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张盛发:从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到共产国际成立代表大会———1919 年3月关于共产国际成立问题的辩论
从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到共产国际成立代表大会———1919 年3月关于共产国际成立问题的辩论
摘要: 1919年3月初,52名来自21个国家的35个共产主义政党和团体的代表们在莫斯科举行国际会议。由于德国共产党反对立即成立共产国际,3月1日的预备会议和3月2日的正式会议先后两次把会议定名为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而非共产国际成立代表大会。列宁认为成立第三国际已经刻不容缓,于是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引导会议展开有关成立共产国际问题的辩论,最终以表决的方法通过了关于成立共产国际的提案,使国际共产主义代表 会议最终转变为共产国际成立代表大会。辩论的实质是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道路和方法的两种方针的较量和斗争。其历史意义在于通过不同思想观点的交流和交锋,使大会最后克服分歧、达成共识和明确方向,从而为共产国际成立奠定了统一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共产国际;列宁;阿尔伯特;格鲁贝尔
1919年在列宁主持下成立的共产国际 (又称第三国际)开辟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时代, 对20世纪至今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内部的右翼社会党背离国际革命的原则,在 “保卫祖国” 的旗号下支持本国政府参战,从而使第二国际在道义上宣告破产。在战争造成危机的形 势下,列宁作为第二国际的左翼政党布尔什维克 党领袖,一方面提出 “变当前的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号召为战争引起革命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规划成立 “清除了机会主义的第三国际”,以领导正在到来的无产阶级世界革命。
1919年3月初,在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的积极筹备下,52名来自欧洲、美洲和亚洲21个国家的35个共产主义政党和团体的代表们满怀热忱,千里跋涉,齐聚莫斯科,共襄成立新的革命国际的盛举。但是,由于德国共产党代表提出反对意见,3月1日举行的预备会议做出的决定是: 会议将不正式创建共产国际,它只是一次制定行动纲领的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怀着一腔热情来到苏俄的各党代表们并未就此放弃组建共产国际的强烈意愿。在会议举行的过程中,代表们不顾会议已经做出的决定,仍就是否成立新的国际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终在列宁的安排和引导下,通过大会投票表决正式建立了新的第三(共产)国际。
在已经出版的众多史料、著作和文章中,对于1919年3月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成立共产国际的问题均有不同程度的叙述和论述,但是有关从起初的代表会议转变为后来的成立共产国际代表大会的辩论过程,仍有进一步交代和探讨的余地。本文的目的是根据现在所能掌握的各种新旧史料,考察有关成立共产国际问题会议辩论的完整过程,展示列宁在辩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揭示辩论的实质及其历史意义。
一、辩论产生的背景缘由: 会议邀请信和德共反对意见
1919年1月24日,经列宁审订后,由俄共(布) 同其他7个共产主义政党和组织签署了“迎接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呼吁书(邀请信)” 。邀请信指出,参与署名的 “政党和组织认为迫切需要召开新的革命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它列举的具体理由是: “提出更多新问题的世界革命的飞速发展进程,资本主义国家联盟扼杀这种革命的危险(他们正在《国际联盟》伪善旗号下反对革命) ; 叛徒的社会党试图妥协并且相互 ‘宽恕’ 后帮助本国政府和资产阶级再次欺骗工人阶级; 最后,已经积累非常丰富的革命经验和革命进程的国际化,所有这些都促使我们倡议把召开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国际代表大会的问题提上日程。”
