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专家解读:人类文明新形态
本期导读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本期,小编带您一起学习
沈壮海、刘水静、张云飞
杨金海、田鹏颖、唐爱军
管 宁、马彦涛、陈俊秀
刘进田
等10位专家
如何解读
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宣言
沈壮海,男,汉族,河南博爱人,现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年)、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计划(2008年)、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4年)等。
刘水静,男,1984年9月生,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现兼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央马工程主要成员、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团队“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带头人。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宣言
刘水静 沈壮海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06日 11版)
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至高级阶段的产物。经过漫长的积淀与演化,数千年前,人类告别野蛮时代,踏上文明征程。在此进程中,人类文明的形态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彩的;文明的发展也从来不是单线的,而是多样的。在人类创造的璀璨文明星河中,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风雨始终传承不坠、历久弥新,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立志于千秋伟业,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铸就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不朽传奇。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科学论断,立足人类社会发展与文明演进的历史大局、时代大势,发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宣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这一崭新文明形态,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充分吸纳包括历史上中华文明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的崭新创造,丰富了人类对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拓宽了人类文明迈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促进世界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中华民族伟大文明传统的现代承续和创新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高度文明自觉的伟大民族。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始终屹立人类文明发展潮头,永续不绝、创化日新。除中华文明外,还没有哪个原生文明同样经受住了历史的种种磨难和考验而延续至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伟大文明传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从容应对一切惊涛骇浪的充沛精神底气、丰厚智慧滋养与不竭力量源泉。正是基于这一伟大文明传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高度的自觉自信和坚实的底气定力,探索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新形态。这一文明新形态,是对5000多年中华文明传统的传承与发展,代表着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达至的新境界、呈现的新气象。
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那种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完全照搬他国现代化模式的做法,都是削足适履,不可能行得通;那种把自身现代化经验视为“普世真理”,认为现代化模式“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热衷价值观输出,试图在破坏他国文明传统基础上“复制”自己模式的做法,同样不可能走得通。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启示世人,只要珍视民族传统,立足自身国情,坚持守正创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可以成功找到实现自身文明现代化的通衢大道。
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文明形态。马克思主义是这一崭新文明形态的根本指导思想,并为其确立了牢固的科学依据。作为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这一理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探索中找到了推动中华文明成功迈向现代化的正确路径。同时,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相互统一的。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而绘制出的文明“摹本”,而是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指导不断发展的中国现代化实践所创作的文明“原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宝贵指南。
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英勇顽强的伟大奋斗中创造的文明奇迹。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民族危机与文明危机交织叠加的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强势文明的侵袭和挑战,中华民族探求文明现代化的历程尤为艰辛。历经种种尝试,付出无数牺牲,直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引,才有了先进政党的领导,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前途命运才得以深刻改变。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上下求索,不懈奋斗,创造了一个个彪炳人类史册的文明发展奇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28年的血火淬炼中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不同于西方和苏俄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70余年的执政兴国实践中,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经过长期奋斗,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憧憬千年的美好梦想,创造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前无古人的壮举。习近平总书记豪迈指出:“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外,没有任何一种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在这样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我国取得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样的奇迹。”而今,中华大地山河锦绣,民族复兴光明在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中取得的辉煌文明成就,永载中华民族发展史册和人类文明进步史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充分印证。
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文明形态。中华民族历经百年奋斗取得的文明成就,不是某一局部领域的发展,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诸领域在内的深层次变革、整体性进步。在经济领域,我们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进出口总额世界第一的经济大国,创造了先进的物质文明。在政治领域,我们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创造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政治文明。在文化领域,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精神文明。在社会领域,我们持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创造了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文明。在生态领域,我们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创造了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可以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是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鲜明特征。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不断发展的。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着人民至上的鲜明立场和价值追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人民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离开了人民的拥护、支持和参与,任何政党或集团都不可能立下傲世勋业。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最终领导中国人民成功铸就了推动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宏图伟业。
社会发展永无止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时而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把进一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新的奋斗目标,带领中国人民继往开来,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价值立场。这一崭新文明形态深刻启示我们,文明的发展从来不是为少数人谋私利,而是服务于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各个国家和民族在推动文明现代化过程中,都应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服务人民,助益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助益文明的共同进步。
