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所以暂时将你眼睛闭了起来,黑暗之中漂浮我的期待"贯穿整个冬季的《想见你》在讨论he还是be的热情中完结,被掏空了心的偶们也陷入电子失恋的麻木脑中。有人讲,这是台湾偶像剧的再次中兴,有人则定义为电视剧的一次性质突破,有人还讲“从它开始,台剧有了超越韩剧的可能”。单纯从观众角度看来,从一开始“还是那个配方”到“穿越时空的凶杀?”再到“养成系女友”,一路更迭…剧虽终结,讨论未休。
看过各个解析版本,也从“本来还懂”到“似懂非懂”再到“懵懵懂懂”…
不用按头推荐也津津有味、解析叠出,那这9.2分到底归自何处?过去的偶像剧,不需要动脑子。单一玛丽苏甜宠路线:霸总喜欢人生出其不意,女主平平有点粗糙,看到开头便猜到结尾。
《想见你》作为台湾偶像剧一次转折与逢春,以寻人为起点,讲述1998与2019两个时段的动人爱恋。
单纯归为爱情剧,过于平淡,明明还有着“魔幻穿越、推理悬疑、时空交错”等标签,各层环顾。
创作团队凭其优秀的自洽力与掌控力,将纯爱多角恋、双向魂穿、悬疑凶杀、原生家庭、校园霸凌等多个题材浑然一体,并在莫比乌斯环的牵引下,进行时空轮转。
新颖题材的设定之下,预留悬念以及烧脑情节,强烈吸引观众在匪夷所思又恍然大悟的情况下参与其中,并进行个人解码,推理揭秘。
通过詹金斯在1992年提出的“参与式文化”来解读,即网民通过对“作为《想见你》观众”的身份认同,积极主动创造解读版本,这个过程强调一起推理的集体智慧,并以一种自发的协同机制参与到剧情的传播与显露之中。
在当今社交媒体的传播力影响之下,观众对于剧情的多元解码及参与式文化已然成为常态。
一部优秀作品的广为人知已不单单只靠自身内容与质量,更需要受众的广泛参与来调动并注入新鲜因子。
作品幅度有限,而观众才思无限。只要观众愿意参与其中,一部剧就有了成功的基础。
“模因”游戏下的“双向”行销
除了扣人心弦的紧张情节,制作班底的行销功力同样值得夸赞。
作为《我可能不会爱你》、《一把青》等超热剧的老道团队,《想见你》在与爱奇艺、腾讯交易版权之后,非常注重与内地观众的互动。
除了每次剧集播出之后的官博细节解读与照片回顾、下集诗文暗示,同时还结合时事热点,懂得抛梗,像口罩梗、李子维回眸梗、歌词改造、绘画比赛等。
在卖力抛梗之外,观众能够接梗,互动才算形成。
1976年,理查·道金斯于《自私的基因》一书中创造了“模因”概念,也称“文化基因”,通俗来讲就是“梗”。
是指一个关于文化信息是如何演变以及如何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的理论。用其来解释,即除了制作方与观众群体进行的接梗娱乐或抛梗暗示,网络的传播力已将原本的“二级传播”衍生为多级传播。
不是观众的群体也在接梗,并在媒体影响力之下继续进行辐射。爆红并非偶然,模因的散播性与存续性使其“信徒”积极地为“传播所得利益”进行着说服活动。
从原本的个人模仿,衍生到宠物模仿或搞笑cos,“模因的流行”俨然变成一场英裔传播学家斯蒂芬森口中的“游戏”。
一切娱乐仅仅是寻开心,是消遣放松,是从成人化工作环境的逃脱。这场抛梗接梗的互动,既是制作方对剧集的行销,也是观众群体的互动仪式,同样是网众“梗来乐”的游戏一场。
终极议题下的青少年自我认同
剧情的险象环生,使得我们对结局与凶手多有猜测。
不论是“爱而不得遂毁之的独活陈韵如”,还是“爱我你就K了我”的“变态”谢芝齐,或是曾因右耳失聪被孤立的单恋少年莫俊杰,都曾成为我们的凶手人选。
刨除剧情设定之外,再映照着“认同自己”方可闭环的结局、因喜欢同性不被接受而跳海的王诠胜,可以发现,“青少年自我认同”才是创作者推出的终极议题。
自我认同,又称“自我同一性”,是美国学者埃里克林在弗洛伊德“认同”概念的基础之上提出,属心理学范畴。
其意解释为,在青少年阶段,人格发展的核心任务为建立自我认同感,包括着自我同一性、个人同一性、社会同一性三个层面。
自我认同从根本而言,可理解为主体自我与个体自我对照自身社会角色与文化属性的问题。
在当今环境下,青少年个体自我认同极易受威胁,一是传统文化模式下的人际交往失范,联系剧情来看,最终让陈韵如产生殒命念头的,是黄雨萱的自信对比下李子维的躲避嫌恶、弟弟的“不要再变回过去”、同学的“你过去超讨厌”…
这种人际关系网络的破裂与不确定、模糊性,使得青少年极度缺乏正常生活的安全感。
脱离剧情来看,第二点则是现今虚拟网络带给青少年的虚无感与自我分离感,这种脱离组织感、人际交往疏离感,在日常生活中却往往对外微不可闻(青春期也有烦恼,长辈与他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但所谓的年轻并不是舔舐一切“心理伤口”的解药)。
虽然“青少年人格关注”可以说随着《少年的你》终于搬上社会大荧幕,但出于市场选择仍处于略边缘地步。
而《想见你》在动人心弦的主流“甜”、超级烧脑的“想”之外,将核心议题在观众的积极参与下一步步揭露,最终结果意外又现实,恍然大悟却又印象深刻。面对着9.2分的评分,不少人反思内地为何好剧寥寥。虽然台湾有着“较为宽松”的创作环境,但资金紧张情况下,却能优质出品,选角选歌双杀。
相较之下,内地的甜宠市场丰盈却逐渐乏味,剧情千篇一律,智商捉急秀下限,油田无脑一箩筐。像近期《梦回》中的尴尬剧情、年下恋的渣女人设,无一不让人汗颜。
究其问题症结,如《想见你》编剧所言:“要相信观众的智商,只要我们慎重真诚的对待作品,他们就会看到”。
关于《想见你》9.2分的背后有何深意,我理解为“尊重观众,用心出品”。
参考文献:
[1]赵静. Netflix再次来袭与台剧不得不寻求的变局[J]. 电视指南.
[2]周瑞芝. 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4.
快快加入,【通识主课+院校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带你少走弯路,一战成硕!报名详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