邀请信建议,“代表大会应当建立一个保持经常联系和有计划领导运动的共同的战斗机构———共产国际的中心,使各国运动的利益服从国际的革命利益。具体的组织形式和代表制等将由代表大会制定。” “代表大会应当定名为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而且各党都将是共产国际的支部。”邀请信最后要求,“所有兄弟党和组织把讨论召开共产国际代表大会问题提上日程。”
受到参会邀请的总共有39个革命政党、组织和团体,其中包括: 德国斯巴达克联盟、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德意志奥地利共产党(以下简称为奥地利共产党) 、瑞典左派社会民主党、瑞士社会民主党左派、芬兰共产党、匈牙利共产党、波兰共产党、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党(紧密派) 、意大利社会党、英国社会党、美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等。
从邀请信内容可以看出: 第一,召开革命政党国际代表大会的原因和理由就是: 世界革命迅速发展以及革命进程的国际化、资本主义联盟试图扼杀革命、社会党右翼帮助本国政府和欺骗工人阶级。第二,代表大会应当是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也就是共产国际成立大会。第三,大会将要建立世界革命的领导中心———共产国际。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邀请信里,德国斯巴达克联盟只是收到参会邀请,并不在上述8个会议倡导者之列,这或许预示着未来代表大会潜伏着某种不协调的因素。德国社会民主党作为德国工人阶级政党,历来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并且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列宁对德国党在正在到来的世界革命和未来的革命国际中的作用非常尊重和充满期望。1918年12月26日,列宁在莫斯科会见了斯巴达克联盟中央委员会委员爱德华·富克斯,后者受斯巴达克联盟领导人罗萨·卢森堡派遣,带来了斯巴达克联盟的纲领《斯巴达克联盟的愿望是什么》和卢森堡的信函, 并向列宁通报了德国革命的情况。同年底在斯巴达克联盟基础上建立了德国共产党后,列宁在《给欧美工人的信》 (1919年1月21日)里非常欣喜地指出,当斯巴达克联盟改称德国共产党后,“真正无产阶级的、真正国际主义的、真正革命的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就在事实上成立起来了。第三国际还没有正式成立,但事实上它已经存在了” 。
但是,刚刚诞生的德国共产党却对此时成立共产国际组织持有与俄共(布) 不同的立场。德共创建者之一和德共中央委员麦克斯·阿尔伯特(又名胡果·埃贝莱因) 回忆,在他于1919年1月中旬同德共领导人卢森堡谈话时,后者告诉他,德共中央在1月初就收到了“参加关于创建国际问题预备会议的邀请”。卢森堡认为 “德共应当派一位德国同志参加”,并且建议阿尔伯特前去参会 。同时,卢森堡认为目前建立共产国际的时机并不成熟,她对阿尔伯特说: “布尔什维克可能会提议立即建立国际,即使参会代表很少。建立共产国际是绝对必要的,但它现在还为时过早。只有在几乎席卷所有欧洲国家的群众革命运动潮流中产生了共产主义政党的时候,才应当最终建立共产国际。”
遴选参会代表的工作是由以格奥尔吉·契切林为首的苏俄外交人民委员部承担的。最后,52名代表所属的35个共产主义政党和团体包括俄共(布) 、德国共产党、奥地利共产党、瑞士社会民主党左派、瑞典左派社会民主党、匈牙利共产 党、波兰共产党、芬兰共产党、乌克兰共产党、美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巴尔干革命社会民主联盟、法国共产主义小组、英国共产主义小组、齐美尔瓦尔德委员会、法国齐美尔瓦尔德左派等。俄国代表是: 列宁、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斯大林、布哈林、契切林等。