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开放包容、命运与共的天下情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在自然世界里,生物多样性是确保生态和谐的重要因素,在人类社会中,文明多样性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秉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理念,充分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积极倡导文明对话与文明互鉴,充分汲取、转化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的产物。当代中国以自身成功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证明,文明是平等的、开放的,不同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是可以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那种认为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冲突、彼此对立的观点是错误的,一种文明的发展,给其他文明带来的并非生存“威胁”,而是发展“机遇”。“文明冲突”的观点、“国强必霸”的逻辑,既不符合历来崇尚“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中华文明精神特质,亦不顺应世界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共同期盼。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各国人民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我们要积极阐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多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倡导文明、开放、对话、进步,反对野蛮、封闭、孤立、倒退,继续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百年发展的辉煌成就雄辩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始终坚守真理、心系人民、具有高度文明自觉意识与文明自信心态的政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征程中,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沿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砥砺奋进,把人类文明新形态发扬光大。
(作者:刘水静、沈壮海,分别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教授,均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努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张云飞,1963年8月生,内蒙古丰镇市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百人工程”入选者。
努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张云飞
《国家治理》 2021(25)
坚持文明性质的革命性
坚持文明构成的全面性
坚持文明发展的永续性
坚持文明主体的人民性
“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的逻辑和意义
杨金海,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央编译局秘书长、研究员
“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的逻辑和意义
杨金海
《北京日报》2021年7月8日第3版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明确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实践基础、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这是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所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
从中国看,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展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受到世界的广泛赞誉。
从世界看,资本主义文明历经500多年发展,曾经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今天看来,其弊病越来越多,特别是其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本性越来越明显,集中体现为现代一些西方大国的倒行逆施,饱受世界人民批评甚至谴责。在此种情况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成为时代的呼唤。
毛泽东同志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我们要建立的新中国,不仅是“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是一个文化上“文明先进的中国”。在毛泽东的视野里,新中国的文明主要是经济和文化上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两个文明”。“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越资本主义,“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性和规律性高度,进而从世界文明发展的总体性和规律性高度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规定。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大提出“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并把建设“三个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和长远目标。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这样,就提出了“四个文明”,并进一步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社会文明”,就把“四个文明”发展成为“五个文明”,十九大报告提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更加重视从世界潮流发展的高度看待世界文明发展的问题,集中体现为提出了促进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进步理念,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等。
“人类文明新形态”理念应当说是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类文明观,是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从世界潮流发展高度看待人类社会发展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对未来中华文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有深远的意义。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田鹏颖,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田鹏颖
《沈阳日报》2021年7月14日006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回答了“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西方国家诸多势力则开始借机鼓噪“共产主义溃败论”、“社会主义破产论”。面对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历史挫折,中国共产党敢为砥柱立中流,顶住巨大压力,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 21 世纪,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我们既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又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胜利走向胜利。
回答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已经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迈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意味着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实现由“量”到“质”,由“大”到“强”的一次历史大跨越。14 亿中国人民携手、齐步迈向现代化,将彻底改写现代化世界版图;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分配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物的全面丰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贡献,将给人类发展带来新希望。
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当前国际形势日趋错综复杂,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另一方面,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亟待中国有所创造、有所作为、有所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世界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进全球治理新变革;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促进人类文明新进步;坚持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树立国际关系新典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世界生态文明新建设等,无疑不是解决“世界向何处去”问题的正确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
唐爱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意识形态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关于“中国道路的国际话语权”研究成果获得重要批示。出版个人专著《马克斯·韦伯现代性思想研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读》等,发表文章100余篇。
