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远航:《马恩全集》中文第一版诞生的前前后后

张远航 中社学人 2022-09-09


《马恩全集》中文第一版诞生的前前后后



一、历史缘起

谈到《马恩全集》,必先了解中央编译局的今生前世。

1938年5月5日,马克思诞辰120周年之际,党中央在延安成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简称马列学院),马列学院下设两个部,一个是干部培训部,另一个是编译部,专门负责翻译和编辑马列主义著作。张闻天担任院长并兼任编译部主任。中国当时最优秀的一批翻译家,何锡麟、柯柏年、吴亮平、张仲实等来到马列学院从事翻译工作。其中,何锡麟、张仲实(后担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等,新中国成立后来到了中央编译局工作。

1941年5月,马列学院改为马列研究院,不再设翻译部。毛泽东认为这是一个损失,为此于1942年9月15日写信给何凯丰,提出在中央设一个大的编译部,把军委编译局并入,组织翻译马恩列斯及苏联书籍。1943年4月,在毛泽东的关心下,组建了由何凯丰、博古、洛甫、杨尚昆、师哲、许之桢、赵毅敏等组成的翻译校阅委员会,重新校阅马恩列斯著作的中译本。我们党在中国革命时期为编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的组织准备和人才建设,为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开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全部著作的编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央编译局的成立

1948年,中宣部在驻地河北省平山县东柏坡设立《斯大林全集》翻译组,着手翻译斯大林著作。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宣部成立《斯大林全集》翻译室,办公地点在北京西城区西四大红罗厂7号,曹葆华任室主任。翻译室的第一批成员有张企、孙珉、屈洪、谢宁,以及刘舒、徐芝延、尤宽仁、毛岸青等人,其中毛岸青于1951年9月离开翻译室。1951年9月,宋书声、毕克、林基洲、陆梅林、张慕良等5人从大连《实话报》调到翻译室。这批同志到翻译室后,成立了两个小组,由谢宁和张慕良分别任组长。宋书声后来成为了中央编译局局长。1952年1月(或1951年底),姜椿芳(大百科出版社创始人,后担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从上海调到北京,担任翻译室主任,曹葆华任副主任。《斯大林全集》翻译室的主要任务是翻译《斯大林全集》。

除了《斯大林全集》翻译室外,还须谈到另外一个机构,即1949年成立的中央俄文编译局。

党中央进北京城不久,周恩来亲自起草了筹建中央俄文编译局的决定。1949年5月19日,中央作出《关于成立外文翻译机构的决定》。6月,正式成立中央俄文编译局,其主要任务是“担任口译、笔译,并主持俄文人才之训练调查与分配等项事宜”。

师哲兼任中央俄文编译局局长,张锡畴、王一飞任副局长。成立初期,办公地点在北京香山玉华山庄附近,后搬迁到西单西斜街19号院和南宽街13号院(13号院原是京剧大师马连良赴港居住前的私人宅邸)。其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将中央各部委收到的苏共中央文件及资料翻译成中文,并翻译《毛泽东选集》俄文版等。

基于《斯大林全集》翻译室和中央俄文编译局大量工作的重合,党中央进行了机构改革和调整,这次调整催生了中央编译局的诞生。

1953年1月29日,毛泽东亲自批准关于成立中央编译局的决定,决定指出:“中央决定将中央俄文编译局与中共中央宣传部斯大林全集翻译室合并,并以此二单位为基础成立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其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全部著作。”


20世纪50年代的中央编译局大门

(左1为姜椿芳、右3为陈昌浩)

 

请记住,是马恩列斯的“全部著作”。仅此一点,我们应该为默默奉献的翻译家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编译局沿用了原中央俄文编译局的办公地点,后购入与19号院一墙之隔的西斜街36号院(当时为山东中学)。这一办公地点至今未变。

师哲是编译局首任局长,他是我国著名的俄文翻译家,曾长期在苏联工作,1940年春,随周恩来、任弼时回国。1945年任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1948年任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主任,1949年主持创建中央俄文编译局,任编译局局长至1956年。

姜椿芳任编译局副局长,他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编辑出版家,上海俄文学校,即后来的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创办者,他还是中国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人,经常被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点名做俄语口译工作。