应邀参会的外国代表大多是列宁的支持者和拥护者,他们敬仰列宁,赞颂十月革命,并且决心同列宁一起掀起世界革命浪潮。两位来自北欧国家的代表弗里茨·普拉滕和奥托·格里姆隆德是帮助列宁完成俄国十月革命的功臣,他们分别代表瑞士社会民主党左派和瑞典左派社会民主党。普拉滕早在1915年第二国际齐美尔瓦尔德会议上就结识列宁,1917年4月,他负责安排列宁从瑞士转道德国和瑞典回国领导革命的事宜 。当列车经德国到达瑞典时,格里姆隆德陪同列宁完成了从瑞典马尔默到斯德哥尔摩的深夜之行,并在火车上同列宁长谈。
奥地利共产党代表、时任奥地利共产党主席伊·格鲁贝尔(又名卡尔· 施泰因加特) ,1918年在题为《第三(共产)国际》 一文中表示,“支持因为假马克思主义的第二国际完全无能而创建一个新的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国际”。1919年2月,奥共第一次代表大会接受了列宁发来的“有关派遣代表前往莫斯科参加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的邀请”,并决定派遣格鲁贝尔前往莫斯科参会,后者将这一事项通知了列宁。芬兰共产党代表奥托·库西宁早年加入芬兰社会民主党。1918年夏天,库西宁在莫斯科以列宁著作《国家与革命》对照和分析自己的人生经历他说, 这使他发生了 “蜕变”,从社会主义者变成共产主义者。8月,他参与创建芬兰共产党的工作并被选为中央委员。
西欧国家的代表也都同俄共 (布) 有着密切的关系。法国共产主义小组代表雅克· 沙杜尔1903年加入法国社会党。1917年夏天,他被任命为法国驻彼得格勒军事使团成员,在这期间适 逢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8日,沙杜尔参加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并且会见了列宁等人。1918年10月,沙杜尔加入了同年8月在莫斯科建立的俄共 (布)法国支部 (小组) 。英国共产主义小组代表约瑟夫·法因贝尔格出生于波兰,但在英国居住期间于1916年参加了伦敦东区的英国社会党犹太人支部活动。1918年7月,他移居革命后的俄国,随后加入俄共 ( 布) 和在俄的英国共产主义小组。
代表们中间还有一些是跨国籍的国际主义者。代表巴尔干革命社会民主联盟的克里斯蒂安·拉柯夫斯基是出身保加利亚的革命家。1917年11月,拉柯夫斯基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 ,1919年1月起,担任乌克兰人民委员会主席和外交人民委员。齐美尔瓦尔德委员会代表安热利卡·巴拉巴诺娃出生于沙俄,1912年成为意大利社会党中央委员,1915年参加第二国际齐美尔瓦尔德会议,并成为齐美尔瓦尔德联盟中派的一员。十月革命后,她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布) 。1919年2月上旬,她受列宁委托去基辅担任拉柯夫斯基副手,同时作为齐美尔瓦尔德联盟书记保持同中欧的联系。匈牙利共产党代表安德烈·鲁德尼扬斯基,一战期间随奥匈帝国军队参战时在俄国被俘,之后在俄参加红军,加入俄共 (布) ,1918年进入俄共 (布)外国小组联盟工作,1919年1月参与签署建议召开成立第三国际大会的邀请信。
应当说,参会代表是由俄共 (布) 精心挑选的,并且都充满世界革命的激情和愿望,代表大会顺利召开和共产国际如愿成立看来将是顺理成章和水到渠成的。但是,会议一开始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
1919年3月1日,在列宁主持的关于会议名称和议题的预备会议上,代表们才了解到德国共产党对于是否立即成立共产国际的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德共代表阿尔伯特在会议开始之前抵达莫斯科并同列宁进行了私下会谈。据阿尔伯特回忆, “当我把罗莎·卢森堡和斯巴达克中央委员会关于成立共产国际的意见告诉他(列宁) 时,他并不感到惊讶,他说他预见到了这种立场! 他的意思大致如下: 从战术上讲,这些论点有很多是正确的,但还是需要立即着手建立国际。革命运动向前发展,俄国革命对最先进的无产阶级的影响,工人群众意识到第二国际的全面破产,最重要的是,需要领导和协调无产阶级的革命行动,这些都迫切要求这样做。” 列宁表 示,“在没有德国共产党同意的情况下建立国际是非常困难的”,所以 “他建议只是在会议最后的时候开始讨论关于建立共产国际的问题”。
在接着同有布哈林参加的俄国代表团的会谈中,阿尔伯特的立场仍然没有改变。他写道,“当然很难取得积极的结果,因为有决定性意义的不是我个人的意见,而是我所得到的授权,然而又没有机会与柏林进行联系”。
