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编审丨觅游 陈开心
5月30日,网民“小岛里的大海”在微博上声称广州市方圆实验小学的一名教师体罚自己6岁的女儿,女儿原本患有哮喘。在叮嘱班主任并“送礼”6万元以后,依旧被罚跑10圈,导致女儿剧烈呕吐、吐血,右手神经受损,留下严重后遗症,自己也曾经在凌晨2点遭到老师的攻击。
然而就在5月31日,广州市白云警方通报,发帖人承认其女儿因体罚吐血、凌晨2点遭到老师殴打,送6万元等是为扩大影响而编造的谎言,照片展示的衣服“血迹”实为化妆品和水,其女儿目前精神状况良好。
该事件已经显现反转新闻的特质,像2016年的罗一笑事件、上海女逃离江西事件;2017年的陕西榆林产妇跳楼案;2018年牵动全网的乐清男孩事件、重庆公交坠江事件;2019年英国冷冻货柜车案(愣着干嘛,赶紧小本本记案例呀~)也都是经典的反转新闻。
既然我们已经有这么多新闻反转的案例,为什么反转还是会不断出现呢?
01
何谓反转新闻
反转新闻是一种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现象,是指随着新闻事件不断披露与挖掘,后续被证实的真相与事件开始的报道内容截然相反,甚至互相矛盾,公众的反映和情绪随着新闻真相的不断发掘而出现逆转。
在2009年,易艳刚的《现实版反转剧》这篇报道中第一次出现“反转剧”一词。
2013年,在《公正的底线是切割一切利益关系》这篇报道中,反转新闻一词出现。
01
后真相社会下“真相”范式的转变
真相后置不等于真相已死反转新闻让我们得以重新思考真相与新闻的关系,在后真相时代,真相的范式已经由传统时代的“符合论”,转变为现在的“社群真知融合论”。“符合论”的基本思想是认为命题或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它们是否符合客观实在,即认为由权威机构塑造的事实,与不受人为影响的客观世界是一致的,真相只允许一种声音。
其中暗含权力的影响,正如科瓦奇曾经说的真相是被权力规定的。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大众话语权、表达权的不断下沉,追求真相逐渐变成一个由大众与权威共同定义,需要经过时间检验,再现事实而非追求复刻事实的过程,也就是“社群真知融合论”。
这次的事件之所以得到关注,开始是由小女孩家长主动在微博披露的,而非权威媒体的采访,得到网友们的关注后,网友们集体认同的观点——即带有强烈感情倾向地认为那位老师体罚学生致其吐血,并且不配做一个老师,成为了当下的一种“真相”。
反转新闻并不仅仅局限于新闻事件,而是成为更广泛意义的,在群体与群体之间互相交流,以及同类事件交流的更加广泛的后续社会反应。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感情和观点也成为了真相的一部分,有点类似于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后来随着警方权威信息的披露,反转出现,这就表明了反转其实是一个不断接近事件真相的过程,所以反转新闻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真相市场的衰落。
恰恰是由于传输速度提升和大众赋权带来的真相市场繁荣的表现,是新闻真相过程化的呈现。
所以,反转新闻一定会出现,在未来也会不断出现,只需静静等待“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无需太过悲观地断定“真相已死”。
02
微博强大的舆论聚合力
“再部落化”式传播+网络意见领袖
相比微信,微博更具有“公共领域”的属性,所以,像这样的社会民生事件,在微博上更容易得到网民们广泛的关注。
发帖的妈妈利用微博上的各种媒体资源,自己转发抽奖等活动,获取网友们的关注,占据舆论优势。
在传统的口语传播时代,人们被桎梏于面对面交流,信息传播范围有限,因此是部落化传播;而在文字传播时代,部落化社会被注重逻辑思考和线性思维的孤立的原子式大众分裂。
网络和电子媒介出现以后,人类的感官达到统合,由于传播速度的加快、交流及时等特点,人们更容易在网上找到和自己意见相同的群体,也更容易在同质化圈层的信息中,被过滤气泡束缚,实现“再部落化”。
微博上的超话、评论区同层、前十条评论区很容易集合同质化的优势意见,因为李良荣老师也曾经讲过“前十效应”,即一个微博下的评论,前十条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决定了后面成百上千网民的意见方向。
5月30日,在发帖妈妈的微博下,前10条评论基本都是同情妈妈,相信她描述的事实的。这些都是“再部落化”的具体表现。
同时,发帖妈妈的微博也被众多大V,甚至是明星转发,无形中增加了意见领袖的背书,提高了事件的“权重”,博得大众的关注。