陈昌浩也担任过编译局副局长。

1955年,时任西北局宣传部副部长的张仲实调到编译局担任副局长。

当时在编译局工作的,大部分是北京、上海、哈尔滨三个俄文专科学校和其它一些大学外语专业毕业的年青人才。



三、《马恩全集》编译出版工作的全面推进

中央编译局成立后,立即集中力量编译中文版《马恩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这是党和人民交给编译局的一项光荣而崇高的任务。

根据当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各著作集的外文版本状况和社会需要,翻译《斯大林全集》的条件最为成熟,于是,1953年3月首先启动了《斯大林全集》翻译工作,并在随后不久开始了《列宁全集》的翻译。翻译《马恩全集》的条件在当时尚不充分,工作重点是收集和整理各类资料,进行各项前期准备。

 这里有必要先了解《马恩全集》外文版的情况。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原文60%是德文,30%是英文,5%是法文,此外,还有少量的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按照翻译的一般原则,编译《马恩全集》中文版,应该依据以上所列文种,即作者写作时的原文,但截至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国际上还没有一种完整、权威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部著作的原文版本。当时,《马恩全集》俄文第二版代表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辑和相关资料研究的最高水平。因此,中文第一版主要依据俄文第二版翻译,同时参考其他外文版本和一些重点著作。

当《斯大林全集》《列宁全集》如火如荼进行时,《马恩全集》中文第一版编译出版工作在1955年悄悄推进着。

由于翻译工程浩大,《马恩全集》中文第一版的翻译出版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5—1965年,这一时期,基本完成著作卷的编译出版。1956年12月,第1卷与读者见面;1957年,第2卷问世;1958至1959年出版第4、5和第7卷。1960—1965年,先后出版了第3、6、8、9、10、11、12、13、14、15、16、17、18、19、21、22等共16卷。1965年6月,《马恩全集》中文第一版的第1部分,即著作卷部分,除《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的相关卷次外,已全部出版。


《马恩全集》中文第一版第一卷

 

第二阶段:1969—1974年,这一时期,《马恩全集》中文第一版的前39卷(正卷部分)全部出齐。1969年,书信卷(第27—39卷)翻译工作展开,《资本论》的翻译工作也在前期基础上继续进行。1971年3月,第20卷(《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出版;1972年,《资本论》第1卷和第2卷(即第23卷和第24卷)先后出版;1974年,《资本论》第3卷出版(即《第25卷);1972—1974年,第26卷第Ⅰ、Ⅱ、Ⅲ册(即《剩余价值理论》)先后出版;1971—1974年,13卷书信卷全部出版。至此,《马恩全集》中文第一版正卷39卷全部出齐。

第三阶段:1977—1985年,这一时期,翻译完成11卷补卷,中文第一版50卷全部出齐。这主要因为《马恩全集》俄文第二版在1955—1966年出齐39卷后,又于1968—1980年陆续出版了11卷补卷。补卷大部分的翻译于1977年开始,到1983年结束。1979年,第42、47卷出版;1982年,第40、41、43、44、49卷出版;1985年12月,中文第一版最后一卷出版,这标志着《马恩全集》中文第一版全部出齐。

1986年5月5日,《马恩全集》出版座谈会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

《马恩全集》中文第一版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重大事情,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了厚实的文本依据。


《马恩全集》中文第一版(50卷)


    这一伟大成果,离不开中央编译局的科学布局,艰辛付出。很多人把全部青春、智慧,乃至生命都献给了编译事业。他们发挥群策群力、集体协作的优势;他们系统深入专业理论学习和研究工作;他们博采众长,广泛利用各种中外版本的编译成果;他们脚踏实地,进行各种事实和术语的考证、专业知识的求证。他们始终进取,终于将人类历史上这一鸿篇巨著,用中国人的语言,完整地呈现在中国人面前。



相关阅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的诞生与发展轨迹探源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二版出版简况

【最新出版】《马恩全集》中文第二版第29卷前言

【新书收藏】百卷本《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将面世


经典丛书 | 陈先达:编撰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外文版本考证(截至2020年3月)


《马恩全集》中文第二版32卷出版时间一览(截至2021年3月)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央编译出版社”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