由于德共的反对意见,列宁和俄共 (布)暂时做出了让步,预备会议通过的决定只能把邀请信中所说的 “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 改为“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代表会议不是正式创建第三国际,它将制定行动纲领,选举执行局,发出加入进来的呼吁。”
3月2日,在大会开幕和主席团选举后,开始讨论大会名称和性质问题。瑞士左派社会民主党代表、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之一的普拉滕首先作了说明: “在预备会议上就提出了关于我们这次代表大会性质的问题。一种意见是,代表大会应当是第三国际成立大会。主要是由一位外国代表(当指德共代表埃贝莱因———引注)提出的另一种意见是,宣布现在的代表大会只是共产主义代表会议并且让下次代表大会成立第三国际更为适宜。”
普拉滕指出, “后一种意见的理由是,代表大会的会期很短,不是所有的组织都能得到有关准备建立第三国际的通知。必须指出,由于技术上的困难,许多代表无法来到莫斯科。由此就提出了本次会议仅仅是一次代表会议的建议,其任务是在近期内召开一次真正的和人数更多的代表大会, 第三国际最终应当在这样的大会上成立。”根据普拉滕的说明,这次会议不能成立共产国际的主要原因: 一是并非所有的组织都得到了关于建立第三国际的通知; 二是许多代表未来莫斯科,也就是会议的代表性不够。
俄共(布)代表季诺维也夫接着代表俄共(布)中央作了解释:“我们党认为,正式建立第三国际的时机完全成熟,我们建议就在这次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把它建立了。但是因为我们的德国朋友德国共产党坚持认为代表大会只能是代表会议,那么我们认为暂时附和德国共产党人的这项建议是必要的。同时我们也要声明,今后我们仍将进行宣传以便有可能很快就建立第三国际作为正式存在的组织。” 也就是说,俄共(布)的原则立场是希望现在就建立共产国际,虽然暂时同意德共的反对意见,但是仍将为尽快建立共产国际而努力。
随后发言的芬兰共产党代表库西宁完全同意俄共 ( 布) 的意见。他说: “我们芬兰代表也赞同第三国际应当现在就建立的观点。考虑到刚刚季诺维也夫同志所说的情况,我们暂时就不提出这种建议。但是,我们认为,如果此次会议结束时通过有关它作为代表大会着手建立新的国际的决定,那就是非常可喜的结果。”
这样,就在开幕式当天,因为德共代表的反对意见, “会议决定,此次会议确定为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显然,这样的决定与列宁和俄共(布) 最初的设想和规划完全相悖。早在十月革命之前,列宁就在 《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4月10日———公历23日) 这一小册子中强调: “正是我们,正是现在,应当毫不迟延地建立起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新国际,或者确切地说,我们应当不怕公开承认,这个国际已经建立并且在活动了。” 列宁要求: “我们党不应当 ‘等待’,应当立刻建立第三国际。”为此,10月8日,俄共(布) 中央决定建立俄共(布) 国外工作局,以便加强同国外共产主义政党和团体的联系,推动建立新的革命国际工作的具体实施。所以,在邀请信发出之后和在会议正式开始之前,在列宁和俄共(布)看来,成立共产国际是刻不容缓的。
但是,未曾料到, 现在德共居然在俄共 (布) 规划和筹备完毕之际并且在会议邀请信写明会议将要建立共产国际的情况下,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致使列宁和俄共 (布) 谋划已久的成立共产国际的大业面临搁浅和夭折的危险。鉴于德国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既然它现在明确表示不同意现在成立共产国际,俄共(布) 如果贸然与德共针锋相对,那么这两个大党的对立和冲突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的损害是难以想象和承受的。所以,尽管心有不甘,列宁和俄共 (布) 还是愿意选择让步,至少是暂时的让步: 让会议成为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而不是共产国际成立大会。但是,让步并不等于放弃,俄共 (布) 代表季诺维也夫的前述发言对此已经作了非常清楚的说明。
