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发布 | 社投盟与华夏基金联合发布《2021中国ESG发展创新白皮书》
导 读
2021年12月23日,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联合华夏基金共同发布了《2021中国ESG发展创新白皮书》(以下简称“《ESG白皮书》”)。报告从全球视角洞察中国ESG实践的发展脉络和最新动态,将学术性和实践性、基础性和前沿性充分结合,勾勒出中国ESG实践的全景。
正文共3800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免费获取《ESG白皮书》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联合华夏基金共同发布《2021中国ESG发展创新白皮书》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主席团主席马蔚华指出,《白皮书》通过 ESG 历史溯源和梳理,从政策到市场,从理念到实践,从实践案例到评估标准等多维度来探讨和洞察中国 ESG发展的现状与特点,为各利益相关方勾勒出一个相对清晰的中国 ESG 实践图景,有助于中国可持续金融生态体系的搭建,也为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借鉴。
马蔚华在《白皮书》中强调,“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作为全球最大的成长性市场和最被看好的主要投资目的地,中国在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和国际规则更加公平、公正、合理,推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本地转化落实、构建和平发展新范式都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承担着更重大的责任与使命”。随着我国可持续金融顶层政策的日渐明晰,客观上要求各经济主体尤其是金融机构从源头上遏制不可持续发展的商业行为。正因如此,把环境、社会、治理责任等来自各利益主体的诉求实现有机融入的 ESG 投资迅速成为可持续金融发展浪潮的聚焦点。
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在《白皮书》中指出,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全球增长的最大贡献者,肩负大国责任,而中国资产管理机构理应具备一种使命感,凭借对中国市场、中国企业的深度理解,为全球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解决方案。而要做到这一点,不是喊一喊口号,而是需要大量扎实、前瞻性的研究,在紧跟国际ESG投资前沿的同时保持中国问题意识,思考一些“第一性”的问题。
比如,ESG投资的超额收益在哪里?如何产生“ESG溢价”,让上市公司真正有动力做好 ESG披露,ESG评价标准是走向融合,还是在同一个基本范式下百花齐放?
李一梅强调,要思考清楚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追本溯源,仔细梳理国外 ESG 投资理念的起源、发展脉络,辨析看似类似但实则不同的各种概念,同时回归中国语境,不唯国情特殊论,也不食洋不化,在对境内监管、市场、投资者结构的充分认知基础上,吸收我们可资借鉴利用的,摒弃不适用我们的,这也是这本《白皮书》的出发点。
《2021中国ESG发展创新白皮书》共分四个章节,分别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浪潮的ESG聚焦,中国可持续金融政策的治理实践,中国金融机构ESG创新实践,中国上市公司ESG管理融入。第一、二章聚焦在全球ESG发展起源背景以及中国在近十年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所构建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框架情况。第三、四章则以优秀金融机构以及A股上市公司ESG实践案例为对象,探索了当前中国ESG市场现状。
全球可持续发展浪潮聚焦ESG
《白皮书》指出,ESG的提出契合了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持续推动了企业价值观、非财务信息披露、投资策略方法、绩效评估标准、金融产品创新等一系列变革,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逐渐形成全新的ESG投资生态体系。
《白皮书》表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倡议机构为全球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开展ESG实践提供了学习、交流和协同的平台。一些国家已陆续出台ESG相关政策法规,支持本国应对气候变化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增强经济及金融体系的包容性与稳定性。在国际组织、政府主管和监管部门以及各地证券交易所的联合推动下,企业非财务信息(ESG)披露标准持续完善,披露要求日渐严格,强化了可持续金融体系的基础支持。目前,国际ESG评级产业也形成了以大型专业服务机构为龙头方阵的竞争格局,ESG评估标准各具特色、类型丰富,评级数据及配套解决方案不断问世。全球ESG实践逐渐走向标准化、体系化和本土化,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浪潮的焦点之一。
中国可持续金融政策加快治理实践
