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普拉托瑞乌斯《火炬勃浪舞曲》作品讲习
迈克尔·普拉托瑞乌斯(Michael Praetorius,1571–1621年)
德国文艺复兴晚期作曲家、管风琴家、音乐的组织者和编辑者,也是一位音乐理论家。当时欧洲最多才多艺的人物之一,曾任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公爵的宫廷乐长。是德国最早采用意大利新音乐元秦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之一。
1571年2月15日生于爱森纳赫附近威拉河畔的克罗伊茨堡的一个信奉路德教派的家庭。1621年2月15日卒于沃尔芬比特尔。1604年起在布伦瑞克公爵的宫廷任管风琴师、音乐指导及秘书。
1615—1619年,他出版了三卷本的大型著述《音乐全书》。第一卷“音乐历史”,概述宗教音乐的起源和历史,也介绍了古代的世俗音乐。第二卷“论述乐器学和乐器法”,详述各种乐器及其性能,还附有图谱。第三卷的内容为乐理,述及当时意大利各新兴流派以及合唱团、管弦乐队的组织法等,并介绍记谱法以及17世纪初流行的音乐。
【作品简析】
迈克尔·普雷托里乌斯的大多数作品是宗教音乐,不过他也发表了一部重要的世俗作品——例如出版于1612年的一套器乐舞曲《歌舞女士》。
《Bansle de la touche》火炬勃浪舞曲来自于作品集《舞蹈女士》,这首音乐的标题 Bransle 是文艺复兴时期在法国非常流行的一种舞蹈,这个字“ Bransle”、" Branler”意思是摇摆的,它是一种集体舞,舞者通常是手拉着手进行舞蹈。音乐是多利亚调式[多利亚调式 Dorian Mode 属于教会调式,自然大调以D音为主音构成的音阶(D、E、F、G、A、B、C、D,称为D多利亚),若以C为主音,按C、D、♭E、F、G、A、♭B、C排列并降第三和七级音,则称为C多利亚],是一种典型的早期文艺复兴音乐风格。
《火炬勃浪舞曲》的结构是带有主题变化的两段体,A段:第1-16小节,B段:第17-结束。采用了古老的多利亚调式——像d小调,但不带调号。音乐开始是右手的简单旋律和左手基础伴奏音型,第9小节起两手交换,左手是旋律,右手是和弦式伴奏,每小节的最后两拍的断奏音符则表现舞者的舞步动作,从17小节起右手的旋律较为复杂,因为运用了很多八分音符产生了强烈的运动感。
【学习要点】
1、注意旋律中的跳音,模彷舞蹈中的踏脚动作第17小节开始乐曲走向更加丰富,需要保持音乐的流动性。
2、第1-7、9、17-19、21-22、32小节需要注意左手两个声部的清晰表达,也就是左手下声部(也可以理解成是一个简单的长时值的隐藏旋律)要做出“手指踏板”的效果——全音符的时值要弹满,运用手臂自然的重量把声音弹奏的厚重一些,而上声部的音则较轻的、手指自然交替落键弹奏而出。
3、第1-8小节旋律在右手,旋律的音量要稍微明显一些;第4及第8小节属于乐句的句尾,力量处理要渐弱。同时需要注意跳音的奏法及时值要准确。
4、第9-16小节,旋律已经换到左手,右手是和弦式伴奏,每小节的最后两拍的跳音表现的是舞者的舞步动作,要弹奏的时值准确并干净利索。
5、建议双手的旋律部分都用“sf”得力度来弹奏,同时注意伴奏与旋律的声音比例要平衡。
6、第10-16小节右手注意所有的休止符时值要满,而休止符前面的音要准确的做出落提动作。第15-16小节有明显的方向感,第16小节解决到了D大调主和弦,形成明朗的段落感。第16小节的休止符可以多一些呼吸的感觉,不要急着进入下一个段落。
7、第19-20小节的右手及左手八分音符要保持统一的速度及流动性,不能因为换手而改变速度。
8、第25-27及第29-30小节的琶音滑奏,要运用手腕的力量转移而从下往上快速的滑奏发音,类似于竖琴的弹奏,每个音有层次感并清晰的逐个而出,声音柔和顺畅,不生硬。
9、最后一小节的和弦是华丽的双手琶音滑奏,最重要的音在右手最高音,力量逐层递进到右手五指最为突出。同时又一个延长记号,这个延长记号在音乐结束的最后一个音上,原则上可以延长到声音自然停止,所以耳朵听到声音消散的最后一秒,等声音慢慢的自然消失再抬起手做结束动作。
(列位看官,如觉得值得一看,请高抬贵手点下右下角“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