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不后悔没走上“有房一族”的道路

云晓 好好虚度时光 2018-11-07


房子不等于幸福,这个价值观在中国年轻世代里已经是共识。


改造出租房,在喜欢的地方弄个小院......这种不执着于经济回报,重视内在感受和品质的生活观,已经愈加成为主流。


尽力让自己过得好一点,活得心安一点,这几乎是每个人的心声。


然而这也是一门历练身心的学问。


本期分享者,是3位“漂泊的租房人士”,来探讨关于幸福感、理想家的思考。


编辑|云晓




  我想要活得干净,是我自己 」

 祁祁

45岁 老家具收集者 东舍老家具创始人 成年以前搬过八次家,成年后搬过无数次家


2003年,我朋友和我说,你做那么多年生意,连个房子都没有。


当时没有什么房地产市场,买房子也很容易。我身边一个朋友买了十多套房子,我一点都不动心。


我觉得买房子是个投机的事情,这种事情我干不了,我不踏实。


在我眼里,做事情,做生意都要有一个态度,就是种一颗种子慢慢培育然后得一个东西。投机的生意看起来可能很聪明,但将来一定会出问题。


现在大家都说泡沫经济,其实这个背后是人整体欲望膨胀导致的结果,社会出现问题我们人人有责,我们都在共建这个问题,或者说我们每个人都往经济泡沫里扔了洗衣粉。



我也问过我自己,我的幸福感,安全感,我的生命力是否跟拥有一套房子产生了必然联系,是不是我真的需要把自己的精力,时间去投注在一套房子,甚至是许多套房子吗?


答案是否定的。


我个子小,睡觉也就那么大点地方,吃也就吃那么点东西,我不需要那么多来显得我怎么样,活是活给自己的,不是活给别人看的。


当房子成为欲望的象征,它就是在压迫人,那它就成了乌龟壳,成了负担。


况且很多房子的建造品质也不敢恭维,租房子多好,随时抬腿就走,没有挂碍。


第二个是所谓没有房子的漂泊感,其实我是喜欢这种漂泊感。承认自己喜欢这种带点流浪意味的生活,也经历了一个跨度。


92年,我还在上大学,遇到一个意大利人,一个八岁就成了孤儿的古董商,他是很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一个人,长大后他自己去学了建筑,四处流浪。


也在那时,我认识了更多这种老嬉皮,他们中有两人结伴在海上漂流了十三年才重新回到陆地。


当时他们劝我退学,我觉得他们都疯了吧。


到现在,才明白他们是对的,如果你没有真正去做让你有激情,有热情的事情,那就是在消磨时间,就是在逃避成为真实的自己。



这些年来我一直做老家具收集,全世界到处跑,那种大件的家具处理起来也不容易,但我特别享受这种生活。


现在租了一个2000多平的仓库放老家具,我知道每一件老家具的由来,每一件家具身上都有历史,建筑,民族,艺术,是一本又一本的书,在这个仓库里面我办过派对,做过展览.....


这个世界上有无穷尽的美,人类和大自然的创造力无边无垠,我们没有人,没有任何空间能真正占据这些美,这些珍贵;只能在有限的生命里认识到这些无限,传递这些无限,珍惜彼此相逢的一段。


我租房子也是如此,算算最短的租了一年,最长的租了五年,但是不管租多久,我都会认认真真的清理打扫,认认真真的把房子变得更好,哪怕只是刷一点油漆。


到现在也算租房半辈子了吧,每一个租过的家的照片我都留着,未来也会一直租下去,我乐于遇见每一个短暂的家,觉得每次搬家都可以轻装一次,创作一次,扔掉许多不需要的垃圾,又是一副新面孔。


好好对待每一个居住的地方,因为这关乎我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天是否幸福,是否有创造力,是否能给我更好走下去的动力。


我觉得不管是人,还是住的空间,都应该是踏实,干净整齐,应该是自己想要的样子。




  「 认定自己幸福的能力,

在哪都能过得不错」

朽木牙

30岁  朝九晚六的上班族 

一直租房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一上班,一进公司就把生活忘了,但是一下班就把工作给忘了。