据《白皮书》研究表明,中国绿色金融的政策体系表现出“自上而下”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的制度体系特征。虽然国内诸多相关政策文件没有冠以“ESG”的字样,但都蕴涵了对环境、社会与治理等可持续发展议题的系统性规划和考量。
2020年,随着“双碳”目标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绿色金融发展驶入快车道,初步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政策思路,正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形成了“宏观—中观—微观”的多层次推进的政策体系框架。
中国可持续金融政策响应多层次可持续发展议题
图源:《2021中国ESG发展创新白皮书》
中国绿色金融政策在优化资源配置、降低金融风险、创造投资机遇以及加强对外开放等方面的作用已经展露,未来将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立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加大对绿色产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并引导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强化对气候风险的防范。
一批中国金融机构
已先行开展ESG创新实践
根据《白皮书》数据显示,中国可持续金融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目前中国可持续金融市场主要的投融资工具和产品类型包括 :绿色信贷、绿色和可持续债券、ESG 理财产品、ESG 主题投资基金等。据华夏基金统计,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国内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绿色债券余额超过1.1万亿元,同比增长35% ;国内 ESG 理财产品规模在百亿级左右,对比中国银行理财市场27.95万亿元的存续规模,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近两年来 ESG 主题公募证券投资基金呈现井喷式增长,截止 2021年10月底国内已发行相关产品160只,规模合计3542.70 亿元。
从基金的类型上看,中国内地不同类型的ESG主题公募基金在数量上差距较大,被动指数型基金占据近一半(46%)的数量,随后是偏股混合型基金(占26%)和普通股票型基金(占17%);而按照规模排序,偏股混合型基金则占据最大份额(32.02%),被动指数型基金次之(占29.45%),排在第三位的依旧是股票普通型基金(占25.80%)。
《白皮书》同时指出,响应国家政策、满足投资者需求和追求稳健投资回报是金融机构开展 ESG投资的主要驱动力。目前,包括华夏基金、兴业银行和中国平安等在内的一批优秀金融机构结合行业特点,发挥专业优势,抓住时代机遇,先行创新实践。它们将ESG 融入公司发展战略,建立起各自的 ESG管理架构,开发新型金融业务与产品,与各方协同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于中国可持续金融生态体系的搭建。
A股上市公司头部企业
已启动ESG管理融入
《白皮书》显示,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引领下,市场对企业 ESG表现及信息披露关注度不断提升,ESG成为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据社投盟研究发现,从利益相关方识别参与情况来看,整体而言,沪深300中的大部分上市公司采取了识别关键利益相关方的行动,但在利益相关方参与层面仍有待提升。
沪深300上市公司利益相关方识别和参与情况
图源:《2021中国ESG发展创新白皮书》
从ESG/CSR/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角度看,在政策引导、社会推动和同行压力等因素驱使下,中国上市公司发布的ESG报告数量稳步增长,头部上市公司的报告编发日渐走向规范化、国际化,但在平衡性和实质性方面仍有改善空间。
从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角度看,2020年约有一半沪深300上市公司在不同程度上将环保理念纳入运营体系,其总环保投入近300亿元。同时,沪深300公司的环保投入呈现“头部集中大额投入,尾部分散小额投入”的状况。
从资源利用及污染防治绩效来看,2020年沪深300上市公司资源利用得分率 49.71%,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尽管双碳目标提出不久,沪深300上市公司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已快速提升,2020年已有四成公司公开表明了支持态度,120家公司已经将低碳发展纳入公司战略。
正如李一梅女士所说:“可持续金融、ESG投资已经从‘重要但不紧迫的事’,变成‘重要且紧迫的事’。只有把脚下的路一步步走好,我们才能把ESG、碳中和从‘热词’变成根植于每个投资人内心的一种信念和信仰,不仅为我们的时代,也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产生真真正正的正向的影响。 ”
编辑:莫穗榕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2021中国ESG发展创新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