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献荐读 | 思辨与批判:审读西方新闻实务的派系与论争

学部君 中传新闻传播学部 2023-07-25


从论争中看问题的一体两面

从检视中梳理公共新闻的议题

媒介论争:数字时代的20个争议话题

公共新闻研究:理论、实践与批评

核心观点、章节逻辑与重要内容

快来接受知识“滋养”吧~


01

媒介论争:

数字时代的20个争议话题


书   名:媒介论争:数字时代的20个争议话题

作   者:丹尼斯,梅里尔

译   者:王春枝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编号:978-7-300-26689-3

出版时间:2019年



1

作者及书籍基本情况


伴随着传媒行业的高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新兴问题也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引来了学者们高质量的观点交锋。书籍《媒介论争:数字时代的20个争议话题》(以下简称《媒介论争》),便是这样一本吸纳了当下争议环境中与媒介相关的重大议题,并对其进行“辩论”的读本。


《媒介论争》由两位美国学者埃弗里特·E·丹尼斯和约翰·C·梅里尔撰写而成。其中,作者丹尼斯是美国纽约市福特汉姆大学商学院传播与媒体产业的杰出教授,曾创建哥伦比亚大学媒体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梅里尔则是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名誉教授。二者的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媒体伦理、国际传播、媒体产业、媒体法等方面。


2

出版及社会影响


从纸媒时代到智媒时代,传媒业的格局与生态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创新驱动下的新兴传媒产业链改变了既有的媒介形态,万物皆媒已不再是梦想。在这样瞬息万变的传播环境中,媒介在我们的社会和文化里所承担的功能、所享有的地位也随之而变。传媒影响着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形塑着人们的基础世界观。媒介不仅仅是为人类提供信息的工具,也逐渐拥有了更为重大的文化、社会和政治责任。本书所探讨的20个争议话题虽然都与新闻传播学的领域息息相关,作者在进行论证时却并未局限于本学科内的理论框架。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跨学科理论方法的活用为作者的观点阐明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帮助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获得更加广阔的学术视野。


3

核心观点


在编撰《媒介论争》一书时,两位作者从一百多个影响、困扰着传媒界从业者和进行着大众媒介理论与实践的人的问题中选取了20个话题。以每一个话题作为章节的核心内容,在系统、中立地进行了问题阐述后,两位学者会站在不同的观点立场上进行辩驳。在此类讨论之中,既有新闻自由、公众知情权、媒体伦理等经典命题,也包含着有关在战争和国家紧急情况下媒体是否应该受到约束等更广阔的问题。在两位学者包容、开放、协商式的对话中,将针对争议性议题的不同观点娓娓道来,交由阅读本书的读者进一步深入思考,寻找自我心中的答案。


4

书中重要内容


尽管这两位学者在书中的20场“辩论”里都占据着不同的论点,有着观念上的分野,但在这样一应一和的对话中,对传媒业争议话题并非盖棺定论,而是互相启发的态度或许更能够激励本书的读者和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习者。在本书中,“论争”被称为新闻传播理论出场的典型形态。在常态化的论争当中,学科也得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当书中在展示此类新闻传播学界与业界的重要争论话题时,我们看见的是同一问题的一体两面,在多角度的交流中实现了对自己相关知识领域的扩宽,也逐渐领会了辩证看待议题的美妙之处尽管本书的议题大量来源于美国新闻业,相应讨论交流也建立在美国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之上,然而其间的观点交锋却为打通中西方的学术思维与理念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5

精彩案例


例如在“新闻客观性”这一章节中,两位学者就从新闻客观性是否可能实现的两个方面进行了对自己论点的详尽阐述。在梅里尔教授看来,新闻客观性是不可能实现的。尽管新闻客观性已经成为了新闻报道的一大重要原则,但梅里尔教授认为,记者在新闻写作时会受到语言本身表意能力的限制以及个人经历、自身条件和受教育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尽管新闻客观性对媒体和报道来说十分重要,但是它往往会因为一些因素妥协。而试图在最大范围内做到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也会在记者写作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陷入主观陷阱,文章中的价值观是无法超脱的。


站在另一观点的丹尼斯教授则认为新闻客观性是可以实现的。如果新闻的制作遵循严格的系统化决策程序,实现客观公正并非现代记者遥不可及的目标。这种程序包括对报道过程展开战略策划,使用系统性工具分析社区事务并采集信息,清晰地界定所采用的表述方式等。此外,丹尼斯教授认为客观性是新闻业的信仰,如若放弃这种努力转而追求意见表达的主观性,这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02

