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懂蓝皮书:三篇报告,拿下社交媒体最新考点

觅游小肥羊 觅游新传考研 2022-07-27


加入觅游公益社群,解锁更多院校干货分享 

详情咨询丨觅游单姐(danjievip4)或 lulu姐(mylulu03)



上一期蓝皮书的解读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蓝皮书的主要内容、阅读方式以及5G时代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媒体种类千千万万,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型,今天就来给大家理一理其中的重头戏——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07年安东尼·麦菲尔德所著的电子书《什么是社会化媒体》中。


作者认为,社交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定义的模糊性、快速的创新性和各种技术的“融合”。


如今社交媒体更多是指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和交换平台。近年来兴起的微信、微博、抖音等等都属于社交媒体。


蓝皮书中有三篇有关社交媒体的论文,涵盖了热点即“疫情期间的社交媒体与公众心理”,也包含了对外“中国城市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的调查。


同时“社交媒体对外传播的新路径”相关论文也收入其中,从对内、对外、热点、调查等多个角度对当下的社交媒体进行解读。



信息疫情与“群体抑郁”

带读的第一篇是南京大学赵曙光老师等人的论文——《社交媒体疫情信息接触与公众心理调研》


伴随新冠肺炎“病毒疫情”暴发的是“信息疫情”,本篇论文主要是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考察用户的社交媒体疫情信息传播模式、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机制。


知识清单

一、总体情况与发展态势(一)社交媒体信息疫情的传播模式(二)社交媒体的疫情信息对公众心理的影响

二、社交媒体的疫情信息使公众陷入沉浸传播的表现

(一)浏览疫情信息已成为公众必点的“早餐”(二)频繁浏览疫情信息融入公众日常生活(三)公众时刻关注着全国及各地区的疫情动态变化(四)自我强化的疫情信息人际传播(五)公众更倾向于通过强连接平台传播疫情信息

三、社交媒体疫情信息的发展路径

(一)公众传播渠道的选择(二)疫情信息严重程度的调节作用(三)风险信息、风险感知、风险严重程度和风险传播行为模型

以上是蓝皮书及相关专题学者观点,可应用于答题中。


01

越看手机越焦虑?


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疫情信息使公众陷入沉浸传播,公众在疫情期间出现群体性抑郁与泛在焦虑,越沉浸于社交媒体疫情信息,二次传播越频繁,公众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反之亦然。


所以疫情期间,大家有感受到自己看到社交媒体上疫情信息越多,自身就越焦虑吗?


各位学者通过调研给出我们结论:你感受到的确实是真的。


 主要总结为两点:


其一,疫情对不同人群心理健康影响程度不同,产生的影响表现方式也有差异,同时也引发了一定的恐慌性购买行为和对参与社区活动的偏执态度,这和日本核泄漏事件后我国人民疯抢食盐的心理有一定重合。


其二,事件对公众心理影响也会持续很长时间,这也需要从国家层面提供心理干预。


清华大学走在前列,联合多家机构和单位开展了“抗击疫情,心理援助”的紧急公益项目


(图片为疫情信息的关注情况)


02

利弊相交,还需引导


疫情暴发,社交媒体的潜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朋友之间交流的最初功能。


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此次疫情期间亲戚群的“威力”,这也是社交媒体成为风险沟通中日益重要工具的表现。


“沟通情况,提供信息”是媒体的基本功能,作出预警、发挥“监测环境”作用也成为此次疫情期间社交媒体的重要使命。


但由于社交媒体的局限性,信息上传和更新的便利,也带来了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的问题。


社交媒体对于这一流行病的广泛报道,会影响公众的身体和心理反应,这不可避免地加剧了人们的忧虑,同时又成为鼓励采取预防措施的关键工具。


疫情期间百度地图、丁香医生的实时疫情地图就是在调整中探索出来的新模式,发挥了社交媒体的引导作用。


(图为丁香医生实时疫情地图)


03

“强连接”与“沉浸传播”


关于疫情信息特别是疫情政策讨论,往往成为敏感话题。超过六成的公众倾向于选择熟人社交平台或者说是“强连接”平台进行信息传播。


强连接背后是一种沉浸传播,这种沉浸式的传播随着时长呈现倒u型分布,在第5-6小时达到顶峰。


但随着继续追踪,公众对疫情信息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后,也更加全面地了解了疫情信息,心理健康状况会有所转好。


同时,探究社交媒体疫情信息传播与心理状况的相关关系我们会发现,越沉浸于社交媒体疫情信息,二次传播越频繁,负面情绪感知越多,形成一种互相加速的“螺旋”,即恶性循环。


风险认知理论认为,较强的风险认知使得消费者更加关注风险信息,收集和研判风险信息,并与他人进行风险沟通,会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必要的措施规避风险,这一点与本篇论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


