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振虎 | 参与式文化视角下的弹幕视频分析

孙振虎 赵甜 中传新闻传播学部 2021-09-10

摘要: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形态的变革,弹幕视频作为一种全新的影像语言表达方式,近年来在各大视频播放平台的发展呈燎原之势。本文将从参与式文化的视角,对弹幕视频为何触发弹幕文本、网民如何通过参与弹幕文本创作进而影响影像创作进行分析,并对这一过程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以期对弹幕视频的实践进行指导。


关键词:参与式文化;弹幕视频;影像文本


弹幕视频与参与式文化理论


 (一)弹幕及弹幕视频 


1. “弹幕”一词的由来

“弹幕”一词,最早出现在军事领域,从字面含义上来说指的是“密集的子弹,由于过于细密集中以至于像一张幕布一样”,是一种炮兵战术。在20世纪末以《东方Project》为首的同人游戏广泛使用弹幕射击这一游戏制作类型,“弹幕”一词从此便进入了ACGN社区。



2. 弹幕视频的发展

弹幕视频,即带有弹幕文本的视频类型,弹幕以观看者评论的形式滚动或停留在视频画面之上。在游戏动漫领域,AcFun、Bilibili分别于2008年、2010年推出弹幕服务系统;2012年8月,主流视频网站土豆网的“豆泡”弹幕系统启动;以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为代表的主流视频网站也在2014年推出弹幕服务系统;2014年湖南卫视在金鹰节互联盛典直播中引入了弹幕;2015年随着直播视频行业的兴起,弹幕伴随直播画面而生成,并成为视频传受双方交流信息的主要渠道。现如今,弹幕视频在各大媒介平台上的发展如火如荼,已成为信息得以双向交流不可或缺的实现形式。



 (二)参与式文化理论


1. 理论概述

参与式文化,指的是以Web2.0网络为平台,以全体网民为主体,通过某种身份认同,以积极主动地创作媒介文本、传播媒介内容、加强网络交往为主要形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自由、平等、公开、包容、共享的新型媒介文化样式。


2. 参与式文化与弹幕视频

参与式文化包含有四大要素:对Web2.0网络技术的依赖、注重关系建立与身份认同、推崇个性化的媒介文本、强调集体智慧。弹幕视频作为网络平台上的开放性文本,与参与式文化的要素相契合,强调众多网民通过自发参与制造弹幕文本,实现身份认同并进一步对影像创作进行反馈。


参与动力


以下将从心理特征层面,探析弹幕视频中的影像语言触发弹幕文本生成的原因,以明确网民的参与动力。


(一)精神分析学的快乐原则 


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提出了人格的“结构观”,即本我、自我与超我。本我指的是人类潜意识中最本能的欲望,自我是后天发展的结果,超我是人格的最高层次,可达到理想人格。弗洛伊德指出,实现本我的唯一目标是满足欲望、追求快乐,即遵循精神分析学的快乐原则。


△ 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弹幕视频中的故事情节、演员造型以及台词等,都可以引发观看者的吐槽,最终以娱乐消遣性质的弹幕文本展现于屏幕之上。从弹幕文本内容来看,观众的焦点基本上是视频内容是否能满足其娱乐需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弹幕用户的“游戏心理”,而这种“游戏心理”被满足的过程,就是他们主动参与、追求快乐以实现潜意识中的本我的过程。


 (二)仪式化的狂欢


前苏联思想家巴赫金认为,狂欢节上民众对国王“脱冕”及“加冕”仪式的模仿以及其他庆贺活动,反映的是大众狂欢化的心理。每种文化形式都具备仪式化的特征,而作为仪式存在的文化往往会表现为集体参与的狂欢。


△ 巴西狂欢节

弹幕文本的生成就是“脱冕”与“加冕”的过程,这是仪式化狂欢的必要基础。一方面,弹幕视频的去中心化传播模式让视频创作者的以往权威得以“脱冕”。另一方面,用户通过弹幕对视频进行的二次创作是“加冕”的过程。


