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献荐读 | 爱看电视?更要懂“电”知“视”!

学部君 中传新闻传播学部 2023-07-25


中国电视语态发生过怎样的变革?

如何对商业电视进行不同维度的批判?

学部君带你速览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

《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

核心观点、章节逻辑与重要内容

快来接受知识“滋养”吧~


01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 


书  名: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

作  者:孙玉胜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编号:9787108019264

出版时间:2003-8



1

书籍及作者基本情况 


作为央视新闻改革的领军操作者,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中回顾了电视人的理念与激情如何具体化为崭新的电视理念。在书中,作者重新检视电视与观众的关系,重新认识电视的“家用媒体”属性,重新定位电视的叙述态度和叙述技巧。


2

出版及社会影响


本书立足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的时代背景,讲述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等栏目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场电视新闻改革始于1993年,亦始于对电视观众新的“说话方式”,即新的电视语言叙述方式的探索本书既有文化大众希望了解往事细节,又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和传媒从业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03

核心观点


作者通过回顾具体的电视改革实践,记录了央视新闻改革的背景、过程、追求与反思。在此基础上,作者对电视理念进行注释与解读,讲述了电视语态与记录历史方式变革的历程。


04

章节逻辑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可分为“十年”“电视和语态”两部分关键内容:


第一部分,回溯激情燃烧的“十年”。作为国家媒体旗舰,央视早年的创业改革历史可谓是一场载入中国新闻史册的“团队作战”。孙玉深刻地总结到,这场声势浩大的电视新闻改革行动最大的成果就是将“家用媒体”转变为力量十足的新闻尖兵,让电视不仅追求视觉艺术的外壳,更抓住内核态度,客观而又有血有肉地见证了一个个重大的历史时刻。


第二部分,理解电视节目与语态。在书中,孙玉首次提出了“电视语态”的概念,他提出要“降低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尝试一种新的语态,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对电视而言,新的叙述方式不仅仅是指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文风,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其特有的语言吸引观众。”


05

书中重要内容


《十年》中火热的理想主义激情,艰难的创业过程,感动和激励了许多后来者。作者也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新闻专业性的观点。


第一,真实地记录历史。孙玉胜提出:“所谓深度就是对事实的占有。作为记者,你获得事实越多,你离深度越近。”孙玉胜多年参与策划电视深度报道节目,认为新闻的深度主要来源于事实本身。这一关于“深度”的表述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新闻报道要真实记录,深度还原。


第二,及时提供准确信息,满足受众关切。孙玉胜表示,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而言,重要责任之一就是当重大事件发生时,尽最大可能以视频方式向受众及时提供准确的新闻信息,从而满足受众对焦点、热点问题的关切,而直播是最能真实展示现场情况的技术手段。孙玉胜在书中中数次提到直播,直播不仅仅是电视播出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电视理念——直播应该是电视新闻的常态,而不是重大事件发生时的特殊处理。


第三,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是建设社会文明的一种手段和辅助环节。而舆论所能产生的强大效力在作者的叙述中得以体现。书中提到,在一个新闻事件成为热点时,是观众最需要新闻舆论分析、解释、引导满足自己的新闻欲,来建立自己的判断标准,这也就是媒体建立媒体权威的时候。


06

精彩案例


孙玉胜认为,与内容上的突破相比,《东方时空》话语的亲切和传播方式的鲜活才是让观众惊喜的真正原因。诞生于1993年的《东方时空》聚拢了一大批对电视很有想法的年轻人,节目主题采访、画面编辑、后期合成全部遵循电视新闻规律,突出纪实性和现场感是大家的共识。相比之下,过去在电视纪录片开拍前,制作者总习惯先洋洋洒洒地写出漂亮的解说词,旁征博引,再去现实生活中寻找案例,拍摄画面来诠释解说词。这种声画分离的方式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传播的优势,使电视画面反而成为了“高深威严”解说词的陪衬和图解。


在论述电视的“舆论监督”功能时,作者提到《焦点访谈》的某期节目。2003年12月2日上午,山西临汾尧都区的阳泉沟煤矿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瓦斯爆炸事故。事故发生后当地没有如实向社会公布死亡人数,不让新闻媒体介入,不让死者家属相互接触,有人怀疑其中存在严重的瞒报。于是《焦点访谈》的记者对此开始一系列的取证与调查,从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开始调查,最终让真相浮上水面。在节目的进程中,观众不断通过细节接近事件真相。由此可以看出深入、严密的调查能够让观众了解新闻背景,因而更信服新闻。

02

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


书  名: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

作  者:罗伯特·艾伦

译  者:牟岭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编号:9787301138724

出版时间:2008-6



01

书籍及作者基本情况


《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编者罗伯·艾伦(Robert C. Allen)邀请不同研究取向的当代批判学者,从多个视角出发,探索“电视是如何展现世界”“电视是如何赋予人意义和乐趣”等关于电视的研究。编者罗伯特·艾伦任教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任广播、电视、电影专业史密斯讲座教授,并任该校文理学院副院长。