其实,与会代表们都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志同道合者,他们历经艰险来到莫斯科,目的就 是为了同他们所敬仰的列宁等布尔什维克一起, 重新举起革命国际的旗帜。后面的事态发展也证明,在成立共产国际问题上,绝大多数代表同俄共(布)的立场是相同或相近的。现在,虽然因为德国代表的反对,成立共产国际遇到了障碍, 但是列宁并不气馁和沮丧,他在耐心地等待扭转会议方向的恰当时机。
3月3日,在讨论代表会议行动纲领时,作为会议行动纲领报告人之一的德共代表阿尔伯特,在报告开始时先就季诺维也夫和库西宁有关是否成立共产国际的发言为德共的立场作了解释和辩护。他说:“根据昨天俄国和芬兰代表的讲话,可能会觉得德国同志反对建立第三国际。德国同志在这方面没有任何原则性的怀疑,但是他 们仍然坚持这种观点,在着手成立新的国际时, 必须多少考虑工人们特别是西方国家工人的情绪……必须重视西方国家工人的这种疑虑,正因如此,德国同志们才表示: 我们不想现在就着手去建立新的国际,而是希望先在预备会议上评估现有的力量,讨论可以作为我们联合基础的政治行 动纲领。任何熟悉前一个国际历史的人都应当同意,西方国家工人们对建立类似的联合组织持怀疑态度是有其道理的。”同时他强调: “我可以明确地说,德国工人不反对成立第三国际,但是他们希望这个国际从一开始就是有力和坚强的,这是支持各国无产阶级斗争所需要的。我们认为,为此首先必须向全世界宣布我们的行动纲领,纲领要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任务并且指明目标和道路; 我们必须举起可以指引同资产阶级斗争的旗帜。”按照阿尔伯特的说法,德国同志不反对成立共产国际,只是因为西方工人对类似的国际组织有疑虑,他们才主张现在不应成立共产国际,而是首先制定行动纲领作为斗争的旗帜。
虽然在3月3日的会议上,德共代表和芬共代表之间就成立共产国际问题进行了交锋,但是会议并没有就此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辩论。
二、辩论转折点的出现: 关于成立共产国际草案的提出
就在3月3日的会议过程中,奥地利代表格鲁贝尔经过17天辗转周折抵达莫斯科。当他带着随身的食物袋风尘仆仆赶到会场时,受到列宁和全体代表的热烈欢迎。列宁当即请他上台作关于奥地利工人运动的报告。
格鲁贝尔在发言时难掩自己激动的心情:“亲爱的同志们! 我们德意志奥地利代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现在置身于你们中间那种深受鼓舞的 感觉。在经历了充满难以置信艰险的17天跋涉后我们于一小时前来到了这里,我们代表德意志奥 地利的革命同志向你们表示致敬和热烈的祝愿。” 接着他又高度赞扬开创世界革命的俄国同志:“我们应当向你们(代表们———引注) 致意,但是首先应当向我们的俄国同志们表示敬意,因为他们以自己一年多前的伟大革命极大地鼓舞了奥地利革命力量。只是多亏了他们,现在我们德意志奥地利才有了一支年轻而又强大的共产党。所以,历史将会给俄国同志们竖立一座永久的纪念碑,因为他们使世界革命有了可能。”
在介绍奥地利革命运动情况时,格鲁贝尔阐述了奥地利共产党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我们提出了明确的共产主义行动纲领,而且对于国民议会问题表示,我们不希望同它的选举有任何关系,因为这样的机构是曲解革命的工具。而恰恰选举是社会民主党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作为对抗,我们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要求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虽然格鲁贝尔因为晚到而不了解前面会议的情况,不知道现在的会议已经确定为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而非共产国际成立大会,但是对于旧国际和新国际的问题,他仍然表明了该党的态度和立场: “第二国际伯尔尼大会是将要灭亡的时代的最后挣扎; 现在的代表大会则是无产阶级为了采取行动而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格鲁贝尔的发言既阐明了奥地利共产党坚定的革命立场,又表达了对俄国革命的崇敬之情, 完全符合列宁对奥地利共产党和他本人的深切期 待。当天晚上,列宁就把格鲁贝尔请到自己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就有关成立共产国际问题同他共商大计。
