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荐读 | 迈向新千年!理解“信息”与“网络”
新千年如何理解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网络化逻辑对信息社会有何深刻影响?
学部君带你速览
《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
《网络社会的崛起》
核心观点、章节逻辑与重要内容
快来接受知识“滋养”吧~
01
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
书 名: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
作 者:(美)保罗·莱文森
译 者:何道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编号:9787801496232
出版时间:2001-12
1
书籍及作者基本情况
《数字麦克卢汉》是由美国作家保罗·莱文森于1999年出版的图书。作者莱文森被称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是麦克卢汉思想的发扬光大者。莱文森的代表作有《软性的刀刃》《思想无羁》《学习赛博空间》,现任纽约福德汉姆大学教授和“联合教育”网络教育公司总裁。
2
出版及社会影响
1999年,《数字麦克卢汉》一问世,即好评如潮。各界学者对之褒誉有加。有学者称麦克卢汉研究完成了三次飞跃,第一次飞跃的标志就是莱文森这本《数字麦克卢汉》。
03
核心观点
媒介进化的三阶段理论:新媒介在早期往往被当作玩具,但当玩具演变成为镜子之后,人们的情感取代了对技术本身的关注,开始关注媒介所展示的现实内容,于是传达现实、与现实互动成为技术的主要作用。而当媒介不仅能够反映现实还能够超越现实的时候,它就到了艺术阶段。
作者对麦克卢汉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他明确指出:“互联网是一切媒介的媒介,不仅过去的一切媒介是互联网的内容,而且使用互联网的人也是其内容。”上网的人和其他媒介消费者不同,他们无论在网上做什么,都是在创造内容。互联网把过去一切的媒介“解放”出来,当作自己的使用手段与内容。
04
章节逻辑
《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具有三元性质,既是麦克卢汉的评传,也是保罗.莱文森的专著,更是读者提高自身知识素养的指南。作为评传,该书肯定了麦克卢汉的先知地位,阐述了他的现实意义;作为专著,该书展露了作者莱文森的锋芒和洞见,证明他是“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作为指南,该书鼓励千百万的网民去认识时代,超越自己。
在章节逻辑上,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了麦克卢汉的地位和全书布局,第二章阐述了麦克卢汉的研究方法。随后的章节里,作者每章都介绍了麦克卢汉的核心观点,加以自己的解释和评价。
05
书中重要内容
莱文森用后视镜看到麦克卢汉“媒介决定论”的不足,并提出了自己的媒介演化理论。这就是他的“补救性媒介”理论和“人性化趋势”的演化理论。按照其观点,一切媒介都是“补救性媒介”,补救过去媒介之不足,使媒介人性化,因而人有能动性,能够主动去进行选择和改进媒介,对媒介是有控制能力的。现阶段我们使用媒介的习惯来自于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对工具使用的习惯,而在演化过程中,人不仅对媒介具有自主选择能力,而且会越来越趋向于选择符合“前技术”时代传播模式的媒介。
莱文森反对麦克卢汉的“硬媒介决定论”。互联网及其体现、证明和促进的数字时代,是一个“大写的”补救性媒介。这是因电视、书籍、报纸、教育、工作模式等的种种不足而产生的逆转,亦是过去一切媒介之不敷应用而产生的逆转。
如果传统文科的目的,就是在一个依靠文化素养推动的世界里把我们培养成为创造力充分得到开发的公民,那么如今的数字艺术是开发创造力必备的条件。所谓数字艺术不仅指互联网的内容,而且指寻找并利用网络内容所必需的训练和知识。至少在新千年的头五年里,要成为全面发展的公民,数字艺术是必备的条件。新型的数字艺术不仅强调知识,而且强调要知道如何去学习知识。这就是说,最基本的求知形式就是实际动手干,提高对未来的控制能力。
06
精彩案例
谈到数字时代守门人到婚介人角色的变化,书中列举了亚马逊的案例,预示数字化未来如何沿着麦克卢汉“人人都出书”的思路运作。亚马逊的书单里常常有许多类似的书名供买书人参考。它鼓励买书人点击选中的书,而且立即显示某一位作者或某一个专题的书什么时候出版。这些所谓“推”的技术——启动以后自动给顾客推出选定的书目的程序,和“拉”的技术刚好相反。“拉”的技术需要顾客自己在网上书店或网页上搜索自己想挑选的书。“推”的技术说明,网上书店的守门已经转变成了特别的送货。网上的“门”不再把文本关在门内不让读者看,而是把这些门幻化成诱人的蝴蝶。否则,即使精明的读者也可能注意不到某些书籍,如此,这些书就羞于见人、深居闺房、难找婆家了。
02
网络社会的崛起
书 名:网络社会的崛起
作 者:(美)曼纽尔·卡斯特
译 者:夏铸九,王志弘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编号:9787801495327
出版时间:2006-9
01
书籍及作者基本情况
