题,成功把纪录片引入“公众时代”以来,中国纪录片就开始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向。


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创作受到网络文化和传播特点的影响,在话语方式上更加贴合网络年轻用户的审美习惯,并且以普通人为主要关照对象,视角更加平视。近两年,《我在故宫修文物》《人生一串》等纪录片在视频网站上被年轻人热捧,成为话题级纪录片,这些影片在创作上都呈现出去宏大叙事,关照个体,于平凡朴素中洞见伟大与真情的特质。在传播上,像《如果国宝会说话》《了不起的匠人》等小而美、轻量化、符合碎片化传播的纪录片出现,更加符合年轻用户的观看习惯,助力了纪录片受众年龄的下沉。而像B站这样的以年轻用户为主的弹幕视频网站创新了纪录片的观看和沟通场景,增强了年轻用户与纪录片的粘性关系。


△《辉煌中国》在网上引发网友大量互动


中国纪录片的“年轻化”意味着去宏大叙事,去空洞化,告别以传者为主体的话语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去主流化。相反,纪录片或者说以纪实影像为核心的泛纪实内容矩阵正积极向主流靠拢。近两年《重生》《辉煌中国》等纪录片在网上引发网友大量互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在“两微一端”推出的纪实性时政微视频,形式多样,以小见大,也深受年轻人的热捧,纪录片成为名副其实的“年轻态,健康品”。


国际化——纪录片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抓手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世界更加渴望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近年来,中国主题正在成为全球纪录片市场的热门资源,中外合拍、国际传播成为纪录片制播的重要模式。


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中国纪录片出口近2000个小时,国内制作的《京剧》《超级工程》《风味人间》等作品目前已经销售到亚洲、欧洲、美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批国际合拍项目如《极致中国》《光阴的故事》《港珠澳大桥》,和西方媒体主导出品的、以他者视角对中国进行关照的纪录片如《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超级中国》等在国内国际主流媒体播出,取得良好的收视效果。基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打造的相关国际传播题材纪录片也在近几年迎来爆发。


△《魅力阿根廷》:为习近平主席访问阿根廷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纪录片在重大外交活动中扮演起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国与国之间交流,减少认知偏见,实现文明互鉴的重要文化媒介。2018年G20阿根廷峰会举行前夕,为迎接习近平主席出席G20峰会并对阿根廷进行国事访问,中阿联合摄制的系列纪录片《魅力中国》《魅力阿根廷》在两国国家电视台同步播出,为习近平主席访问阿根廷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当下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正实现从“宣传中国”向“传播中国”的观念转型。国家正在从政策资金扶持、鼓励合拍制作、海外营销平台搭建、加大优秀纪录片外语译制、培养国际化人才等方面助推更多中国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纪录片正在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抓手。


精品化——纪录片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高峰


中国纪录片的精品化趋势与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具有较大相关性,市场力量的崛起带来纪录片投资规模的增长,同时激发了纪录片创作的活力,也让纪录片更多以用户为导向进行生产运作。许多精品纪录片的推出,释放了纪录片本有的认知、教育、审美功能,也成为平衡当下媒体因市场化带来的泛娱乐倾向的重要砝码。


△《风味人间》:中国纪录片在制作品质和观看体验上更加具有“大片感”


纪录片的精品化趋势,也与近几年纪录片制作技术的提升直接相关。当下中国纪录片的制作技术日益与国际接轨,新型前沿拍摄技术的运用及对录音、音乐音效、视觉特效等技术手段和纪录片工业化流程的重视,让中国纪录片在制作品质和观看体验上更加具有“大片感”,《第三极》《航拍中国》《风味人间》等一批产品制作品质提升明显,堪称“视听奇观”。纪录片过去的“粗糙感”已经逐渐消失,精品化趋向正让纪录片变得叫好又叫座。


纪录片领域的精品化不等同于大片化。随着移动传播的火热,短小精悍的微纪录、短视频成为创作热点;伴随市场细分,纪录片的题材选择也走向精专化。大体量的精品力作与小而美的纪录“小品”形成高低搭配,让中国纪录片市场的产品供给更具层次性和良性化。


融合化——纪录片成为全媒体的宠儿


2014 年,媒体融合正式上升至国家战略, 各媒体正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阶段发展。媒体边界日益模糊,各媒介传播的内容产品也呈现出互融趋向。纪录片在这种大趋势下,开始改变电视媒介一家独大的特点,向电视媒体、电影院线、新媒体三极制播格局发展。


在媒体融合趋势下,传统以媒介为边界的制播模式正在被打破,电视媒体除了常规纪录片产品的生产,也会推出像《如果国宝会说话》这样的微纪录、短视频,也有纪录电影。网络出品的纪录片也开始返销电视媒体,“先网后台”现象同样开始出现在纪录片领域。


△《国家相册》在网上引发大量用户参与式传播


传统主流媒体像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也开始打破边界,依托自有融合媒体平台体系进行一些纪实影像的创作和传播。像人民日报出品的《中国一分钟》系列,新华社的《国家相册》系列,央视新媒体推出的《初心》系列作品等都在网上引发大量用户参与式传播。


当前,在新技术驱动、国家需求、传媒体制机制和产业变革中孕育的纪录片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正在形成,而新动能的诞生也往往伴随着旧有动能的改造。在中国纪录片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中,在“记录新时代”的国家使命面前,中国纪录片大有可为之处还有很多。


作者介绍

何苏六: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

韩    飞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简写版,参考文献从略,原文刊载于《人民日报》2019年2月7日,第8版。


 

猜你喜欢

周文 | 先锋纪录片:创造一个新世界

孙振虎 | 参与式文化视角下的弹幕视频分析

学术 | 身份、关系、角色:医疗改革媒介话语中的医患建构


新闻传播学部官方公众平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术顾问吴炜华

编辑/常秋水                            

美编/邵暨阳   解   雨   

主编/丰   瑞   郑   石                 

监制/顾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