格鲁贝尔在回忆录里写道:“列宁向我介绍了前面会议的情况。俄国代表团曾提议成立共产 国际,而他列宁赞成这项建议,但是德国代表埃 贝莱因 (阿尔伯特) 反对立即建立共产国际,理由是他没有得到本党的授权。因此,俄国代表团 只能暂时收回自己的建议。列宁说,我来到后, 情况就改变了,因为我直接被授权支持立即建立 共产国际。所以列宁建议在3月4日上午会议上如此行事。他列宁表示,奥地利代表因为不可控 制的情况未能参加前面的会议,因而未能支持立 即建立共产国际的建议。因此,奥地利代表可以 在自己的声明中同其他代表一起要求会议重新把 关于建立共产国际的问题列入议程。这项声明应 当得到四位代表的签名。如果大会同意对此进行 审议,就让我讲话进行说明。他列宁相信,奥地利关于建立共产国际的提案将会得到所有代表的支持。”
第二天,3月4日,按照列宁的建议,格鲁贝尔代表奥地利共产党联合格里姆隆德 ( 瑞典左派社会民主党) 、拉柯夫斯基(巴尔干革命社会民主联盟)和鲁德尼扬斯基(匈牙利共产党) 向大会提出了关于成立第三国际的提案: 1,“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的必要性要求有一个拥护 行动纲领的、统一和团结的共产党人的国际组织。2,目前在伯尔尼已经出现、尔后可能还会在其他地方出现恢复旧的机会主义国际的试图, 还纠集了无产阶级中所有意志薄弱和立场模糊 者,这样,成立第三国际就更是一种责任。所以 必须划清革命的无产阶级分子和社会党叛徒之间 的明确界限。3,如果正在莫斯科召开的代表会议不建立第三国际,那么可能就会让人产生印象,好像共产党当中没有团结; 这当然会削弱我们的地位,并加剧各国无产阶级中动摇分子的惊慌失措。4,所以,建立第三国际绝对是历史的需要,应当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上予以实现。”
这个提案陈述了成立共产国际的理由,言简意赅,直截了当。但是,该提案是德共代表没有料到的,因为3月1日的预备会议和3月2日的正式会议都确定,莫斯科会议就是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而不是共产国际的成立大会。虽然3月2日在讨论别的问题时芬兰共产党代表库西宁又提出了成立共产国际的要求,但是会议并没有就此问题进行讨论。然而,3月4日,在讨论行动纲领以及在听取列宁《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和报告》之后,四党代表突然联名提出了一份关于成立共产国际的正式提案,试图改变会议的议题和方向,令德共代表感到困惑和不满。所以,当主持人普拉滕宣布开始讨论提案后,德共代表阿尔伯特立刻发言。
阿尔伯特重申了之前的反对立场: “在代表会议开始的时候,就这次会议是否应当成为建立第三国际代表大会或者我们应当首先为它的建立着手进行准备的问题,已经进行过许多讨论。德国代表团得到的授权是不能投票支持立即建立, 所以根据德国代表团的建议,我们决定,在这里将举行准备建立第三国际的代表会议,而它的建立则应当在这后面。”他情绪激动地说:“今天, 尽管已经有了决定,当一些代表仍然再次试图在这里立即建立国际的时候,我不得不简要地向你们说明,是什么东西促使我们不建议你们现在着手成立国际。”
首先,他指出:“在邀请信里说的是,我们应当在这里首先审议是否可能召集同志们来参加成立大会的问题。” 接着,他着重从组织问题方面说明不能立即成立共产国际的理由:“现在的共产主义政党只是在少数国家里存在,他们中的 大多数只是在最近几周内才建立的; 在许多国家现在有共产党人,可是他们还没有自己的任何组织。人非常惊奇地听到,瑞典代表建议成立第三国际,然而他应当知道,在瑞典还没有纯粹的共产主义组织,有的只是社会民主党内部的一个较大的共产党人小组。我们知道,无论是在瑞典还是在其他国家,都没有真正的政党,它们都应当有待成立,所以这里在座的同志们只能是以小组的名义说话。今天你们是否能实际地说出有谁支持你们? 是荷兰、俄国、瑞典、奥匈。甚至巴尔干联盟也不是全部(希腊和塞尔维亚代表不承认拉柯夫斯基是他们的代表) 。你们这里也不代表整个西欧: 比利时和意大利没有代表; 瑞士代表不能代表该党; 没有法国、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代表,甚至美国人也无法告诉我们,究竟有哪些党来到我们这里。参加建立第三国际的组织是如此之少,以至于很难正式开展活动。所以,在着手成立国际之前,必须向全世界宣布我们的行动纲领,邀请共产主义组织发表意见: 他们是否准备同我们一起建立共产国际。” 最后, 阿尔伯特请代表们深思:“能否在这样薄弱的基础上现在就着手去建立国际?”
