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周丨 阅读,让我们与世界、与伟大、与平凡、与智慧和勇敢连接

学部君 中传新闻传播学部 2021-09-10

当前仍处于防疫攻坚的关键期,学部君提醒各位CUCer务必踏实待在住处,不四处流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科学防范,理智应对!按时作息,坚持每日学习~ 返校时间敬候学校通知安排!



疫情宅家·宜读书2月24日至3月8日是今年的春季“读书周”
你品了哪些书?评了哪些书?有哪些收获?今天,就让学部君来share给你
几份此次活动中的优秀书评一同在“新知识”中解锁“新姿势”




Bibliography

of this issue


滑动解锁

1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作者:孙隆基


2

《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狂史》

    作者:米歇尔·福柯(法)


3

《我们仨》

    作者:杨绛


4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作者:欧文·戈夫曼(美)




01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书评

作者介绍


李子昂:2019级编辑出版学(新媒体方向)


中国近代至今有许多志于对母体文化进行自我批判的勇敢思想者,上世纪末,孙隆基先生也试图通过文化分析的方式,认识中国的群体心理。因为曾在两岸三地生活,又曾出国留学,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他喜欢使用对照的眼光,将中国文化与广义上的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书中,孙先生以新鲜的视角对中国文化进行了解剖,并引入弗洛伊德心理学,从精神分析切入文化分析,探究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他提出的一些认识,比如人的“非性化”,以及对“心”的认识,可谓切中要害。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其中许多论述尚缺论据支撑,更像是直接导出的结论,而且反复的批判也难免有西方中心论的影子。那我们大多数人,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又到了哪一层次呢?在新旧交替的历史阶段,本书虽不能给予我们关于国家文化的系列问题明确的答案,但它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且反思过后,如何进一步建设文化,是应由我们自己在新时期来完成的任务。人塑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人。作为新时代公民,阅读孙先生的著作时难免感叹于时代变迁带来之变与不变,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客观理性地看待自己所处的文化。在解决中国问题上,本土文化始终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让我们拥有更大的力量重塑精神世界,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全方位的革新与发展。

02


——《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狂史》读书报告

作者介绍


陈沫含:2019级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


在我终于决定翻开这本书时,我在内心已为自己划好阵营。从文艺复兴时期,自疯癫被人类认为是“一切弱点的领袖,一切恶习的绝对特权”以来,一直到19世纪建立精神病院让犯人和疯人隔离,社会的确迈进一大步。毕竟,疯癫终于被我们愿意重新审视但是本书又列举出两种疯人院模式:一个要求病人对自己疯癫的行为负责,承认有罪(且不论“病人”的说法是否合理);一个要求病人主动悔悟,否则永不释放。由此观之,理性世界的人类仿佛无法和疯癫达成和解,但作者福柯给出的结论是:疯癫是最纯粹、最完整的错觉形式,也是戏剧安排中最必要的错觉形式。读完《疯癫与文明》,再思量一些和鲁迅一样伟大的人物,方觉我辈愧对亡灵之处,即让他们的孤魂在荒野久久回荡,了无知音。有人说的明明是真话,世人为了一些共同的目的给他冠上疯癫的罪名,从此无论他说了什么都不过是疯话了。以人数多寡决定理性话语权,一条不合理的“潜规则”却被沿用至今,在《疯癫与文明》里依旧没能指出一条改善的路径。我在内心已划好阵营——宁做疯子,说大概没人会相信、可毕竟是真话的真话(只要我有能力证明是真话)。可我不觉孤单,只因曾读曹雪芹的那首“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03


——《我们仨》书评

作者介绍


王思远:2018级广播电视学(电视摄影方向)