做任何事情都好好对待,都有足够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做好,能过好,这算是我对待工作和生活一贯的态度。


最开始我和先生两个人租在北京西三旗的一个小阁楼里住了一年多,后来又搬到别人的自建房,是个30多平的小两居,觉得是个自己的家,就开始捣腾了,把天天出差的工程工作也给辞了,换了个轻松点的工作。


空余的时间就用来做饭,烤饼干,拍美食照片,做蛋糕,办家宴什么的。


身边也有不对路的,我看落叶了,觉得秋天来了可美了,结果别人说太冷了,都该穿秋裤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过好自己就成了,所以我一直乐在其中,少有烦忧的时候。



早些年时,家里人觉得租房不稳定,鼓励我们买房子。


其实是有机会买的,但是仔细一想,是生活的质量重要还是一个空壳子重要?


为什么说是空壳子呢,因为买房子意味着经济负担增大,一背上这种负担,我怕我很难再有闲心享受生活,培养自己的爱好。


如果房子里没有热气腾腾的生活,没有充满朝气柔软的心境,没有可以期盼的未来,那样的房子住着到底是负担还是享受呢?


其实人生幸福感的来源不是房子,不是某样物件,而是感受幸福的能力。


我住的地方虽然偏,但靠近凤凰岭,一年四季都特别美,我时常去采点野花回家,或是拿着相机去拍照片。


无论是春芽,还是落叶我都感到很快乐。


在现在这个公租房里已经生活四年了,周围的邻居都挺好的,就连广场舞大妈我看着都挺亲切。



很多人觉得租房漂泊,上班苦,时间少,我从来不这么觉得。


上班可以磨砺自己,漂泊其实也是自由的一种,有时间的可以去旅行,那上班族简短的时间也可以做不少事,只要持久,享受其中的做,大抵都能做得不错。


虽然一直在租房状态,但我埋头自己的爱好,打磨出了不少技能,时常去餐厅吃饭,吃一次回来自己就能做出来,朋友们尝都觉得比餐厅做得还好些。


摄影拍到现在,虽然还是朝九晚六的上班族状态,但已经有不少商拍找过来,也在考虑,未来去租个郊区的小院子,给自己的爱好腾出更多的培养空间。


说到底,我一直认定,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可能过自由,自主,自在的生活。


从不后悔没有走上有房一族的道路。




   吾心安时处处处是吾乡 

云晓

 25岁 写作者  在父母家里从未连续住超过四个月 一直在外租房


这是住进新出租房的第十几天,榻榻米还没铺完,灯还没有换,厨房说到底只是一张朋友送的老柜子,已经脱了皮,但还算好用。


最起码上面放一只38升的烤箱后,还有空地放我那块手工菜板,外加放个小电炖锅,炖一锅红豆芋头糖水。


收拾得算是慢的,我也不急,我在等,在观察。


观察这个小出租屋,它几点进阳光,桌子摆在哪个位置看苍山最好,甚至矫情一点说,我想和这房子发生点心理上的共处气氛,我像它的一部分,它是我的一部分。


后来我发现,早上适宜写作,因为阳光会从东北方向的门涌进来,它的位置不偏不倚,刚刚好落在身侧,温暖得恰到分寸,不至于晒晕了头而无法思考。


下午时分,阳光会从西面照进来,适时大半个屋子都在阳光笼罩之中,适合懒洋洋的看书,或是听着爵士乐,瞎晃悠身体,烤烤蛋糕饼干。


夜晚,最近我刚为夜晚买了两支酒。因为到了晚上,周围的邻居会看八点档的电视剧,房东的女儿会时而活泼的嬉戏,时而哭闹。


在我听来这些都是人间落了烟火的圣经和佛音,所以我想自己喝点酒,或写写不成器的思绪,或静坐,慢悠悠的在这些声音中遨游。



我舍弃了许多物品,但也还在自己写的两幅字中间纠结,是在空墙上贴“完美安详,单纯自足”,还是“悦心”合适,至今尚无答案。


过去我也租过不少房子,农民200一月的自建房,5000一月的设计师公寓,300一月的合租床位,4000一月的一居室......