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
唐爱军
《海南日报》2021年7月9日B03版
“文明”是洞察中华民族的核心密码,也是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密码。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它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为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在使得古老文明再度青春、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同时,也在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给予人类的贡献,不仅仅是物质层面或其他什么层面的贡献,而且更是文明的贡献。近代以来,中国长久落后于时代,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那时的中国根本无法言说“文明贡献”。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华民族迎来了光明前景,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一种崭新的姿态,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其所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在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自信地宣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它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为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性质
何为“中国式现代化”?一般可以界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具体说来,它特指改革开放以来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许多显著特征。它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神话,不仅开创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而且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固有的弊端,提供了现代化的全新选择,创造了新的现代化模式,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形态。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至少具有如下几种性质。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以资本为原则,而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遵循了“彻底的人道主义”的文明逻辑。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本,资本增殖逻辑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主导逻辑、根本目标。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资本主导劳动的逻辑,坚持劳动主体论,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把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现代化发展的主线。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而非以资本为本)构成了处理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矛盾的最高原则。中国式现代化以“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为价值旨归,坚持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当然,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展开过程中,也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能立刻达及“彻底的人道主义”,其现实指向就是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西方现代化完全以资本逻辑为导向、以市场经济为唯一动力机制,其必然会带来贫富分化。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通过阐述资本的回报率总是高于工资的增长率,证明了贫富分化在当代的客观趋势。西方现代化不仅带来贫富分化,而且由此会演变为社会撕裂、阶级冲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劳动者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生产逻辑,通过各种形式解决改革过程中的贫富差距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单一的现代化模式,而是以人的现代化为中心的全面现代化,遵循了“整体性文明”的文明逻辑。西方现代化本质上是以物质现代化为核心的单一型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从经济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物的现代化到人的现代化的跃进。根本说来,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中心的全面现代化,其表现是“1+6+1”现代化系统。“1”指的是“人的现代化”。“6”指的是“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1”指的是“治理现代化”,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一种全面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有机整体;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其他各个方面的现代化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撑。作为一种全面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为一种“整体性文明”形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不是霸权主义和扩张主义,而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遵循了“和平主义”的文明逻辑。西方现代化是建立在“霸权逻辑”基础上的,走的是对内掠夺、对外殖民的扩张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要素就是:超越了“国强必霸”逻辑,呈现出和平主义的内在本质。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主义品质根源于:一是中华文明基因。中华文明基本性质是非扩张性的,主张和谐、和平的。比如,“和为贵”“和而不同”“内圣外王”“睦邻友邦”“天下大同”等都是和平主义的理念的具体表现。二是社会主义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主义性质,从根本上取决于社会主义制度。正如邓小平同志说过的,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之所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就在于它具有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对解决中国问题有效、意义非凡,而且对解决世界难题有效、意义非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文明”意义,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社会主义现代化,它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打破了只有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终结了,“社会主义失败论”失败了。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现代化不是单选题,而是多选题,各国由于历史条件不同,所选择的现代化道路也是不同的。从现代化的历史形态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作为一种后发现代化类型,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意义在于: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三,作为超大规模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深刻改变了世界面貌,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作出前所未有的贡献。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总人口不过10亿左右,而中国式现代化是要实现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的现代化,其难度和困难可想而知。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也不过3亿多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将深刻改变世界格局,推动“东升西降”世界趋势的变化,带领超过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的14亿多人口奔向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必将创造人类历史的奇迹、人类文明发展的奇迹,它为整个世界摆脱贫困、走向现代化,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方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周易·大有》讲:“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文明”是洞察中华民族的核心密码,也是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密码。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在使得古老文明再度青春、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同时,也在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马彦涛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07月22日008版
吸收人类文明先进成果的先进文明形态
延续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先进文明形态
根植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先进文明形态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刻内涵与启思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刻内涵与启思
管 宁