“是的,这类的梦我又做过多次,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一个长达万里的梦。”表的指针停了,风不再捉弄树叶,楼道里的狗已不知去向,岁月被压成了一张张照片,放在桌角,挂在墙上,夹进书里,等着未经世事的年轻人去开启。阳光照射的尽头,是光明和黑暗的边界,结束与开始的交错,别离与重逢的选择。无数的泪水汗水汇聚成河,咸涩、甘甜,奔涌着、流淌着,始于大海,跨越万里,流回源头。上面撑船的,尽是那生命中走散的人,他们终会在终点相遇、拥抱,然后牵着手踏上新的旅程。钱钟书、杨绛先生、钱媛女士“他们仨”曾经也走散过,但是现在他们早已重逢。他们没有带走什么,反而留下的很多,一张张照片、画像,一封封书信,还有这一本《我们仨》。他们一生风雨同舟,不离不弃,此外的人都只是匆匆过客,三个人在一起就是生活。这样的生活淡泊宁静、与世无争,像是在嘈杂的市区隐居,但又不乏至亲挚友,多美好的家庭。钱钟书先生和钱媛女士分别于一九九八年和一九九七年辞世,只留杨绛先生一人珍存三人温暖的记忆在人世寻找归途,三个人走散了。二零一六年,杨绛先生逝世,她又带着那些回忆和丈夫女儿重聚了。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04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报告

作者介绍


孙海天:2017级广播电视学


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加拿大社会学家和作家、符号互动论研究的开创者。书在开篇便定义“表演”,提出“拟剧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赋予社会秩序或特定行为以意义”“社会行为其实就是社会表演”。 就我看来,戈夫曼和他的“拟剧论”,以及这本《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的意义恰恰就在于:作者运用大量琐碎的经验与事实去建构出了一套理论系统,这套理论系统自洽且平易。多如牛毛的例据试图从生活和社会科学各方面佐证作者的论点,而这论点似乎又普遍适用于庸常生活;一场隐喻赢得全世界的华彩,戈夫曼足以跻身最伟大的象征主义诗人之列。对戈夫曼“拟剧论”影响最深的,无疑要数库利的“镜中我”。“镜中我”和“拟剧论”两者都注重他人对于自我行为的评价,但“镜中我”强调的是人际传播中他人评论对自我认识的影响,而“拟剧论”更着力于探讨自我表现的部分。为什么要用戏剧去比喻现实?为什么要用表演去隐喻日常生活?其实重点就在这里:戏剧的假面是可以被揭去的。
世人苦“拟剧”久矣!一个真正美好的世界,不是所有人都粉饰自己的世界,而是每一个人都敢说真话的世界,我在这里有更深的隐喻,那是一个对公民社会的畅想。最后我愿意用戈夫曼自己的话来结束这篇文章:“脚手架是用于建造他物的东西,搭建脚手架时就应该知道:它将被拆卸。

上面的书评你pick哪一个呢?
你为啥pick呢?评论区走一波呗如果觉得都有内味儿难以抉择
那就来康康老师是怎么品的👇👇👇

陈欣钢  

电视摄影系主任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很高兴也很赞同大家不拘一格选择好书来读,对于上面选出的四篇好稿,我并不准备写一段评论文字再来评价书评,只想谈谈读理论书的一个方法:寻找连接。

首先是历史连接,弄明白作者创作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其次是时代连接,思考经典对当下社会具有多大程度的解释力;然后是理论连接,在学科或跨学科视野中,这本著作处于怎样的位置,相关理论议题有怎么样的发展脉络。

有学者曾把学术成果的不同属性划分为“里程碑性”和“纪念碑性”。往往成果的“纪念碑性”是显著和突出的,而寻找连接,就是让我们在阅读中试着去寻找这种“里程碑性”



AT LAST这几天的“云上课”还习惯吗?
课后没有室友、基友、姐妹陪伴感觉很孤单?那不如
和学部君来一场“云约读”吧~每条读书周推文后的评论区就是我们碰面的场所每次交流的暗号就是一本书名/一句你爱的句子/一点你的感悟
学部君摊开我的《我与你》等待你与我的交流哦~

猜你喜欢

读书|阅读方法论——看完这篇文章,我才发现自己原来不懂读书

读书周丨读见“参与观察”:如何参与?怎样观察?

读书周 | 读见“互联网伦理”:生活即叩问


新闻传播学部官方公众平台


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编辑/龙泠宇                          

美编/冯   璐

主编/丰   瑞   刘日亮                 

监制/顾   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