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复眼”来了!落地重庆

科创中国 2023-01-04

继“中国天眼”之后,“中国复眼”又来了!


7月8日,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与云阳县人民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建设“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预研项目”。


据悉,该项目是“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二期项目,北京理工大学将牵头在渝研制世界探测距离最远的雷达,高分辨率观测1.5亿公里范围内小行星,满足近地小行星防御、空间态势感知等国家重大需求,并用于地球宜居性、行星形成等前沿领域研究。


“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项目一期建设现场。(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供图)


“我们为什么会对小行星这么关注?因为很多‘地球之谜’都与小行星有关,比如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地球的生命从何而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龙腾说,比如,对于地球的生命从何而来,有一个猜想就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带来了地球最原始的生命,而且地球的形成也与小行星的汇聚密切相关。


据了解,小行星撞击威胁着地球和人类安全,受到各国高度关注。在今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国家航天局就曾发布消息,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龙腾表示,地月空间是人类未来探索的新疆域,要想看清地月空间之间的态势,同样需要研制大型雷达。“天问一号”在火星落地之后,“天问二号”就需要选择小行星落地,如何寻找到合适的小行星,也需要研制大型雷达。


为此,北京理工大学牵头启动了“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项目,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建设,以填补国内该项能力空白。


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项目概念图。(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供图)


那么,这将是一个怎样的雷达?


“我国的射电天文望远镜FAST叫‘中国天眼’,我们给这个雷达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中国复眼’。”龙腾解释说,昆虫的复眼是由不定数量的小眼组成的视觉器官,他们就是用很多小天线合成一个大天线,形成这个世界探测距离最远的雷达。此外,“中国复眼”也意为“中国复兴之眼”


据介绍,射电天文望远镜主要是接收星体发射出来的信号,自身并不发射电磁波,而小行星自身也不发射电磁波,因此,用射电天文望远镜是看不到小行星的。


“只有我们主动发射电磁波,才能看见小行星。”龙腾表示,与“中国天眼”不同,“中国复眼”对于电磁波是自发自收的,也就是说,自己发射电磁波,自己接收小行星对自己发射电磁波的回波,这样就能看见小行星。


据悉,“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项目分为三期。一期为“分布式雷达天体成像测量仪验证试验场”,建设4部16米雷达,用于验证技术可行性,具备观测月球能力。目前已在两江新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正进行安装调试。二期为“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预研项目”,建设25部直径20米雷达,实现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探测和成像。目前已在云阳县完成选址。三期为北京理工大学联合重庆申报国家“十五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含400部20米雷达,预计探测距离达1.5 亿公里,具备内太阳系天体高精度主动观测能力。


“中国复眼”为何会落地重庆?龙腾表示,一方面是该项目的选址需要有非常稳定的地质和气象条件,通过实地调研和历史数据分析,云阳县具备非常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是北京理工大学与重庆在科研领域建立了深度合作,依托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和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微电子中心,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此次北京理工大学与云阳县签约,双方将进一步围绕共同建设项目、共建联合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天文小镇、开展防灾减灾应用、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等方面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



:重庆日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