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是以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这些事实、概念、原理和方法构成了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它们是思考、理解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
以能力考查为主导,是当前高考的基本理念,也将会是高考永恒的主题。但能力离不开基础知识,没有这些基础知识为载体,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不可能深入,能力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当前的复习中存在着一种偏向,强调了能力,忽略了基础,甚至把课本都丢在了一边,沉于题海,训练所谓的能力。这样基础没有打牢,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以知识为载体,考查考生的能力,处理好试题中能力和知识的关系,是试题质量高低的一个标准,那么,在复习过程中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也是复习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复习迎考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充分利用好课本,是落实基础知识的重要途径。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理解生物学的主要概念、原理和规律,不仅是掌握生物科学的基础,也是形成科学思维的正确途径。 理解生物学知识,就是要对于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不仅要知道它们的涵义,还要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和范围,以及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够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定性描述、解释生物学的现象和规律。理解知识和掌握运用知识是前提,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记忆牢固,才能纳入到相应的认知结构中去,才能随时提取和灵活运用。 深刻理解生物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在于多思, 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面对生物学的现象、 概念、 原理和方法,能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疑问,进行思考。 例如,关于“基因突变”的概念,课本的表述是“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就叫做基因突变”。这个概念给我们的信息是,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而这种改变的原因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这是对基因突变概念的表层的理解。 如何深化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呢? 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思考: ●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的含义是什么? 碱基替换是否一定导致性状的改变? 如果不是,什么情况下性状会发生改变,什么情况下不发生性状的改变?(有没有考虑到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的改变? 有没有考虑到决定同一氨基酸的密码子可以是不相同的? ) 碱基对的增添、 缺失可能有哪些类型? 分别可能带来什么结果? (有没有考虑到增添或缺失的数目以及位点可能带来的不同结果? ) ●什么时候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哪些细胞可能发生突变? 突变后的基因哪些可能传递到子代, 哪些不可能传递到子代? ●基因突变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的? 这些特点可以解释自然界的哪些现象? ●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什么? 有哪些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只有经过这些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并与已有知识间建立联系。 对生物学的学习来说,仅有对知识的理解是不够的,还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高考的问题背景是新的,但其落脚点一般是在课本上。只有牢固记忆基础知识才能做到应用自如。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比,生物学有更多的需要记忆的知识。这些知识既是解题时思维的工具也是表达的形式。许多同学在考试时思维不流畅,不能用生物学的专有术语来表达,是与知识记忆不牢固密切相关的。就生物应考而言,背不是万能,但不背是万万不能的。 如果你不记得叶绿体的结构,不知道叶绿素在叶绿体中的分布,当然你就无法判断光反应在何处进行;如果你不知道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那么你即使知道细菌是原核生物,你也无法正确表达它的结构特点。要特别注意记牢课本中的一些重要的结论。 例如,必修第三章,可归纳出以下的一些结论性语句,这些结论往往就是答题的落脚点。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流动的。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内质网与蛋白质、 脂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 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而是互相紧密联系、 协调一致的, 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