《福建日报》2021年8月3日09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这一重大历史转变,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并由此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有着深刻内在逻辑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充分表明我们所选择的中国道路是正确的,而且我们探索开拓的这条新道路建构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是我们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根本归因,同时也为世界提供了现代化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样本。现代化的多元模式中,“中国式”的特征表现在走出了一条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独具特色的新道路,体现出全球范围内中国对现代化道路和模式的全新探索与实践成效,这对人类世界的意义不言而喻: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正体现在中国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表述,不仅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而且具有启思未来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其内涵意义要放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人类世界三大轴心文明之一的背景下考察。农耕时代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但1840年以后,这一轴心文明的地位随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渐趋衰弱,导致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华民族优秀分子,怀着救国图存、复兴中华的理想,将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成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从此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为开启现代性背景下的文明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深刻影响了世界发展趋势和格局,使中华民族逐步恢复并再度走向轴心文明的位置。但此时的轴心文明已经不同于先前的轴心时代,而是现代社会的轴心文明,它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在立足本民族优秀文化基础上,善于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经验,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道路的成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在新发展阶段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不断丰富和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诉求。
展现新思想的理论新境界。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其内涵意义要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去考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而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指出中国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是一条通往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我们将实现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文化强国,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使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优势和成就更加突出鲜明。
百年艰辛探索、砥砺前行、顽强奋斗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极大丰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发展阶段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表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全新概括,充分体现出新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与崭新境界。
映射传统文化的智慧之光。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其内涵意义要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本体支撑的角度进行考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5000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所积淀的文化智慧、文明结晶,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也是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来的,而且是中国人民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化的艰辛探索走出来的。
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陷于贫穷落后、内忧外患的危难之际,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拯救民族危亡,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都未能寻找到成功的救国方案。1919年的五四运动,又一批胸怀救亡志向和民族悲情、潜心探索救国之路的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宣扬现代民主、科学思想,推动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以倡导白话新诗、表现个性解放的方式开展规模空前的新文化启蒙运动,为其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引领救亡运动、以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创造了基础和条件。
当站起来的中国人民面临如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时,我们再一次从薪火相传的民族文化中获取了丰厚滋养与智慧力量。改革开放作为实现民族富强和现代化的又一次大变革,需要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胆略与智慧。中国古代先人善于把握宇宙万物运动变化规律,形成“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思想;古代先贤擅长吸收外来文化为己所用,将西域传入的佛教本土化,形成中国佛教与禅宗美学体系。这些源自传统基因的革新思想、包容理念,激发了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再一次促使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开创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走向复兴的伟大成就;中华文化“生生之为易”“日新之谓德”的革新思想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由此所取得的辉煌业绩,为人类文明新形态铺陈上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色、烙印上鲜明的中华文明基因。
昭示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其内涵意义要放在世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整体状况中去考察。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全新选择。中国道路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成功探索现代化道路的经验凝聚,为世界发展中国家走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经验与引导。
中国经验的关键与核心在于能够立足本民族历史文化根基,立足中国现代化具体国情实际,创造性吸收自身传统和外来文化,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式运用西方经验,成功实现了一个古老文明国度的现代转型与文明新生。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中华文化的融合智慧,使中国选择了一条既不同于已经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化国家模式,也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创造性地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创造性地设计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创造性地构建了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有效地解决了当今世界面临的发展动力不足、发展失衡、治理滞后的问题,为人类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道路的成功所积累的注重国情实际与发展内生性,维护民族自主意识与发展独立性,确保国家独立意志与发展自主性等宝贵经验,对发展中国家正确选择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参照与启示,使现代化有了新的标准和形态。中国道路在中华古老文明基础上创造了一种现代化背景下的新文明,使中华民族再次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轴心文明——即当代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讲述着中国故事、中国精神,而且凝聚着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是中国道路历史成就的体现,而且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表征,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化动因。这给我们深刻启思:文明的灿烂之光要永续照耀,必须始终居安思危、与时俱进;传统转型需要借鉴外来先进理念,但不能依赖和照搬他人经验与模式;现代化道路并非只有一种模式与标准,如同历史上有多种轴心文明一样可以有多种现代化模式。在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坚守初心使命,把握新技术革命先机和人类世界发展趋势,更好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持续不断的高质量发展,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更加坚定与不可阻挡!
