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周丨从今往后,也请不要忘记思考

学部君 中传新闻传播学部 2021-09-10

当前仍处于防疫攻坚的关键期,学部君提醒各位CUCer务必踏实待在住处,不四处流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科学防范,理智应对!按时作息,坚持每日学习~ 返校时间敬候学校通知安排!



疫情宅家·宜读书
今天是此次春季“读书周”的最后一期推送
这虽是一个小小的终点但在从今往后的阅读中
也请不要忘记或停下思考
分享最后三篇压轴书评
一起品品文字间透露出的思考方式




Bibliography

of this issue


滑动解锁

1

《JOURNALISM》

    作者:Ian Hargreaves(英)


2

《童年的消逝》

    作者:尼尔·波兹曼(美)


3

《瓦尔登湖》

    作者:亨利·戴维·梭罗 (美)




01


——《Journalism》读书报告

作者介绍


封思源:2019级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


随着传播技术和社交网络媒体的发展,新闻报道数量激增且不再受时空限制,具有多元化、互动性、即时性特点。
“用来传播展示新闻的新且低价的电子科技和围绕新闻的评论也促进了信息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价值增长,新闻的影响力显著提高。”
近年来,从重大突发事件里可窥探出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互联网时代蒸蒸日上: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自媒体成为突发事件的议程设置者,其影响力已远远超越传统媒体。
然而,自媒体信息平台上的新闻具有业余化、主观化、平民化的特点。于海量信息中,人们也难以甄别筛选出事实性内容,往往被谣言迷惑。而事实作为新闻的核心,恰恰是互联网时代所欠缺的。
但新闻业本身的根本使命并没有改变。它能为社会提供能够解决社会分歧的信息和证据,建立社会一致认可的事实,并了解其优先任务。”
新闻记者应该是与社会现实联系最紧密的人,他们应该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能更好地判断信息的真伪和价值,能更好地通过文字及其他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因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谈论这个世界、参与社会事务。
进行新闻报道的同时,一个记者的人生观和他在工作上的为人立场,是否真正具有人性的亲切柔软,也会展露无遗。
互联网时代,需要更多“硬新闻”生产者去生产出新鲜的思考,拥有“对事实的追求,以及专业操作、专业态度和价值感”,真正地为大众服务,为社会服务。 


02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读书报告

作者介绍


钟易江:2018级广播电视学(电视摄影方向)


教育是民族之本。众所周知,教育会给孩子带来巨大改变,任何民族要想长远发展,都要重视教育。
本书是讲述儿童概念全过程的书籍,作者在综合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融入了自身大量的一手的研究。书中着重描述了“童年”概念正在人们社会生活中逐渐消逝的原因,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涉及了人类社会进程的方方面面,分析得非常透彻。
但对童年的消逝,作者持担忧态度。
某种程度上,他认为读图文化是人类的一种退步,是对童年的一种冲击。但是,万事万物有弊必有利,只要我们利用好这一工具,就能为我们人类造福。
近几年,我国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由央视策划的大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纷纷登上电视,赢得全民追捧——
《经典咏流传》《故事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激起了每个中国人心中,深深植根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在这些节目的影响下,许多儿童在他们的兴趣列表中也格外加上了一项“中华传统文化”。
所以我认为童年并没有消逝,只是随着科技发展,人类的进步,我们所处的世界也更加开放、多元化,儿童的生活学习方式加入新的元素。
总的来说,《童年的消逝》当中提出的传播媒介变迁对人生发展阶段的影响发人深思,至今仍然有很高的研究和探讨价值。
媒介变迁是一条长路,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当下,我们更应关注媒介技术对人生发展的长远影响,关注“全民娱乐化”背景下的儿童教育的规范化,关注社会实践中保持的理性与批判精神。


