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点30分|弗洛伊德已死 反压迫被逼以暴制暴

觅游 陈开心 觅游新传考研 2022-07-27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作者丨觅游 陈开心
编审丨觅游 侧影学长

排版丨觅游 SC



年关过半,近一周的国际局势不算太平,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还在攀升。


近半数州的美国人仍为“弗洛伊德之死”冲上街头暴力示威,加拿大总理甚至在渥太华一场抗议种族歧视和警察暴力的活动中单膝下跪。


再观国内,告别卸任外交部发言人的耿爽和因病退役的电竞选手UZI,央视boys开启直播带货,地摊经济火爆全国,我们的学习环境也就和谐多了。


本周内容提要

今天是6月7日,农历闰四月十六。欢迎大家收看今天的热点30分栏目,本周热点30分的主要内容有


6月2日

B站回应知名抗癌up主“卖惨营销”


6月3日 

RNG电竞选手UZI正式宣布退役教育局承认学校与钟美美接触

6月5日

美国四任前总统为“弗洛伊德之死”发声




01

B站回应知名抗癌up主“卖惨营销”

(图源网络)


➤ 事件类型:互联网


➤ 事件复盘:B站up主“虎子的后半生”因视频《36岁患肺癌崩溃,山穷水尽,母亲照顾百病缠身的父亲突然又中风》走红,随后被网友扒出其大众点评账号两年打卡近500个消费场所,“名车豪宅”,花销巨大。


B站在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报备并给该up主个人空间标注“内容争议”标识后,于6月3日公开调查结果,确认该用户确是癌症晚期患者,不存在伪造病情情况。


但网友对其一边打着治病的名号靠打赏赚钱一边高消费的行为仍有争论。


➤ 事件关键词:悲情营销 认知不协调 内容核查


 新传链接:
 卖惨营销的内在运行机制


“卖惨营销”或称“悲情营销”的运行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宣传悲情情节,如果情节属实,会触发消费者的同情心,进而产生慈善行为。


因为带有公益性质,这样的慈善行为反过来增进同情心,形成良性循环。


二是是悲情情节夸大失实,存在两种走势,一种走势是被公众识别,失去信任,悲情营销失败;另一种走势是未被识别,公众遵循悲情情节为真,引发悲悯之情进而采取行动,但实际上是一种恶性循环。


悲情营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就包括:宣传内容弄虚作假、夸大事实;营销手段同质化、套路化;(从长远利益来看)营销后果是扰乱公平秩序、透支同情、摧毁社会信任。

    

❷ 后台行为曝光导致认知不协调


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们都希望维持各种认知间和谐平衡的状态,一旦遇到行为和态度之间出现不和谐,或者接触到两种相冲突的观点,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和谐。


不和谐会带来心理不适,促使人们采取措施加以调整,重新回到认知平衡的状态。


人们对于“肺癌晚期”、“山穷水尽”的认知和“名车豪宅”、高消费的认知是相矛盾的。


一旦发现自己的善心被利用,即使病情是真也无法协调这样的心理不适,网友就会采取举报、弹幕抨击等方式发泄情绪。




02

RNG电竞选手UZI正式宣布退役

(图源网络)


➤ 事件类型:互联网


➤ 事件复盘:6月3日,RNG电子竞技俱乐部LPL006号选手UZI(简自豪)通过微博宣布正式退役,因为高强度训练和长期赛事积累导致的伤病不得不结束8年的电竞职业生涯。


该微博一经发布即刻登顶热搜榜首,随之“再见uzi,我的青春结束了”、“Ming陪uzi打到退役”、“RNG”、“LPL006号选手”四条相关热词也分别登上微博热搜的第5、7、14和27名。


曾在雅加达亚运会上获得冠军,入选2019年《福布斯》电竞领域意见领袖的UZI代表着中国电竞的“出圈”,陪伴了一代人的青春。


➤ 事件关键词:青年亚文化 媒介仪式 互动仪式 集体记忆


 新传链接:

❶ 逐步被认可的电竞文化传播


相比传统媒体时代对网络游戏的单一负面报道,新媒体时代的电子竞技依托新媒体技术,已然在全球年轻人群中快速传播。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电子竞技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全球化现象,更逐渐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全球年轻人交流交往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对全世界年轻一代的世界观、意识形态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电竞产业的成功也离不开主流文化的接纳与包容,媒体对于电竞亚文化开始有多元客观的报道,社会也开始接纳电竞作为一种职业、一门专业。

