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毕业 | 收官之作,谁是C位?本科毕业作品云展览(下)

学部君 中传新闻传播学部 2023-03-31


化四年所学,凝青春之华

本科的最后一次作业


他们结合社会议题、年轻人的关注

融合AR技术、UI设计等

编创完成APP、H5、文创、出版物等交互作品

 

他们将带有烟火气息的人物

留存在镜头里,拍成了纪录片

 

他们钻研学术 潜心探索

试图窥见时代问题、找寻规律,进行学理分析



今天,学部君继续带大家

欣赏我们TVers的优秀毕业作品(下篇)

探寻他们的学术高光时刻



毕业论文


问题意识 · 学理· 洞察


01

国际传播中的国家利益与框架共鸣:

以《中国日报》与《海峡时报》“一带一路”报道为例





在“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实践中,以民族国家为主体、以国家利益为主导的传播占据主流。本文引入国际关系学的现实建构主义理论,结合媒介社会学视角,运用话语分析和内容分析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期间,我国媒体《中国日报》及新加坡媒体《海峡时报》的“一带一路”报道,对报道的内容框架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作者:

16级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王奇悦


 研究发现,中新两国媒体的“一带一路”报道均以积极正面为主,多聚焦经贸合作和外交议题,重点关注本国利益,当两国利益相关时内容框架产生共鸣,即媒体的共同焦点背后是国家利益的交织。面对关于“一带一路”的疑虑,《中国日报》所回避的话题正是《海峡时报》关心的热点。在进行国际传播时,需要“点面结合”,既要有统一一致的主流话语,也要有基于不同对象国国情的有针对性的传播。鉴于上述发现,笔者认为,在未来的国际传播实践中,中国主流媒体需要认清对象国的利益所在,在议程设置上对中外具有共同利益的议题加大关注,找到中外媒体的共鸣点,从而促进中国形象的建构和国家战略的推进。


<<  滑动查看部分论文图表节选 >>


指导教师——杨凤娇  崔林  涂凌波


评语:论文引入国际关系学的现实建构主义理论,运用话语分析和内容分析法,对我国媒体《中国日报》及新加坡媒体《海峡时报》的“一带一路”报道进行框架和内容分析。论文选题由小入大,比较扎实,结论有新意。研究方法运用得当。


02

从叛逆到和解——

“丧文化”传播形态的演变历程考察及启示





本文在坚持将“丧文化”视为一种不应被支持发扬光大的信息社会副产物的前提下,对“丧文化”发展阶段及衍生概念进行系统整理,理性分析其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及带来的影响。通过定量调查和定性调查,同时运用半结构式访谈法,重点分析“丧文化”产生的影响以及高校大学生们对“丧文化”流行的看法。重点从传播学角度探究这种青年网络亚文化在社交媒体视阈下的传播路径及启示,并提出能够预防青少年被其片面误导的可行建议。


作者:

16级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郑晓彤


“丧文化”的未来并不是情绪消解,更不是发扬光大,而是从原来的小群体、小圈层中挣脱出来,从原本的消极、苦闷、颓废,演变成平常化的社交排解。给人带来的影响不再是会让人情绪更低落,而是在高压力的学习、生活中偶尔的自我逃离。在越来越宽容的社交媒体中,人们不再将其过度放大地解读。它将进一步走向消解,成为青年网民性格发展史上的一段叛逆而颓废的过去,化为冷静和真实,悲伤中透露着俏皮,融入最新的青年网民性格。


△部分调研数据节选


指导教师——刘宏  吴炜华  曹晚红


评语:论文的选题很有创意,比较新颖,体现了学生善于发现、乐于思考的优点。论文将“丧文化”的发展阶段和衍生概念做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创造性分析了其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成因及影响,并从“防止青少年被片面误导”的角度总结了启示,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03

大学生VLOGGER(视频博客博主)的

自我呈现策略研究





本文在分众化的传播环境之下,尝试分析VLOG概念的多元话语属性,同时将VLOG作为自我呈现策略研究的文本,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大学生视频博主的自我呈现策略进行研究。通过内容分析解构博主的视频内容,同时借鉴符号互动的思路,对于具体的视频片段和视频要素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博主如何综合运用多种视频表现手段来进行自我呈现。


作者:

16级广播电视学 罗钧文


本文研究发现,VLOG具备多重话语空间,兼具真实性、多元性、商业性和人格性的特点。结合当下的传播环境和VLOG特点,本文认为大学生视频博主的自我呈现策略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纪实驱动的生活记录策略、审美驱动的前台表征策略、角色驱动的常规程序策略。



△部分论文内容节选


指导教师——杨凤娇  崔林  涂凌波


评语:论文选题新颖,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作者对既有文献中VLOG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分析了VLOG的多元话语属性,认为其兼具真实性、多元性、商业性和人格性的特点;继而结合自我呈现理论、社会互动论与大学生VLOG典型个案,探讨大学生视频博主在自我呈现方面的表征及策略。作者运用内容分析法,探讨了纪实驱动的生活记录策略,审美驱动的前台表征策略、以及角色驱动的表演策略,并创新性地提出VLOG场景下“镜头即戏台”的观点,显示出较强的理论思考能力。


04

浅析我国媒体融合话语变迁特征(2010-2019)





本文在话语研究的视角下运用定量的内容分析法,基于该主题文献考察2010-2019年我国“媒体融合”话语的变迁状况。借助文献计量学工具Cite Space,本文从关注内容、话语论者和历时特点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归纳出十年来“媒体融合”话语的主要特征和三大变迁原因。在此基础上,研究指出“媒体融合”话语的演进和变化的现实意义。


作者:

16级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郭可树


通过借助文献计量学工具Cite Space,本文从关注内容、话语论者和历时特点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归纳出十年来“媒体融合”话语的三大主要特征:话语热度大幅攀升,视角多元而核心突出;话语讨论质量高,学界业界共同关注;话语内容紧贴社会,发展反映度高。话语变迁主要有三大原因:顶层设计带来国家政策支持、技术进步赋能融合进程、媒体竞争促使传统媒体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融合。本文认为,关注话语变迁是对当下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思考,将为今后媒体融合带来参照与启示作用。


<<  滑动查看Cite Space部分数据  >>


指导教师——刘宏  吴炜华  曹晚红


评语:媒体融合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论文通过考察2010-2019年我国“媒体融合”话语的变迁状况,来探讨如何推进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问题,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论文研究方法运用得当,通过量化研究工具Cite Space,从关注内容、话语论者和历时特点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明确,为未来媒体融合发展有一定的参照与启示作用。论文结构安排合理、逻辑关系清晰,反映出作者具有一定的科研潜力。


05

社交平台政治参与比较研究

——基于微博与推特 “中美贸易战”话题



基于理论和现实背景,本文借助网络爬虫和python、java程序设计,对微博和推特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中的 “中美贸易战”话题进行了八万余条的数据采集和分析:通过对微博的抽样分析和对推特的全样本分析,在纵向上进行了时序分析,探究了该舆情事件中议程设置的主体,绘制了两年的舆论热度曲线,寻找了五个热度峰值及其原因;在横向上,将两个平台中用户的讨论热度、情感倾向等进行对比分析;并最终形成此事件中议程设置和网友政治参与的作用模式。


作者:

16级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马粤


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并没有被弱化,主流渠道(如官方媒体和政府部门声明)仍是信息的主要来源和舆论的主要风向标;“知沟”并没有因为互联网而消除,反而有可能得到强化,使得舆论呈现出了明显的“舆论领袖”引导的作用;微博用户更加积极参与社交媒体中对于“中美贸易战”问题的讨论;微博民众随事件发展态度和热情具有峰谷性;推特用户的情感态度几乎没有影响;微博和推特用户都以负向态度为主;在贸易战初期对贸易战的关注明显高于后期,“首次事件”对于微博用户刺激性更大;微博舆情与贸易战标志性事件不完全重复,有分散性;以大V (媒体、相关领域专家)为主体的、具有高微博影响力的人群,通过热门微博影响舆论,而全部微博的舆论场具有延时性,使得普通用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对此话题进行阐述延伸,形成分散性强,但数量大、频度密集的持续性讨论。


<<  滑动查看论文节选信息  >>


指导教师——杨凤娇  崔林  涂凌波


评语:论文选择了近两年备受关注的“中美贸易战”为对象进行研究,选题重要、热度高且有一定难度。作者在研究过程中采集了八万余条数据,对“中美贸易战”中的政治参与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讨论。论文基于较为精细的样本分析,探讨了“中美贸易战”中的议程设置主体特征,绘制了舆论热度曲线,寻找了五个热度峰值,在对比分析微博与推特用户的讨论热度、情感倾向的基础上,对该事件中网民政治参与的模式进行了勾画。


06

鬼畜视频中的青年亚文化话语建构

——基于“哔哩哔哩·鬼畜区”的观察





鬼畜视频作为一种发源于互联网青年群体中的视频类型,在以“哔哩哔哩”为代表的线上社群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青年亚文化话语形式。近年来鬼畜视频也越来越多地走入大众视野,与主流文化形成互动。本文主要探讨鬼畜视频的特征及其作为青年亚文化话语建构的过程。



作者:

16级广播电视学 庞昕熠


本文认为,在青年利用“鬼畜”进行自身话语建构的背后,是获得技术赋权的普通人利用丰富的音视频编辑手段拆解了文化机构生产的视听产品背后的符号-意义联系,这种本因机构的商业或政治逻辑编写的文本及联系在技术普遍赋权的背景下变得脆弱不堪。同时“鬼畜”作为一种视频形态或话语建构的方式,无法脱离原文本而单独存在。鬼畜视频含有由解构-重构形式带来的“反抗”特征,和部分作品中或无意识但始终尖锐的社会批评。在这样“非对称”的冲突中,主流文化的收编却始终没有消磨掉“鬼畜”最后的生命力。未来可能预见的是,“鬼畜”或将更多地以一种青年文化风格而非话语形式的身份进入主流视野,最后的“生命力”则更多保持在其风格特征层面和亚文化圈层之内。


<<  滑动查看论文部分节选  >>


指导教师——刘宏  吴炜华  曹晚红


评语:庞昕熠同学的论文选择中国网络文化研究和青年研究的交叉研究领域,并结合了青年亚文化理论对“鬼畜”视频的文本建构与话语呈现进行分析,对青年网络文化的本土情状的阐见与思考具有一定的贡献。本文体现了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同学在结合本专业视听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将学术视野延展向更为丰富、复杂和变动的文化研究和青年社会学研究的学理场域。

交完这最后一次“作业”

四年的故事

也终将被画上离别的句点


毕业作品

是这四年所学的凝练与总结

但这四年的收获

远非浮于

这短短的一帧一笔一墨



值此“云”上毕业季

学部君携电视学院本科优秀毕业作品

向毕业生们献礼

祝TVers毕业快乐~

大家前程似锦、未来可期!

猜你喜欢

云毕业 | 收官之作,谁是C位?本科毕业作品云展览(上)云毕业 | 收官之作,谁是C位?本科毕业作品云展览(中)
喜报 | 多篇论文被国际会议收录,这些宝藏男孩的秘诀是……

新闻传播学部官方公众平台


供稿供图 / 16级毕业答辩组委会

采编/刘思奇                            

美编/钟   睿   刘思奇  

主编/丰   瑞   刘日亮               

监制/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