公共新闻研究:理论、实践与批评


书   名:公共新闻研究:理论、实践与批评

作   者:坦尼·哈斯

译   者:陈卫星,曹进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ISBN编号:9787508057118

出版时间:2010年



1

书籍及作者基本情况 


《公共新闻研究》是一部对新闻改革运动,即“公共新闻”理论基础与实践的迷人的介绍性著作。公共新闻试图再次赋予民主与公共生活基本责任。坦尼·哈斯寻求公共新闻产生的历史语境,提出了公共新闻哲学,回顾了迄今为止公共新闻实践的实证性研究,对指向公共新闻的主要批评给予了回应。此著作为改进公共新闻提供了解决的方法,对有关出版与民主的未来的公共新闻感兴趣的人来说,读此书会大有裨益。


坦尼·哈斯,纽约城市大学一布鲁克林学院言语传播艺术与科学专业副教授,他关于公共新闻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发表于诸多的学术期刊与著作集中。译者陈卫星,法国司汤达大学信息传播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学术研究领域包括传播学理论、国际传播和媒介文化,代表性论著有《传播的观念》。另一译者为曹进,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跨文化传播、语言符号学、语用学与语言技术。


2

出版及社会影响


该书出版后,多为业界学者进行阅读并发表书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谢静表示,公共新闻是否真的过时了?有关公共新闻的讨论是否不再能够引发兴趣?尤其是对于中国的新闻界而言,我们是否还有必要学习它?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坦尼·哈斯教授的著作《公共新闻研究》,也许你会发现,这些问题的提出本身即表明,我们对于公共新闻的理解仍然不够透彻,因为有关公共新闻的问题并不止于公共新闻本身,而是关系到整个新闻事业的发展,涉及新闻与民主关系的核心问题。斯坦福大学传播学教授 西奥多·L.格莱塞认为《公共新闻研究》是一部对公共新闻现象作了最综合、最富有思想性的检视的作品。它从知性上阐释了公共新闻的含义,公共新闻如何运作及其在今日的地位。纽约大学新闻学教授杰·罗森提出,坦尼·哈斯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作品,深入研究了公共新闻的背景问题,揭示了其背后的诸多思想。他的著作是我所知道的最富有综合性和最细致的主题讨论。他在驾驭材料和处理争议方面具有出色的能力。


3

核心观点


哈斯从公共新闻的发端开始分析,叙述了公共新闻在学术领域的定位问题。之后,他将公共新闻放入实践的情境中,阐述了作为公共新闻工具的共识会议模式以及全球范围的公共新闻实践,最后他从公共新闻说到了公众的新闻。


4

书中重要内容


书中提出,公共新闻这个概念应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公共新闻名义下的盲与行。然而,包括罗森本人在内的公共新闻的倡导者们却并没有清楚地指出:公共新闻本身也是一种新闻哲学。实际上,本书的核心观点之一即认为公共新闻需要一种指导性的“公共哲学”。一些公共新闻倡导者的著作,尽管总体上缺乏理论创新与独特性,但是的确曾包含了一些基本的主张,这些主张有助于区分公共新闻与传统的主流新闻。最为根本之处在于,倡导者们认为公共新闻基于一种隐性的假设:如果新闻与民主不是相互依存的话,它们之间至少具有内在联系。虽然倡导者们承认新闻实践依赖于一定程度的民主保护,特别是保护其不受政府的干预,但是他们同时认为真正的民主也依赖于一种致力于促进民众积极参与民主进程的新闻实践。倡导者们认为,传统主流新闻中缺乏激励公众参与的努力,导致了参与民主进程的市民数量大幅降低。选民参与政治选举的数量不断减少,而且,在本地社区事务中市民的参与程度不断降低,均说明了这一点。这种缺失也影响了公众对新闻媒体报道的政治新闻的兴趣和关注,报纸阅读量的下降就是例证。换言之,倡导者们认为现代社会存在两个不断扩大却又并非不可弥合的鸿沟。一个介于公民与政府之间,另一个存在于新闻机构与其受众之间。

学术论辩极大推动哲理思考

新闻研究促进了解时代走向

让我们跟随系列荐读书目

提高理论素养吧!


猜你喜欢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术指导/吴炜华

供  稿/赵欣悦   殷   乐

编  辑/王昭阳

主  编/韩   飞   杨丽萍

监  制/丰   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