❷ 积极情感带来的自我认同与集体认同


网络游戏玩家几乎都是为了寻求积极的情感体验、互动和回报进入网络游戏世界。


“成就感”、“快乐”、“团结”等积极情感给游戏玩家带来“自我认同”的动力,玩家称之为电子竞技精神。


当人们进入乐观参与的集中状态时,从生理上变得愿意展开积极的思考,建立社会关系,塑造个体优势,把思维和身体都调整到了更快乐的状态。


荣誉、自我认同、网际权利、文化资本都是青少年玩家最重要的追求目标,既是玩家的游戏动力来源也是他们追求的游戏结果。

❸ 在线即在场的集体互动仪式


戈夫曼认为互动仪式是一种表达意义性的程序化活动,对于群体生活或巩固团结有重要意义。


只有参与者体验到共同情感,清楚地理解对方的意识,从而继续加强其相互参与的感觉时,程式化的形式才会产生成功的仪式。


新媒体时代,身体在场的互动仪式已经向在线的互动仪式转变,通过弹幕、游戏解说、游戏操作、游戏用语、虚拟道具投入等等,参与者(玩家和观众)能够获得情感能量从而产生持续的互动行为。


也正是基于共同的情感与信仰,游戏玩家能够形成高度凝聚的社群组织,在不同场景中因为同一件事集体欢腾,塑造属于他们的集体记忆。

➤ 考点预测: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电竞文化的发展历程。




03

教育局承认学校与钟美美接触

(图源网络)


➤ 事件类型:互联网


➤ 事件复盘:前段时间黑龙江鹤岗初二男孩“钟美美”因为神模仿老师的系列视频走红,近日却大量下架这些视频并回应称想换个风格。


6月3日当地教育局承认学校曾与钟美美接触,认为应该从正面引导孩子,拍一些正能量的作品。


➤ 事件关键词:教育包容 创作自由 反讽艺术


 新传链接:

钟美美视频下架事件由后续一系列“本人回应”、“班主任回应”、“教育局回应”、“母亲回应”逐步揭开事实。


作为一则社会新闻,理论角度它可能牵涉到短视频形式与内容的分析,但在新闻价值角度,其实更适合作为新闻评论的事件由头来考察。


❶ 吐槽青年:曹林老师的时政观察:《钟美美是教育包容度的一块试金石》


作为孩子的钟美美们获得了一种自我表达的控制权,这种“熟悉而陌生”的表达,应该让成人们反思。


不要用成人的霸权尝试去打压这种戏仿,满足控制欲,而应该学会去倾听并看到自己的影子。


童年不是“被控制”,也需要表达、被听到和被尊重。对钟美美的态度,考验着我们教育的包容度。


除了教育部门和老师们的包容之外,也需要舆论的包容性解读,不要对应解读和过度阐释孩子的戏仿行为,孩子模仿的初衷未必是反讽,其实就是孩子气、孩子角度的艺术重现,调皮的演绎,但舆论视角的反向塑造中,很容易强化其讽刺性、批判性和叛逆性。


用成人思维开展一些“试图寻找现实对应”的复杂性解读,构想出一个人和他教育环境的对立关系,这样只会在传播中形成一种“自我实现预言”,强化了不友好关系。


我们成人需要克制这种“拿孩子的模仿浇我们胸中块垒”的过瘾感和自私感。


❷ 新京报评论:《保护“钟美美们”的创作欲,就是最好的引导》


钟美美之所以能够在同质化严重的短视频创作中脱颖而出,靠的正是孩子的童心与纯真,正是自然流露出的“反套路”的创造力。


保护孩子的创作欲,这种保护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教育应该做的,是成为孩子学习生活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教育的引导,不该以牺牲孩子的想象力为代价,理想中的儿童创作,是启发孩子表达真正的自我,真实地描绘眼中看到的世界。


❸ 知著网:《从钟美美式的幽默中,我们可以如何反思背后的师生关系?》


无法被否认的是,这些多面的形象恰恰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没有被构建到正统和主流教师形象中的一些真实。


