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创中国·院士开讲》第二十三期:以创新为驱动 夯实生物科技“国之重器”发展根基

科创中国 科创中国 2024-01-25

《科创中国·院士开讲》第二十三期正片


院士对谈环节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石。近日,《科创中国·院士开讲》第二十三期节目正式上线播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子肿瘤学家詹启敏以《健康中国背景下生物医药创新发展》为题,讲述了我国健康事业发展的现状、机遇与挑战。

我国健康事业发展处在最佳历史机遇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健康事业的发展,我国用全世界大概2%左右的医疗资源,支撑了将近全球20%人口的医疗服务需求,极其不易。


詹启敏院士介绍了70余年来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显著成就。他指出,从世界卫生组织用来衡量各个国家健康水平的三项公认指标来看,我国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至2021年的78.2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0万分之1500降至10万分之16.1,婴儿死亡率从千分之200降到千分之5。



除此之外,我国的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也获得了国际广泛认可。25年间,医疗可及性和医疗质量指数上升了24.7,在195个国家中排名第48位,是医疗质量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经过医疗体制改革,当前我国的医保覆盖率也已达到97%,迈入全球第一方阵。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系统谋划,作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将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开辟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党的二十大也再次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建设健康中国,是对国家现代化内涵的丰富与完善,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回应,当前是我们健康事业发展的最佳历史机遇期。
多学科交叉引领生命科技发展新革命

医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渗透着化学、物理、生物、信息等多种学科的交叉融合,医学的进步与科技创新和前沿学科交叉融合息息相关。



詹启敏院士认为,医学发展两大重点,一是科学创新,二是多学科交叉。他表示,“我国的医学发展从0到1的转化能力不足,产业化的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也仍有差距;其次,大型医疗装备的研发能力不足,核磁、彩超、CT、手术机器人、微创器械等重要装备大多仍贴着国外的标签。”


他强调,尽管目前我们在临床上对于任何一项疾病的治疗都有它的路径和标准规范指南,但大部分也都是参考发达国家的,我们要有自己的临床指南、药物、装备,我国应向全球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


“人类对于疾病和生命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尽的,全球每年因肿瘤导致的死亡仍然能达到上千万人,这说明我们在早诊早治方面做得还不够。”为此,詹院士建议从遗传学、免疫学、神经内分泌学等方面着手,了解疾病发展的基本机制,然后从细胞生物学、组织器官的病变系统考量,把疾病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他认为,多组学、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生物治疗、影像学、智能医学、计算生物学等将成为医学科技发展新的制高点。


Science十大科学突破(2021年)
“医学是一个大平台,医工结合、医理结合、光学电子、纳米技术、大数据都可以在医学这个平台上进行。”詹院士表示,“这些新技术听上去好像是拉大了医务人员与患者的距离,但是优秀的医者在拥有精湛的医学知识的同时,必须同时拥有深厚的医学人文底蕴。”


健康事业良性发展亟需医学创新能力提升

生物医药技术作为国家科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国民健康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重大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以及医疗健康需求的增长,生物医药技术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领域。


医学科技要突破,关键要解决“卡脖子”技术。以生物医药领域为例,詹启敏院士认为,该领域还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生物技术产业规模较小、产业化关键技术急需突破、科技创新与市场和社会效益脱节、产业投融资渠道不健全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关注生物底层技术。詹院士称,当前生物技术的国际趋势有三大特征,具体表现为跨界融合,也就是学科之间的界限模糊,交叉研究屡现突破;非线性创新,即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三者之间呈现出周期螺旋性促进;数据与智能驱动,数据密集型分析因大数据与超算成为可能。



为此,詹院士提出,下一阶段医学创新发展需要关注的生物技术前沿领域大致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是生命组学,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微生物组学;第二是干细胞和再生医学在组织器官的替代修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三是疫苗抗体,预防性的疫苗、治疗性的疫苗抗体;第四是医疗装备朝着数字化、微创化、智能化、小型化发展;最后是大数据和智能医学,人工智能在临床决策、药物研发、医院管理、医疗保险等方面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一方面要加强有组织的科研,从临床需求、健康需求出发,满足老百姓需要的健康服务能力和科技支撑,另一方面还须加强生物医药领域的基础性、原创性创新,通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营造挑战性、批判性科研氛围。詹启敏院士呼吁,广大青年医学科技工作者要牢记使命,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前沿来攻坚克难,助力健康中国事业蓬勃发展。

来源:科创中国

作者:孔苡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科创中国·院士开讲》第二十三期:以创新为驱动 夯实生物科技“国之重器”发展根基

科创中国 科创中国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