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 | 中国电视音乐音响学科奠基人——高廷智
共和国的发展壮大
离不开新闻传播事业的守望与记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0周年华诞之际
让我们一同走近这项光荣事业背后的
拓荒者 教育者 传承者
他们的奉献是国家飞跃的动力
他们的故事是我们最好的献礼
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
中国电视音乐音响学科奠基人——高廷智
△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高廷智老师篇
本集导演:马铨、桂笑冬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研究分会
共同推出了系列专题片《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人物志》
出品人:高晓虹 总导演:何苏六、秦瑜明)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高廷智老师?
“原来是没有这门课的”
“当时没人教电视音乐,他把它(音乐)电视化了一下,然后他自己成为能够教电视学生的一个老师。”
——原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主任 矫广礼
1978年,39岁的高廷智老师来到广院,从执教到返聘、成为督导,一直工作到70岁,三尺讲台,他坚守了四十年。
△ 珍藏的广院记忆
广院见证了高老师的青丝变成白发,高老师则见证了电视教研室到电视系的转变、中国电视事业的全面崛起。
△ 开创电视音乐音响学科先河
当年,并没有专门为电视创作的音乐,也没有电视音乐音响学科。在系主任矫广礼老师建议下,高老师到电视台工作了一年。这一年实践的总结与梳理,为电视音乐音响学科的开创和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高廷智老师与著作
三本《电视音乐音响》成为了电视台、学生学习的经典教材,三十多万字的《声音构成》也经过精编成为了更适用于教学的书目,影响深远。
“他的这本书是独一无二的,为我们这一代年轻教师在电视声音领域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
《电视音乐音响》课程主讲教师 郇睿
“最大的心愿就是教好课、育好人”
“他喜欢和我们在一起,他确确实实是会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 高廷智的学生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创新项目组 主编 杨忠文
△ 高廷智老师最大的心愿
高廷智老师始终认为学生就是老师和学校的一面镜子,“要想学生好,老师首先要好,教材要好”。在教学的过程中,他注重实践能力,让同学在相互学习与竞争中共同进步。
△坚守讲台的高廷智老师
同时,高老师强调同学们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电视节目的制作是受人民所托的工作,当制作的节目与全国观众见面的时候,便不能轻举、不能怠慢,这是电视人肩上的重担。
△ 徜徉在时间的“隧道”
高老师还记得第一次上课的情景,那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学生,有的学生年龄甚至比他还要大。如今,学校77至79届的学生在中央台、各省台、各地方台,辛劳地为祖国奉献。在老师看来,他们既是广播学院的骄傲,也是中国电视成长发展过程的见证。
“高老师讲的深入浅出,几乎就伴随着我在电视一线工作过程当中处理音乐音响的基础。”
—— 高廷智的学生
北京城市学院教授 李升科
“那个时候去听课就觉得完全被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我们原来以为剪辑就是两个画面拼一起就行了,但实际上更多的时候,画面的逻辑是由声音主导的,是高老师让我真正建立起了这一点。”
—— 高廷智的学生、独立制作人 赵文忠
“和孩子们在一起,就不觉得老”
“你看我现在状态,像76的吗?不像~”
——高廷智老师
在生活中,不少人见到高廷智老师都以为他还未到退休年龄,这时,他会得意地告诉对方“我早退休啦!”
△ 甜瓜没有您的笑容甜呀~
在校友返校会上,年近八十的他虽然被岁月染白了头发,但仍精神矍铄,上下楼梯脚步轻盈。高廷智老师把年轻的原因归于广院环境、学生和音乐。他说,在孩子们身边,得到的东西永远都是兴奋的东西,看到的都是希望。而这份对生活的热爱与豁达,也深深影响着同学们。
“他的仪表我觉得对我影响特别大,这就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我希望我80岁的时候也那样,这就是我要像我老师那样。”
—— 高廷智的学生
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栏目编导 冯广文
△音乐为伴的诗意人生
高廷智和郝俊兰老师,在当年被称为“中国音乐学院的金童玉女”,同学们先上郝俊兰老师的音乐赏析课,而后再由高廷智老师讲解电视音乐音响。
△ 为广院奉献青春的“金童玉女”
弹琴、作曲、自驾游、关爱小孙子,也思考学科新方向。在他们的身上,学生们感受到了一种不可名状,但却受益终生的生活态度。在高廷智老师的影响下,广院学子走上工作岗位,共同助力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中国电视音乐音响学科奠基人——高廷智
诗意人生 音乐伴身旁
见证发展 课程始开创
传道授业 桃李芳菲香
猜你喜欢
新闻传播学部官方公众平台
编辑/李怡滢
美编/冯 璐 牛 耕 张开妍
主编/丰 瑞 郑 石
监制/顾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