因此,微博平台本身的特点,加上舆论风向的塑造,导致社会观点评论一边倒。
03
媒体塑造拟态环境
平衡信源的缺失导致受众认知偏差最近一段时间,媒体对教师负面事件的相关报道越来越多。
比如肖战的教师粉丝上课安利肖战并辱骂学生事件、男老师猥亵男学生事件、广州教师针扎学生事件、高校辅导员性骚扰女学生事件等。
而这些报道中,对于教师一方话语的呈现却非常少,不符合博耶六要素中平衡信源的原则。
随着媒体负面报道的增加,受众头脑中关于教师职业的印象也会随着拟态环境而变化,越来越负面。
所以一出现这个新闻,受众就会根据已有的认知框架和情感,以及对社会的预判与假设,迅速做出价值判断与情绪处理。
当然也有少数人会理性分析,但是往往对大多数人而言,情绪处理会最先进行,因为做出情绪反应的时间只有理性处理的1/50。
为了佐证自己的情绪,导致受众对许多显而易见,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证据视而不见,比如凌晨2点倒垃圾,并且老师刚好躲在垃圾间等不符合常理的“证据”。
出于对弱者的同情心理与选择性忽视,许多当时在微博发表质疑看法的网民也遭到了许多网友的谩骂。(网友表示对证据质疑后遭到网络暴力)
所有的舆论都是浮于社会表层的河流,其反映的是社会心态,究其根本却是社会的深层问题。
反转新闻反映了我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与认知模式,折射出我们对社会的态度与社会的深层问题。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社会结构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
因此,许多乱象是不可避免的,公职人员腐败,滥用职权的现象频发,破坏了公众信任,首先表现在大众对于政府和公职人员的不信任,教师作为公职人员,受到大众的质疑也是必然。
再加上媒体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享有至高的社会地位,反而容易成为大众群起而攻之的对象。
反转新闻不仅对传统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可信性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而且会无形中增加公众对于公共事件的关注成本,造成受众的“同情疲劳”,就像狼来了的故事。
被骗几次的公众就会感到自己的情感变成了廉价的被利用的工具,进而不愿意再去关注类似的新闻事件。
这本身对于公共领域的回归以及良好社会秩序的建构是非常不利的。
❶ 识别自己接触的内容是什么;
❷ 判别一篇新闻报道是否完整,如果不完整少了什么;
❸ 评估信源是谁,如何相信他们;
❹ 评估证据,以及如何核实;
❺ 评估新闻媒体如何处理证据,是否有其它解释;
❻ 评估是否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如何找到真正重要的信息。
在社交媒体网络环境下,新闻从业者就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坚守新闻专业主义,调查真相,从网民那里获取新闻线索时,不要未经查实就转发甚至表态;媒体也要建立起新闻生产的规范流程,赋予事件双方平等表达的权力。
作为新媒体平台,应该建立合理的辟谣机制,以及自动纠偏机制,及时进行舆情检测,掌握受众心态走向。
最后,作为新传人,培养自己判断事实的能力和媒介素养,不被情绪冲昏头脑,第一时间不应该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而是理性分析,等待真相。
[1]宋祖华.新闻真相的别样呈现:反转新闻与新闻真相关系的再思考[J].新闻界,2017,12(6):39-43.[2]邓秀军,申莉.反转的是新闻而不是信息——框架理论视阈下微信公众号推文的文本结构与内容属性分析[J].现代传播,2017,39(1):138-143.[3]岳甜,王新童,刘悦.反转新闻的网络舆论演变机制研究——以“罗一笑事件”为例[J].当代传播,2018,000(002):92-94,98[4]蒋家鑫.新闻媒体视角下反转新闻的成因与规制探究——以榆林孕妇坠楼事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45):113.[5]郭洁.后真相时代:“再部落化”传播下的舆情反转研究[J].新闻论坛,2019,200(02):97-100.[6]李玮,蒋晓丽.从“符合事实”到“社群真知”——后真相时代对新闻何以为“真”的符号哲学省思[J].现代传播,2018,040(012):50-58.
全面建构课程体系,助力你高分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