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1942年出生于西班牙,1979年前往美国任教,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社会思想家之一。他的研究领域相当广泛,著作颇丰,主要涉及信息社会学、都市化比较研究、地区发展、政治经济学、文化学以及社会运动社会学等。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革命迅速蔓延到全球范围内,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引发了各种社会关系的变革。卡斯特对网络社会进行了长达12年的研究,在上世纪末期建立了自己的网络社会基本理论体系。《网络社会的崛起》(1996)是其著作《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的第一卷,另外两卷为《认同的力量》(1997)、《千年终结》(1998)。
02
出版及社会影响
《网络社会的崛起》主要叙述了新信息时代的社会与经济动力,以在美国、亚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的研究为基础,分析了由新技术与经济文明所导致的社会、文化和心理转变。本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极具原创性,其对信息社会学的独创见解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出版后获得了学界的高度评价。
03
核心观点
在总导言中,卡斯特提出了本书的方法论,即将信息技术革命视作分析新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复杂状态的切入点。他将当时产生的新技术—经济体系提炼为“信息化资本主义”(Informational Capitalism),而信息化社会所特有的结构和进程正是本书的核心观点。
04
章节逻辑与重要内容
全书共分为9章,其中包括一章总导言和一章结论。其内容可以按章节详细划分为七个方面,分别为技术、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空间、时间。
第一章“信息技术革命”,主要论及信息技术的范式特征。卡斯特认为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贯穿了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信息技术范式具备独特性,它的核心特征并非知识和信息,而是如何将知识和信息应用到知识生产和信息加工等领域。
第二章“新经济:信息主义、全球化、网络化”,主要论及新经济问题。卡斯特认为新经济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信息技术业、金融业和初步发展的生物科技业,信息技术革命为新经济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在网络组织下,全球化的相互联系成为可能。
第三章“网络企业:信息化经济的文化、制度与组织”,论述了信息化经济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制度特征。卡斯特详尽阐释了新组织逻辑的各种表现形式及其起源,比较了不同制度安排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并探讨了它们与新技术范式的互动关系。第四章“工作与就业转化:网络工作者、无工作及弹性工作者”,主要从工作和就业的角度,分析了信息化社会较之其他社会的工作与就业模式变迁趋势。
第五章“真实虚拟的文化:电子沟通的整合、受众的终结与互动式网络的出现”,主要论及网络社会的文化概念。信息媒介的发展产生了全新的大众文化和基于网络的互动社会,但受众在使用时也会表现出区隔。
第六章“流动空间”,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诠释了网络社会的“流动空间”概念。网络社会以信息技术的流动为物质基础,连接了特定的地区,不同社会、文化、环境特征的流动空间会彼此影响、融合。与第六章相对应,卡斯特在第七章“永恒的边缘:无时间之事时间”中讨论了网络社会的时间概念。除了理论阐释之外,还具体分析了工作时间、弹性时间、就业时间、人口问题等议题。
最后,在结论章节“网络社会”,卡斯特提出,信息成为了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动因,网络之间的信息流动正在影响着社会结构的变革。换言之,网络化逻辑的扩展深刻改变了现实世界的生产、经验、权力和文化进程。因此,可以说网络技术建构了崭新的社会形态,即“网络社会的崛起”。
05
精彩案例
本书集结了卡斯特的思想脉络,是他个人思想观点的突出体现,在20世纪末可谓前沿之作。卡斯特不仅在书中对网络社会崛起的过程作了描述,还试图揭示了网络社会结构变迁背后的技术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卡斯特在论述时大量结合了西方社会的历史事实和自己的现实调查,从翔实的现实案例出发,构建了一幅网络社会的完整图解,而非空想,这也体现了他对唯物认识论的学术坚守。
互联网在媒介演化中产生功效
网络的信息流动引发社会变革
让我们跟随系列荐读书目
提高理论素养吧!
猜你喜欢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术指导/吴炜华
供 稿/宋可心 寻立
编 辑/苗琨鹏 雷明宇
主 编/韩 飞 杨丽萍
监 制/丰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