当风险认知一旦超出可承受范围时,消费者会对各种风险信息非常敏感,信息需求非常旺盛,风险传播行为也非常活跃。


消费者会把风险信息告诉亲朋好友,与他人分享风险信息,进而自行采取各种规避措施来避免风险的伤害,甚至引发消费者焦虑和恐慌。


所以总的来说,此次疫情带给社会恐慌,社交媒体带给公众信息预警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垃圾。


公众情绪在“强连接”的“沉浸式”传播过程中,有所波及,也在引导中不断回归正轨。


(图为社交传播行为与心理状况相关关系)


真题呈现

 

❶ 健康传播(西南大学 名词解释)

❷ 如果把健康传播看做是在健康领域的干预,请结合传播学知识,分析健康传播发展趋势(北京大学)

❸ 中国的健康传播发展与挑战(上海外国语大学 论文摘要题)

❹ 社交媒体在健康传播角色和作用(深圳大学 论述题)

❺ 健康传播专业人才如何运用自身知识促进该行业发展(深圳大学 实务题)


健康传播是近年新传专业重点、热点,在此次疫情期间也凸显其重要作用,快拿相关真题练练手吧~



城市传播与社交媒体


《2019年中国城市海外媒体账号发展报告》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小伙伴们可以自行食用~


城市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的内容传播和品牌传播是中国城市海外形象传播的重要环节。


本研究选取了106个中国知名城市作为样本,统计各城市在2019年保持运营的439个(脸书、推特等)平台的账号数据,进行内容分析。


20世纪初期,美国正处于波澜壮阔的都市现代化进程中,芝加哥正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在此背景下,帕克提出“城市有机体”这一理论,也促进了城市传播的发展。


如今,城市传播正成为一个比较年轻且热门的传播学研究领域,等待大家去探索发现。


知识清单

 一、中国城市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发展总体特征(一)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城市的海外社交媒体账号活跃度高(二)及时对外宣传重大主题活动,积极传播中国声音与弘扬中华文化(三)作为热门旅游目的地,“网红城市”社交账号受欢迎程度引人注目(四)多元主体参与共促城市海外形象传播

二、中国城市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发展情况


三、中国城市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发展对策建议

(一)整合传播资源,增加中国城市形象海外传播层级和影响力(二)加强议程设置能力,基于品牌定位进行内容差异化生产(三)在跨文化传播中增强对文化认同策略的重视(四)关于海外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反馈,增强双向互动


01

“网红城市”成王牌,地区账号显优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国际传播已进入移动社交媒体时代。中国城市海外社交也成为了国际传播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呈现出多样的传播特征。


其一,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城市的海外社交媒体账号活跃度高,小语种账号成为英语账号的有益补充。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脸书账号推出法语、西班牙语、日语等语种账号,获得良好效果,平均关注量近3万人。


其二,作为传播主体的中国城市,在积极对外宣传重大主题活动中各显其能,积极传播中国声音与弘扬中华文化。


其中,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发布等事件中,通过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展现中国形象,凸显出了我们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三,“网红城市”社交账号受众欢迎度引人注目。


成都、重庆等“网红城市”在照片墙账号中粉丝数、发布帖文数量都在中国各城市该平台账号中进入前10,发挥出其优势。


其四,多元主体如地方党政部门、旅游景区、自媒体等成为中国城市海外形象的重要媒介。


(图为中国城市脸书、推特账号关注、发文量与各城市GDP总排名)


02

多元主体齐助力,城市社交展魅力


综上所述,我国对外城市传播在互联网时代下的社交平台野蛮生长,同时也需要看到其弊端与不足。


这就需要我们从传播内容上不断去整合传播资源,增加中国城市形象海外传播层级和影响力,进一步产生信息聚合效应。


同时,从媒体自身的传播内容来看,我们要不断提升议程设置能力,在“大同”中找“差异”,进行精准营销和差异化生产,加强视频类内容传播。


再者,从“受者中心论”来看,我们依旧要在跨文化传播中重视文化认同,进一步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来掌握目标用户的媒介受众习惯,采用更加生动的话语机制。


最后,在互动反馈中情感升温,需要关注海外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反馈,增强双向互动,提高用户粘性。


传播者、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技术等角度探索下,中国城市海外社交媒体账号会发掘出一片新天地。


(图为中国城市各类型海外社交媒体账号数量)


真题呈现

 

❶ 论述航拍镜头对城市形象片的特殊意义(同济大学 论述)

❷ 媒介在城市形象构建和公共事务沟通中的作用(西安交通大学 论述)



短视频与社交媒体


2019年,中国短视频博主在YouTube上爆红,这一现象是研究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多元路径的极佳案例。


在《2019年社交媒体对外传播新路径:以李子柒走红YouTube为例》之中,作者为我们展示:社交媒体的兴起以及中国网红文化,为文化软实力传播提供了一种新契机。


一、社交媒体的发展为中国文化传播提供新的契机

(一)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发布以及获取信息的新的基础设施(二)不同类型的内容创业者正在积极投身于内容创作(三)中国迅速发展的平台提供了培养网红的土壤