他让我们共鸣、发笑的真实原因不会因为不够正能量而改变,因为它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是基础教育中无法绕开的核心:学习至上主义。


这些真实也并不能看作是故意揭丑,而是展现了一系列围绕这个核心引发的矛盾。


教师愤怒的出发点并不是不好的,但出发点好的也并不意味着方式和结果的一定正确。


老师这种教育方式也是“家长式”的教育,往往是断言式的、命令式的。学生和老师之间,一个想要引领正途,一个不甘心听从旁人。


面对这个属于教育的矛盾,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掩盖和忽视问题,反而应该积极地解决问题,调整教育方式。




04

美国四任前总统为“弗洛伊德之死”发声

(图源网络)


➤ 事件类型:国际


➤ 事件复盘:5月25日,美国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致非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死亡一事引发全美范围内的抗疫示威暴动。


央视新闻6月5日消息,美国四任前总统奥巴马、小布什、克林顿、卡特均为“弗洛伊德之死”事件发声,表达对种族歧视的谴责和对受害者及家人的同情,并呼吁反思国家的“悲剧性失败”。


尽管发声的四位前总统来自不同政党,但是都没有人为特朗普政府背书。


➤ 事件关键词:种族压迫 集合行为 群体极化


 新传链接:

❶ 抗议示威游行的集结动因


集合行为就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聚集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此次美国暴乱同样印证着集合行为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


①结构性压力导致非常情况下普遍的不安和紧张情绪。美国前副总统拜登曾说,美国在种族问题上是有原罪的。


先是经过黑人对奴隶制的百年抗争,到美国自20世纪中叶起,表面颂扬平等自由,其立法、行政、司法等部门却联合起来针对黑人,在住房、贷款、教育、就业、交通等方面制定了“法律上的”种族隔离政策,这种在政府支持下的剥夺行为,影响持续至今。


并且在过去的2个月里,由于疫情对经济的重创,4000多万美国人在这期间失业。


这次的骚乱,撕破了美国一直以来自由平等的伪装,再次释放了深受种族压迫的逆反情绪。


②触发性事件。弗洛伊德之死点燃了美国非裔社区对白人警察执法不公的不满,成为触发大规模暴动的导火索。


③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异常活跃。


原本特朗普上台后推动的一些政策使非洲裔和少数族裔社区受到了更多歧视,他在应对此次民众暴动时却频繁公开嘲讽,甚至发推特加以藐视,火上浇油。


❷ 暴力群体极化的深层诱因


首先群体极化表现为桑斯坦言明的,群体成员中原有的某些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使得观点和态度朝着更加极端的方向转化。也即此次暴乱中多个城市开始打砸抢等“以暴制暴”行为。


一方面,约翰·贝利提出的文化适应理论认为,一种文化只有适应另一种文化的需要,才能在另一种文化圈中发生传播。


美国精英阶层早已通过各种预防措施来对自己的意识形态三令五申,通过压制反意识形态来对抗国家内部存在的威胁,但这种传播并不是有效传播,因为它不适应底层文化需要,满足不了底层群体的具体需求。


另一方面,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谈及情感社群时认为,对公众成员或群体进行分类的限定条件是“对公共政策提出的要求必须是可争辩的”。

因为公众是有自由发言权的群体,如果冲突的结果依靠暴力而不是辩论,这样的环境就没有公众可言。话语即权力,but“I can't breathe”,只能选择诉诸暴力。


➤ 考点预测: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美国大规模抗议示威暴动。




今天的热点30分就到这里,更多热点资讯可在评论区留言探讨,我们下周再见~


 参考文献:

[1]唐韵芝,王心妍.探析新媒体视野下青年亚文化中的电竞文化——以《英雄联盟》(LOL)为例[J].传媒论坛,2019,2(12):147-148.

[2]吐槽青年:曹林老师的时政观察:《钟美美是教育包容度的一块试金石》

[3]新京报评论:《保护“钟美美们”的创作欲,就是最好的引导》

[4]知著网:《从钟美美式的幽默中,我们可以如何反思背后的师生关系?》
-END-



觅游21全程班

【通识核心课+院校辅导】模式 

全面建构课程体系,助力你高分上岸!

👇👇👇

 报名咨询  觅游单单姐或觅游lulu学姐


danjievip4

mylulu03




全程班榜样







往期精华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