(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三重“新”意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三重“新”意
《长江日报》2021年7月23日06版
陈俊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全新概括,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
要深入理解把握这一创新理论,必须深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观点。特别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主张,作为此次“七一”重要讲话的又一重大创新,这一结合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要求,在把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到一个新高度的同时,也道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之所在。
奠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性创造的“新”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记挂于心的有这样几件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不能搞丢了,老祖宗留下的地盘不能搞小了,我们确定的正确发展道路不能走歪了,老百姓的日子要过好了。”其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者是党和国家事业长治久安、永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更进一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中成长发展起来的。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先进理念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资源。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关于国家制度和治理的丰硕成果,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家国同构、四海一家的共同体思维,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惟邦本、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选拔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这些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中的精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可以说,中国当前的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追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向锚定了奋斗目标。“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小康社会”的提法就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着力高质量建设的“七有社会”,与传统文化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追求也是一脉相承的。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其实也是包含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大同理想在内的各种美好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
发展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创性结合的“新”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最典型的“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一个显著的时代特征,即通过新文化运动实现思想解放,进而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社会基础。从文化层面看,中国共产党是新文化运动与初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相碰撞产生的结果,由此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文化基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举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大旗,并以此作为改造旧世界的思想武器,具有革命的彻底性。二是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自己的思想指南,具有革命的能动性。三是自觉推动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具有革命的自觉性。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自觉,习近平总书记说: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良性互动的。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发展起到了“根源”和“资源”的支撑作用,没有传统文化的充分融合,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形态的产生,而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在新时代攀升到这样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中国原创性的贡献。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系统地、具体地、历史地分析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演进和发展,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这些,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有之义。
面向于把中国方案和人类理想融为一体的“新”
在全球秩序重构的过程中,应该走一条怎样的大国崛起之路,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首当其冲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既要借鉴他国经验,也要立足本国实践。中国是一个在历史上曾经辉煌的大国,现在是经历国家危机之后再度崛起,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所以,一方面,要站在500多年世界近代史的角度,充分总结、反思近代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还有英、法、德、日、苏、美等九个世界大国的崛起之路。另一方面,还要回顾中国的历史传统。对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认识深刻,他说:“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这是对中国传统的精准概括。中国的先辈很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样一个文化立国的道理,所以,当今天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时候,这不仅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崛起,同时也是一个伟大文明体的复兴,我们需要对接传统,走一条文明崛起的中国道路。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这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崛起之路追求的文化目标是什么?代表的文化价值是什么?呈现给世界的文化前景又是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中国将与“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习总书记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文化意义上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主张契合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是中西方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最大公约数,其成为中国共产党向世界提供的具有思想引领性的公共产品是有其坚实的文化共情力和传播力的。如是,熔铸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培育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为宗旨,在中华大地上生长起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的伟大旗帜。
(作者系武汉市委党校副教授、法学博士)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探索者和实践者
刘进田,1959年2月出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教学名师,西北政法大学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首席专家,陕西省社科联常委,西安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原副主席,陕西省第十一届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西北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长安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价值哲学。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社会科学辑刊》《读书》《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80篇。出版个人专著《文化哲学导论》《人本价值与公共秩序》《心灵的寻索》等8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一项获结项优秀等级。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探索者和实践者
——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刘进田
《社会科学辑刊》2021(03)
一、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寻求不同于传统文明和资本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中国共产党探寻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两座高峰
三、中国共产党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相关阅读
“七一讲话”精神学习专题
15位知名专家解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12位知名专家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12位知名专家解读: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数读+解读 |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附合集) 26位专家解读建党精神 韩庆祥、郑永年、艾四林、欧阳康:解读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教学指导:“七一讲话”精神如何融入思政课教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第二个结合”和“第二次结合”! 10位知名专家解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附合集) 15篇重磅文章读懂 伟大建党精神! 10位知名专家解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王晓霞: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教学刍议(附精神谱系合集) 60位知名专家学者解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100篇建党百年理论文章 【英文版本】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文全文】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