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校普遍关注的ESI到底是个什么排名?

投必有得 投必得学术 2022-10-03
近年来,ESI排名在国内的重视度与日俱增,每两个月一轮的数据公布也成为高校管理者们关注的新闻。咱们今天就来了解了解ESI排名。


第一部分 ESI数据库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即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是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于 2001 年推出的基于 Web of Science 平台所收录的全球 11000 多种学术期刊的 1000 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


ESI对全球所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SCIE和SSCI库中近11年(10年2个月-10年12个月)的article和review论文数据进行统计,按被引频次的高低确定出衡量研究绩效的阈值,分别排出居世界前1%的研究机构、科学家、研究论文,居世界前50%的国家/地区和居前0.1%的热点论文。ESI针对22个专业领域,通过论文数、论文被引频次、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和前沿论文等6大指标,从各个角度对国家/地区科研水平、机构学术声誉、科学家学术影响力以及期刊学术水平进行全面衡量,统计数据每两个月更新一次。




ESI数据库设置的22个学科为: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经济与商业、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数学、综合交叉学科、物理学、社会科学总论、空间科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系统学与行为学、免疫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植物学与动物学、药理学与毒理学。


ESI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评价高校和学术机构,以及国家或地区的学术水平及学术影响力。ESI 的统计,把全世界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放在同一个数据 平台进行客观地分析,而不是单纯地对某个国家在某个领域研究所发表的论文进行引用分析,从而比较科学合理地打破“文理壁垒”。此外,ESI数据库对于科学客观地分析和评价世界科技进展、识别相关学科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了解研究领域内的研究影响、评估个人的研究实绩以及科研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 ESI受热捧


ESI在国内受热捧,与我国的高校建设规划密不可分。


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同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该方案(国发〔2015〕64号)并提出,要通过建设一流学科而带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国内学术界如火如荼的“双一流”建设始发滥觞。



如今,985和211已成为历史名词,被统筹入“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建设成为国内高校管理的头等政绩指标,风头无量。



既然选择诗与远方,对标世界一流,那就总得有个标准。“双一流”建设方案第十五部分“强化绩效,动态支持”中提出的基本评价原则是:提高科学性和公信度,逐步形成科学系统的绩效评价机制, 选择采用第三方评价


事实上,用世界知名的大学排行榜和知名的衡量学科实力的方式来横向比较不同高校和学科的学术产出,在我国早已是约定俗成的事情。在层出不穷的各类榜单中ESI脱颖而出,成为“双一流”建设的首选。


ESI排名对学科的建设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数据结构完善权威,针对性强,时效性强,国际可比性强。我国高校和教育部门需要的学科和高校评价指标都在ESI的滚动数据中。现实中,一个学科是否进入ESI前1%,已成为衡量该学科是否能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及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提升ESI学科排名、入围ESI学科排名全球1%已成为高校学科建设的首要目标,直接与“双一流”建设挂钩。


第三部分 ESI局限性


学术成果的评价是人类亘古未有悬而未决的难题,基于学术成果评价的学科评价和高校评价自然也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虽然ESI排名风行世界,爆红国内,但这不代表ESI数据库不存在局限性。


第一,学科分类“冷热不均”。


ESI学科划分“冷热不均”,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ESI的学科分类是以期刊分类为基础,对SCIE和SSCI期刊进行分类,以一对一的方式被划分到22个学科中。虽然兼顾了部分文科专业,但一万多种期刊中绝大部分为理工科期刊,因此非理工科院校科研评价处于劣势。


第二,对引用率评价过于片面。


ESI将“总被引频次”作为科研机构排名的指标,而忽略其他指标数据,评价方法比较片面,可能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准确和全面。学科发表文章数量越多,被引频次相应会越高,ESI排名则会有所体现。但这仅说明学科成果的数量优势,无法代表学术水平,更无法反映学科质量。且在“总被引频次”这一项指标中,不能排除“学术GDP”的“人为刷分”等不足。实际上,国内也确实出现了这类刷数据的情况。



第三,统计中存在误差。


如计算机学科通常在会议上发布最新的研究成果,期刊论文则用来记录“完美版”。而由于SCIE基本不包括会议文献,ESI又是基于SCIE计算的,由此在计算机统计中可能就会出现误差。此外,工科的论文发表比较少,某些偏应用的科研成果以专利等形式发表,但SCIE的统计不包括专利,ESI也就未计算入内。


总结:

不仅是ESI排名,任何一个大众略有耳闻的排名评价,肯定都是影响力和局限性并存。很多人喜欢吐槽某个排名的评价有失公允,而常常忘记了,并没有绝对公正的评价系统存在。还是那句话:有标准总比没有标准强。一个标准评价失真,咱可以引入多个标准。凡事不能搞一刀切,科研评价尤如是。



往期相关推送:

期刊指标辣么多,你还只看IF?

“自然指数”的特点挖掘

关于“自然指数”的前世今生

 SCI期刊实时影响因子的意义和算法



发表SCI 论文很迷茫?来找「投必得」帮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