03


作者介绍


袁嘉忆:2017级广播电视学


19世纪的美国社会,像一辆疾驰的列车,又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资本主义独领风骚,引导这个年轻要强的国家走在经济发展的前列。每个人都义无反顾地沦为金钱的奴隶、物质的朝圣者。
宁静往何处寻?纯洁又何从谈起?
梭罗,这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理性思考者,以他那独具的慧眼,看清了国人精明外表的伪装下,日渐蒙尘结痂的顽愚之心;以他那幽默的嘲讽,道出了对无尽物欲与贪婪需求的不屑鄙夷;以他那超凡的心境,触摸到自然最纯洁深邃的灵魂,抵达自然最原始无暇的宁静。
梭罗的伟大与出众似乎还不止于此,他以纯洁的心感知世界,也试图让他人去触摸到这种神圣,他坦言道:“我无意写一首闷闷不乐的颂歌,可我要像破晓晨鸡在栖木上引吭啼鸣,只要能唤醒我的左邻右舍就好。”
显然,大自然和其本人的双重魅力,终于让周遭的人暂时放缓追逐的脚步,对他与瓦尔登湖共同谱写的田园牧歌表示出些许的兴趣。
当我翻开那芬芳馥郁的一页页,阅读起那些充溢着灵性的章节,一帧潺缓澄静的生活画卷便在心间舒徐展开,生命的感动如影随形,生活的脉络,由此经纬分明。
心切慕之,意往神驰。思绪似乎可以徜徉在湛湛的瓦尔登湖畔,独见微漾的水漪簇拥着一叶小舟,舟上人闲适地枕在舟中,任其所至,与自然相亲相融。他似乎在放肆挥霍着大把的光阴毫无利润所得,又似无时无刻不在获取最宝贵的财富。
是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何等可贵的平静富足,何等高尚的生命状态!


以上的三篇书评无论是对互联网时代新闻的探讨对命途多舛童年的反思还是对纯洁与宁静渴求都体现出了“思考”二字
关于“思考”,我们都学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来康康老师对此有何见解👇👇👇

张龙

国际新闻与传播系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为政》。

2013年在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一位前辈跟我讲了个故事:

据说在一百年前,伟大的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在担任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期间,曾深夜把一个终日只会埋头做实验的学生赶出实验室,并向科研团队提出一句名言——

“不要忘记思考!”

听完这个故事,我特别感慨,发了条微博,结果有个学生留言调侃说:“那我明天不去上课了,躺在床上思考就好。”几乎是电光火石间,这句调侃在我的脑海中唤醒了《论语》中的名言。

读书是学习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它不仅能够给我们带来新知,同时也能为我们创造意境。

美国作家梭罗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能够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沧桑,至今还让全球读者爱不释手,或许正是由于作者用文字创造出的意境。在当前全球都饱受新冠肺炎疫情困扰的状态下,这本书显然让袁嘉忆同学感受到了宁静与纯洁,并在书评的字里行间不经意地流淌。

除了获得新知和意境,读书的另一个魅力是人思考

宋代的陆九渊曾经用“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来概括做学问的两层境界。其中“我注六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成通过阅读文献发现问题,再通过融会贯通的思考形成对问题的论证,这恰如做读书笔记和写书评。

本期钟易江同学和封思源同学的书评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既有对原著观点的提炼,又能结合原著思路对当前时代发展中的相关现象进行思考和点评,值得肯定。


AT LAST
这几天的“云上课”还习惯吗?
课后没有室友、基友、姐妹陪伴感觉很孤单?
那不如
和学部君来一场“云约读”吧~
每条读书周推文后的评论区就是我们碰面的场所每次交流的暗号就是一本书名/一句你爱的句子/一点你的感悟
即便是最后一期书评分享但不代表我们的学习就此止步不要忘记阅读不要忘记思考

猜你喜欢

读书|阅读方法论——看完这篇文章,我才发现自己原来不懂读书

读书周 | 阅见启迪:开启你的“学术想象力”

读书周丨创见,哪怕些许的微光,都能让人豁然开朗


新闻传播学部官方公众平台


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编辑/龙泠宇                          

美编/冯   璐

主编/丰   瑞   刘日亮                 

监制/顾   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