在“脱冕”与“加冕”实现后,全屏的弹幕便演化成了狂欢的广场,看似重复冗余的弹幕文本产生了多重戏剧的复调式效果,达到了狂欢化的审美境界。在弹幕视频网站Bilibili“弹幕最多的视频排行榜”的盘点中,前14名均为重复性弹幕文本最多的视频。


△ 重复性弹幕文本屡次叠加


 (三)身份认同的实现 


身份认同,指的是对主体自身的认知和描述,从文化认同角度来说,包含自我身份认同和集体身份认同两个方面。自我身份认同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层面的身心体验;集体身份认同意味着文化主体将某种文化视为集体文化自我,而将文化的其余部分视为“他者”。


弹幕视频中自我身份认同的实现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视频的重新可视性允许已浏览过内容的用户以“前方高能预警”、“非战斗人员请迅速撤离”的预警弹幕参与其中,体现了此类用户渴望参与弹幕文本制造过程,并维护自己“预言家”身份的心理诉求。第二,弹幕文本的被认可程度,决定了自我身份认同的实现程度。被反复刷屏的经典弹幕文本,对首发者来说是一种来自他人的肯定。


 “前方足控福利!”,观看者的预言家心理诉求


此外,弹幕视频的社群属性为集体身份认同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观看同一视频的用户在审美和认知上具有相似性,从而成为一个天然的社群,社群内部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共鸣即对集体身份的认同。


参与方式及结果


用户是通过哪些方式参与弹幕文本的共同生产过程,进而对影像创作产生影响的呢?以下将从“噪音”式参与、“游牧”式参与、“社交”式参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探析。


 (一)“噪音”式参与创造文本间性 


弹幕视频传播作为互联网传播活动的一种,其互动过程符合美国社会学家M.L.德弗勒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大众传播双循环模式”,又称“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指的是在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受传者兼备信息的接收者和传送者两种身份,噪音贯穿于传播过程中的多个环节。而弹幕视频中的弹幕文本,恰好具有此互动模式中的“噪音”属性。

随着媒介技术的变迁,弹幕文本以“噪音”的形式参与到传播过程中,这种看似冗余的信息流,拓展了信宿到信源的反馈路径,原本的信宿转化为新的信源并对原来的信源传播的内容做出反馈。当这种反馈成为对已有影像语言的补充说明时,作为“噪音”的弹幕文本和影像语言之间就产生了文本间性,这种相互起补充解释作用的互文效果的产生使得弹幕电影所要传达的语义进一步完善。


 (二)“游牧”式参与革新创作方式


法国当代思想家德塞都认为,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是一种“前进和撤退,玩弄文本的战术和游戏”,他们是不同文本之间没有固定位置的游牧者,通过参与意义的解读挪用新的材料,以获取新的意义。


△《三国演义之诸葛亮舌战王司徒》中舌战的过程

被网友剪辑成为鬼畜视频


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中,文本解读者褪去了“读者”的简单角色,在弹幕视频中以“用户”的身份主动参与到文本意义的解读中,从过去“读者”时代“后仰式”的被动文本解读姿态转向“前倾式”的主动游牧。当这种主动的游牧延伸到影像的再创作过程,表现为对视频的挪用和拼接时,游牧解读与再创造的参与特性便体现了出来。


(三)“社交”式参与延伸影像价值


弹幕视频作为一种影像作品传播的新形式,其允许用户即时参与讨论的机制。观看者的关注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影像文本,而逐渐转移至弹幕文本,通过弹幕的一问一答形式,将弹幕视频变成了新型的社交平台。


弹幕视频为网民提供新的社交平台,这种社交平台突破了传统媒体时代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社会交往圈子,以共有的兴趣爱好为基点吸纳来自不同社群的人,通过对弹幕文本的编码与解码完成与屏幕对面的陌生人的社会交往,是新媒体时代社交方式的革新。


