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新教材读后感
今天就读了第一个蓝色标题: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从写法上看,这一部分读起来比原来的教材更顺畅了。这里,我谈一下读这一节的几个体会。
第一点:细胞学说的内容中提到“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不少教辅已经开始解读这一句话了,认为施莱登和施旺一个动物学家一个植物学家,两个人分别研究了动物和植物,因此教材这样讲,并且大加引申认为施莱登和施旺没有研究过微生物。这一说法听着很有道理,但是却是站不住脚的。在施莱登和施旺的年代,对于生物分类的认识,还是建立在林奈分类学的基础之上。而研究分类学的历史,我们知道林奈把当时的生物就统分为两界,在这个两界系统中,一种生物,要么是动物,要么是植物,不存在第三种选择。直到1866年,海克尔才提出一个三界的分类系统,新引入了原生生物界,而施莱登和施旺早在此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他们有关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施莱登和施旺的细胞学说中的”一切动植物“实际上就是当时认识的”所有生物“,并不是我们现在分类学意义上的动物和植物。
第二点,教材将归纳法表述为“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我看了一下,这个提法和自然辩证法上神似,但是我个人还是觉得这个表述并不是很合理,我的疑惑主要在于其中提到了”结论“这样一个词。我们知道归纳法有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是对针对所有研究对象推出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可靠的,称为结论也无可非议。但是科学研究中通常是无法穷尽所有研究对象的,这时我们仅仅针对部分研究对象的研究来提出”结论“,这样的”结论“如果称为结论就有些过火了。
举个例子,小朋友发现他周围的动物身上都有毛,这是他用不完全归纳得出一个“结论“:所有的动物都有毛。可是后来他发现鱼也是动物,但是这种动物居然没有毛,那么他原来的”结论“就不可信了。这个例子中,我们会发现,使用”结论“这个词语很不方便,小孩子根据自己的有限的观察得出一个推论,这个推论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此时把这个推论视作是”假说“应该是一种更合理的选择,即小孩子通过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得出一个假设/假说,这个假设/假说可以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检验能不能被证伪。就像我小时候经常用数学归纳法求数列的通项或者前n项的和(这暴露年龄了呀),一般是先写出前几项或者前几项的和,然后观察这有限的几项或几项的和,自己猜一个通项或者和的公式,然后假定n=k时,我们的猜测成立,证明n等于k+1也成立即可。这里数学归纳法在应用时,也是通过不完全归纳去猜通项或者前n项的和,数学中也不把这个猜出来的东西称为“结论“,因为毕竟这东西是我们猜的,每个人的数学直觉有差异,猜的结果也有对有错,在没有得到验证之前,这个猜的结果称为假说或者假设才是更合理的。
第三,有老师说教材讲细胞学说内容时,明确了新细胞是老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这个也是很大的变化。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是编者在表述取舍上的一种选择。当然对于应试得分来说,老师可能需要特别的强调一下了。
最后作为一个教师,我还是说说,如果我自己上课,这节课我会怎么组织吧。
首先让学生看一下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学生看完,还是归纳一下。在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先介绍了生物研究从宏观逐渐走向微观,维萨里和比夏将对生物的研究从个体水平分别带到了器官水平和组织水平。随后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使科学家观察到了细胞,这里能体现技术进步对生物学发展的影响,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推动生物研究进入细胞水平。接下来使两位主角施莱登和施旺的登场,他们提出了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不过他们的观点有一些小瑕疵。魏尔肖根据耐格里(此人应该就是一棍子打趴下孟德尔的那个植物学家或者是该植物学家的老爸,等读到孟德尔的时候,我去求证一下,我们再提这段往事吧)等的观察结果,修正了施莱登和施旺有关新细胞形成的观点,提出所有新细胞都来源于原来存在的细胞,老细胞是通过分裂的方式来产生新细胞的。
其次,把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再强调一下。
最后,就讲细胞学说的意义了,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学说促进了生物学不同分支的融合,从而催生了生物学的问世,使生物学的研究进入细胞水平。细胞学说不仅解释了个体发育,也为进化论的确立埋下了伏笔。
第四,回头分析分析归纳法。
来源:今日头条刘永生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