无论那房子收拾得如何规整美丽,发生了多少故事,都无法称为完美安详,单纯自足,或是悦心。


我是租房一族,也是在外奔波的一族。但处处无家,处处家,这是我今年才确切体会到的。



得益于靠写文章做点编辑工作,有经济收入的同时行动也自由,今年上半年我提着箱子,四处飘荡,没干什么正经事,做了几个月的山区志愿者,在不知道是哪的路上颠簸了一段时间,乡下的亲戚家窝居了一阵。


在山区做志愿者时,那里有一个由粮仓改建的小茶室,我时常去那里写作看书喝茶。


一日没注意黑夜和暴雨都齐齐到来,夜越深,雨下得越烈。


风吹得小茶室晃晃悠悠,总感觉要倒了似的,茶室外的树木譬啦作响,听那声音,山中应是吹断了不少树木,不时还会有奇怪的声音撞击茶室的小门,看来是有人类之外的生物出来游荡了。


我出不去,我知道也不会有人来接我,甚至于世上无人知晓,无人关心,有一个人,处在世界的角落,那里电闪雷鸣,狂风不止,她在那蜷缩着身体瑟瑟发抖。


但在感到害怕的同时,内心却涌现出一种宁静的愉悦,那是一种和恐惧,孤单,脆弱融为一体的愉悦,这些情绪令这个夜晚具有丰富的层次感,一层层品尝下去内心甚至于涌出一种欣喜。


我不感伤无人接我走出这场暴风雨,我不在意无人知晓拥抱我这粒微尘,我在风雨之中是如此快乐,是如此自得。


我在小茶室里轻轻的哼歌,为风雨和声,在黑暗中拿着笔在纸上瞎涂乱画,摸着被小虫子咬的伤口数数,这种快乐持续到后半夜,倦了,像折叠伸展架一样将双腿合拢至上衣之中,倒在茶室的地上睡了半夜。


第二日阳光灼人,我爬出茶室,风雨似乎从未到来,万物都在光中生长,世间无一样不美,我快活的摘了些野花带走。



到现在这种心安的感受日益茁壮,我时常思考起“吾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来。


深觉这句话应该这样解读“吾心安时处处是吾乡。”


心安分成两个层面来看,与自己的关系,对待自己应有一种温柔理性的修养。


温柔是在任何境地之下都能给予自己安慰和包容,能给自己找到快乐,看到令自己平静冷静的空间。


我喜欢汪曾祺,他说”想做一个温柔的人,因为曾被温柔的人那样对待过。”


我真是厚脸皮,到了我这里,却想加这一句“我开始温柔的对待自己,由此学会了怎样温柔的对待世界。”


理性的修养,我愿用原研哉的话来解读“对”生“的认知愈加深刻,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预防疾病,可以顺利度过晚年,有工作能力,积极主动地生活,这将是不可或缺的修养。”



另一个层面,是与空间的关系,这个空间毋宁说是家,因为随着人对自我的认知越来越清晰,更明白幸福把握在自己手中,对于家属于这个自我的空间愈发看重。


家,不应该是经济发展的工具,不应该是租房或是买房来粗暴分割的生活状态,也不应该是单纯的物品堆砌,满足需求,而在于“启发生活智慧。”


它在满足舒适的同时,能让人的隐性需求得以发展,比如看书,打磨爱好,跳舞,烹饪等等,它具有外部场所不具有的诸多可能性。


它是允许身心独立的场所,思绪可以自由的审视当下,去往过去和未来,生命向上的尺度,无非就是要从各种规则,标准,伦理的混沌状态中成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家是这个尺度的基石。


它是可以退后的地方,允许生活的伤口流血复合,允许生命的脚步放慢,允许等待,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为,也不觉慌张有愧。


真正能给出安心能量的不是一张房产证,而是自己。



本期编辑:云晓


留言互动:


租房行为从我们的文化和社会层面看,总是被加诸灰色色彩,但其实剥开这层灰色的表壳,里面充满着生机勃勃的色彩。


欢迎留言,说说你以前有过、或现在正过的——租房下的生活。


-END-


推荐阅读:

浮世里心好累,怎么过能好过?

你最需做的,是穿越身体的迷雾

努力要有度,给留白让条路

▼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紫悦咖啡日常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