二、李子柒视频特征分析

(一)构建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桃源生活,唤醒人们对自然田园的诗意向往(二)巧妙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搭建文化传播的桥梁(三)高水平的视频拍摄和制作技法,让观众获得美的享受


三、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效果的相关思考

(一)鼓励民间传播力量,打造立体对外传播梯队(二)转变传播思维,从侧重强“传播”到强调强“效果”(三)官方民间齐发力,技术作用来助力


01

社交媒体助推“title”女孩


“微博年度最具商业价值红人奖”“年度影响力人物奖”“2019十大女性人物”,与袁隆平院士一同担任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等等title都成为李子柒带给我们的独特标签,但这背后是社交媒体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

如今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受众发布和获取信息的新的基础设施,不同类型的内容生产者正积极投身于内容创作之中,也就催生了李子柒、李佳琦等新型舆论领袖。

中国迅速发展的平台培养了众多“网红”,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提供创作土壤,智能手机等拍摄设备的平民化和操作化使得人们有了接近社交媒体的可能性,同时短视频利用人们碎片化时间的特质也受到青年一代的追捧。

那么李子柒为什么可以脱颖而出并在模仿中从未被超越呢?


02

超越不了的,是田园气质


“李子柒式”的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桃源生活,唤起的是人们对自然田园的诗意向往。


而在对外社交媒体传播中,我们更多地展现国家宏大叙事的“硬形象”,而其传递的中国传统美食田园文化,是搭建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事实证明,也契合了国际友人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


越南博主模仿李子柒视频一度登顶热搜,但人们对其视频似乎并不“感冒”。


很多人称抖动的镜头,粗劣的转场引起人们的高度不适。相反,李子柒高水平的拍摄和制作技法,让观众收获美的享受。



03

打破藩篱,自我创新


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效果和国际地位,不能只靠李子柒一人。讲好中国故事,需要鼓励民间力量,打造立体对外传播梯队。


同时,国家层面也要不断转变传播思维,从“强传播”到“强效果”。近年来,对外传播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力有所提升,但投入不等于效果,“硬实力”不等同于“软实力”。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新的舆论场域,但是国际社交媒体涉华舆情的主要信息来源仍是英美国家的传统媒体。


这一现状的解决需要时间,也需要多元主体的努力。


04

官方民间齐发力,技术作用来助力


以上更多地从内容层面强调短视频的发展路径,而在如今的国际形势下,技术助推作用也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一环。


5G、大数据、区块链等传播技术更新和新媒体的发展给国际关系带来深远影响。


传播技术的更新极大地冲击着“内外有别”和“对内不对外、对外不对内”的传统理念。


互联网时代,对外传播形成官方民间不同主体,环境更加复杂。


由此,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要发挥技术的助推作用,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使其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这需要技术助力,更需要官方、民间齐发力。



社交媒体是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程序,它使个人之间能够交流和共享用户生成的内容,及时了解正在发生的事件和最新进展。


它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理念,也给这个社会带来巨大变革。


真题呈现

 

❶ 分析短视频传播的特点(安徽大学)

❷ 短视频产业的发展趋势(武汉大学 分析)

❸ 试论述短视频新闻和传统视频报道的异同(暨南大学 简答)

❹ 运用使用与满足解释短视频兴起的特点(上海大学 简答)

❺ 短视频传播的特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简答)

❻ 短视频对传播和社会交往的影响(北京大学 简答)

❼ 用传播学理论分析短视频app火爆的原因(广西大学 论述)

❽ 为什么短视频,微视频成为主要传播形式(南京大学 简答)


本次专题为伙伴们梳理了社交媒体与热点事件、社交媒体与城市传播、社交媒体与短视频传播等不同领域、种类的问题,从宏观到微观,从事件到人物为大家进行专题梳理,还请小伙伴们好好研读,收藏回味呀!




 参考文献:

[1]唐绪军,黄楚新.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11,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7.

[2]章燕,邱凌峰,刘安琪,钟淑娴,李介辰.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风险感知和风险传播模型研究——兼论疫情严重程度的调节作用[J].新闻大学,2020(03):31-45+118.

[3]张红芸.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实践经验和可行路径——以YouTube李子柒短视频为例[J].出版广角,2020(12):77-79.

[4]陈经超,黄晨阳.“自我取向”还是“家人取向”?基于中国情境的大学生流感疫苗接种健康传播策略效果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0,42(06):98-113.

[5]宋玉.“李子柒”短视频的传统文化传播[J].青年记者,2020(17):10-11.

[6]赵刚.城市形象的品牌化传播策略[J].青年记者,2020(17):100-101.


-END-

原创作者丨觅游 小肥羊
编审丨觅游 大羽学长



新闻实务训练营

【专业课程+二稿批阅到考前】

提升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助你高分上岸!

👇👇👇




觅游21全程班

【通识核心课+院校辅导】模式 

全面建构课程体系,助力你高分上岸!

👇👇👇


 详情咨询  觅游单单姐或觅游lulu学姐


danjievip4

mylulu03




往期精华






(滑动可查看更多)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