弹幕视频中观看同一视频的观众都有着大致相似的审美趣味,他们之间的关系基于网络而建立,这种弱连接的关系纽带使得观看者身份不分高低,因此拥有着相对平等的话语权,在彼此的沟通与交流中更加真实、坦诚,相对传统面对面的社交方式其互动效率更高。


挑战与改进


当下弹幕视频在各大视频传播平台上的发展正呈现燎原之势,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在弹幕视频热度不断攀升的时期对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冷静思考,是探索弹幕视频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必由之路。


 (一)弹幕语言的过滤


娱乐特性是弹幕语言的重要部分,用户发布的弹幕文本多以吐槽、讽刺的形式出现,因此必然夹杂着不恰当的内容。在一些具有人文气息和教育意义的视频中,典型人物和历史英雄形象被娱乐化的弹幕语言消解,偏离了原本的传播意涵。弹幕语言作为一种释放压力的手段,在综艺娱乐性质的视频中应用范围更广泛,在涉及严肃教育意义和人文情怀的影像作品中应对弹幕语言适当过滤,防止这种集体狂欢跨越了边界,从而成为消极的话语权力,使人们变得麻木和无知,置艺术价值和伦理道德于不顾。


△ 文明弹幕,人人有责


(二)对“噪音”的把握


弹幕文本作为“噪音”与影像文本同时存在于同一信道中,两者在有限的信道空间内必然会相互产生挤压。首先,在多数弹幕视频的画面上,弹幕文本以叠加的形式不断增加,对原本清晰的视频产生了遮挡,甚至严重到无法正常观看,这无疑影响了原本影像语言所要传达的美学价值。此外,弹幕文本的“噪音”属性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观看者注意力的分散。更重要的是,当大量对影像作品的对抗式解码以弹幕文本形式充斥于屏幕之上时,将会引发网民不理智的跟风,加重了言论的混乱程度。因此,弹幕文本的“噪音”属性不能被忽视,过分冗杂的信息流应被适当控制,以防对影像作品的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 在某影视剧中弹幕满屏,无法正常观看

 (三)二次创作与侵权问题 

弹幕视频作为互联网时代网民主动参与文本解读并进行再创造的产物,必然会存在二次创作的版权问题。另外,弹幕视频网站上存在大量网友自创的内容,当这些弹幕视频影响力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一些人会进行商业化分享以谋取利益,这是对网民自创作版权的严重侵害。因此,弹幕视频的再创作应该在合理、合法的法律框架内进行,应当既保证文本意义编织者的自由,又保护原创者的权利。

 《情深深雨蒙蒙》中雪姨开门片段

被网友二次创作成鬼畜视频


结语


弹幕视频作为相对开放、自由的文本,互联网时代的弹幕用户在快乐原则、仪式化狂欢、实现身份认同等心理因素的推动下,通过变革编码与解码方式、制造“噪音”产生文本间性、对文本进行游牧和再创造的方式主动参与到弹幕文本的生产与弹幕视频的传播过程中,将对影像的解读变后仰式为前倾式姿态。与此同时,弹幕视频作为参与式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弹幕语言、“噪音”干扰、版权方面面临着挑战。明确弹幕视频传播中的参与动力、参与方式及结果,对冲破弹幕传播迷雾、探析可持续发展路径大有裨益。



作者介绍

孙振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    甜: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2017级广播电视学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简写版,参考文献从略,原文刊载于《当代传播》2018年第6期。


 

猜你喜欢

顾洁 | 媒介研究的实践观:框架、路径与启示

崔林丨从“讲话”、“说话”到“对话” ——中国电视新闻的范式转换与语态变迁

刘宏 | 从精英到百姓:中国新闻话语的转变


新闻传播学部官方公众平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术顾问吴炜华

编辑/谢   意                            

美编/邵暨阳   

主编/丰   瑞   郑   石                 

监制/顾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