02

出版及社会影响


《话语频道》初版出版于1987年。《重组话语频道》为原书第二版,于1992年出版。新版增加了罗伯特·艾伦执笔的引言,加进了对商业电视政治经济学的讨论。另外还增加了两篇论文,一篇讨论后现代主义与电视的话题,另一篇则点评了该书全部论文的同异之处。本版对第一版原有的文章也都翔实地做了修正和更新,以适应世界各国读者的口味。


03

核心观点


《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吸收了当代文学批评精辟思想,包括符号学、叙述理论、接受理论、文学类型理论、意识形态分析研究、心理分析理论、女性批评理论、英国文化批评和后现代主义等诸多批评理论思想,对商业电视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分析评述。


04

章节逻辑与重要内容


《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正文由多篇论文组成,论文围绕批判主义的不同研究取向,对商业电视进行评述。


第一章是赛特(Ellen Seiter)的论文《符号学、结构主义与电视》,文章将符号学作为工具,对电视文化进行研究。作者认为电视使用指示符号(摄影技术、特效、电脑绘图、多重曝光和运动影像)使受众接受了电视影像是真实的观念;使用图像符号(摄影机角度,色彩,灯光,镜头焦段)使受众更接近创作者的精神世界;使用象征符号(颜色、音乐、摄影、技术)帮助传者与受者的世界相互交错形成对话。


第二章是科兹洛夫(Sarah Kozloff)的论文《叙述理论与电视》,文章指出电视的优势在于通过叙事将时间顺序转化为因果顺序。叙事理论强调任何叙事都能分成两部分,故事与论述文中提到,区分电视叙事的六种参与者,“隐身作者”(镜头)、“叙事者”(主持人和旁白)、“聆听者”(主播)、“隐身观众”(目标受众)能够帮助我们更精确的定位作品,了解电视“杂乱”“直接”的原因。


第三章是罗伯特·艾伦(Robert C. Allen)的论文《以读者为中心的批评理论与电视》文章关注读者在阅读叙事中的心灵活动。电视叙事会通过好莱坞叙事模式,使观众在正文中无所不知,或将观众转化为播报员主播主持人等身份,通过直接对话、倾诉秘密、描述感受、质疑读者等方式引导读者的心灵活动。


第四章是福伊尔(Jane Feuer)的论文《文学类型研究与电视》电视类型研究关涉电视正文的制作与目标观众的提出。类型研究通常呈现三种取向:美学取向,仪式取向,意识形态研究取向。美学取向判定作品是否合乎或超越类型;仪式取向认为类型是工业和观众冲突妥协中的产物;意识形态取向则将类型视为一种控制工具,认为电视通过类型将正文的意识形态自然化。


第五章是怀特(Mimi White)的论文《意识形态分析与电视》文章提醒我们观看电视的乐趣是被政治经济力量生产并转化为商品的。意识形态批评的基本假设是:文学,电影,电视等文化产品,是由一特定群体借由素材为其自身群体利益所制作。它的根本目的在于把文化本质视为社会表达思想的形式,从而探讨文化产品塑造的价值信仰及观念。


第六章是刘易斯(Sandy Flitterman-Lewis)的论文《心理分析、电影与电视》文章以当代心理分析理论的架构重新诠释了观众心理与电视正文的联系。作者指出电视与电影在心理分析存在明显差异:场景的生活化,屏幕的大小、距离的远近导致电视观众并非以一种沉浸式,而是陪伴式收看。视点的受限和分散导致受众对正文的关注与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倘若将电影心理分析方法运用在电视研究中,其结论是需要修正的。


第七章是卡普兰(E.Ann Kaolan)的论文《女性批评理论与电视》,文章关注女性身份的影像化。作者指出,电视中的女性形象通常是无私的,忘我的,完全奉献给男性的,这反映的是男性与理想家庭主妇的投射,因此电视正文忽略了女性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观念感情,抱负、欲望与梦想,这本质上是对女性的剥削和父权的强化。


第八章是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的论文《英国文化研究与电视》文化研究学者关注真正的电视观众如何主动地把电视纳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研究将电视看作一项在相似与差异间游走的活动,在建构意识意识形态的同时表现广大观众群的多种立场。这种强调论述和读者的理论降低了文化研究中正文的主体地位,使电视节目成为激起多方潜在意义的对话广场。


05

精彩案例


在第二章《叙述理论与电视》中,作者科兹洛夫的研究重点落在“叙事法则”这一特殊的符号组织上作者以现场实况转播为例,提出故事时间和论述时间的交错,能够极大程度提高现场图像的表现力。如同小说一般,电视将单一故事嵌入连续的论述流程,成年累月地形成叙事技法与行业规范。


电视语态革新用新语言吸引受众

商业电视是批判研究的重要对象

让我们跟随系列荐读书目

提高理论素养吧!


猜你喜欢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术指导/吴炜华

  稿/陆昱颖   高瑞怡

编  辑/苗琨鹏   雷明宇

主  编/韩   飞   杨丽萍

监  制/丰   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