但是,阿尔伯特的慷慨激昂的陈词不仅没有得到代表们的理解,相反引起一片反对声浪。首先提出反驳意见的是俄共 (布)代表季诺维也夫,他的陈述同样铿锵有力:“同志们! 你们知道,我们党从我们工作开始的时候就主张立即成立第三国际。我们代表我们中央委员会声明,我们支持建立 (第三国际) ,俄国无产阶级以及国际工人阶级的利益要求这么做。但是我们也说 明,我们的德国朋友们坚持延缓建立。在我们工作开始时我们曾经表示我们同意召开的只是代表会议。但是,随后奥地利、巴尔干和瑞典的同志们来到了,他们对我们说———而我们也期待着,继续延缓成立将会危害他们国家的革命运动。昨天我们在决议委员会里详细地讨论了问题,一致建议会议把本次会议作为第三国际的成立大会。阿尔伯特同志会问: 为何我们要坚持这么做? 有何必要立即成立第三国际? 我感到,我们可以反问一下并请他说明理由,为何工人国际主义者现在必须推迟建立第三国际? 我们在一个大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已经取得胜利,我们在两个国家的伟大革命正在走向胜利,而这样之后我们还必须说‘我们还软弱! ’ 吗? 我们提出了国际苏维埃共和国的口号,谁也不能说它是乌托邦。我们相信, 这是一项最近的将来就能实现的事业,———我们应当放弃建立第三国际? 须知它应当只是成为创建国际苏维埃共和国的工具! 任何人都承认,建立第三国际将会受到各国最广泛的工人群众的热烈欢迎。如果我们还要等待,那么就会引起很大的困惑。” 显然,这段陈述的重点是: 为了创建国际苏维埃共和国,共产国际的成立已经迫在眉睫! 最后他强调:“经过深入思考,我们党建议立即成立第三国际。这将向全世界表明,我们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已经武装起来。”
季诺维也夫的发言赢得了其他代表异口同声的赞扬和响应。来自齐美尔瓦尔德委员会的巴尔巴诺娃断言:“我有权从道义上判断,如果上述各党代表没有政治上和技术上的困难妨碍他们前来这里,那么他们不会仅限于表达空洞的情感, 而是会欢迎建立第三国际,并支持它的……我认为自己有权利和有责任声明,联合在齐美尔瓦尔德联盟中大多数政党都会支持立即成立第三国际的。”
代表瑞典左派社会民主党的格里姆隆德表示: “让我惊讶的是,来自德国的阿尔伯特同志可能怀疑和不愿意或不能够理解,只有建立共产国际无产阶级才能拥有牢固的基础。我欢迎第三国际,并且认为现在必须和应当立即着手去建立它。”
芬兰共产党代表拉希亚在发言中首先宣读了该党在预备会议时准备的有关成立第三国际的声明:“芬兰共产党认为,成立第三国际的问题已经成熟,这种必要性是由总的国际形势和革命无 产阶级国际运动的任务决定的。” 接着他力陈立即成立共产国际的重要性:“成立第三国际非常重要还因为它可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为国际革命工人运动的中心、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策略和战略中心。从这个角度看,今天、昨天、一周前、一月前,建立这样一个中心就是非常迫切的。缺少这样一个中心,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必定遭受损失。如果这样的中心昨天、一星期前和 一个月前就有了,那么我们相信,世界各国的革命无产阶级的斗争将会更加强大和正确,并且现在继续进行着英勇努力。有关建立第三国际的消息只要传播出去,必将使全世界欢欣鼓舞,而且我相信,世界各地革命的无产阶级将会集合在这面旗帜下,在它的指引下充满信心地走向胜利, 赢得胜利。”
其他代表也都众口一词地支持立即成立共产国际并提出了各自的理由。拉柯夫斯基 ( 巴尔干革命社会民主联盟) 指出: “如果现在不成立第三国际,那么就有可能引起怀疑,好像共产党人缺乏团结。此外,完全有理由猜测,这反映了对俄国苏维埃共和国的不信任,这就会产生巨大的道义上和政治上后果。”
鲁德尼扬斯基 ( 匈牙利共产党) 强调: “我们不允许放弃这样的机会,即不在这里正式批准成立第三国际,而它是俄国无产阶级实际争取来的。”
沙杜尔(法国共产主义小组) 质疑: “首先说的是今天会议人数不多。但是难道能够指望有全部的代表? 须知,不能忘了,那些在自己国家面对着巨大的政治困难的党是无法在规定期限来到这里的。” 他呼吁阿尔伯特同志要以国际团结为重和放弃自己的观点。
法因贝尔格(英国共产主义小组) 声明: 他不同意阿尔伯特反对立即成立第三国际的意见,“虽然他没有权利代表英国社会党,因为他在这里只是代表一个地方组织,但是,英国运动的情况仍然使他有权推断,英国工人无疑会支持成立第三国际。他指出,英国社会党早就同第二国际决裂,它同第二国际的联系早就中断了,所以毫无疑义,它将欢迎建立第三国际。”
作为提案主要发起人的格鲁贝尔告诉大家:“奥地利共产党人在运动开始的时候就在考虑新 国际的组织了。知道在其他国家里在《共产党宣言》和无产阶级专政基础上建党之前,我们就朝着建立新的国际而努力了。现在,令我们惊讶的是,德国共产党代表表示,出于形式上的考虑, 他不能决定同意这项提案。”
他还非常自信地认为:“我敢保证,如果我来到慕尼黑、柏林或其他地方并说:‘同志们, 你们反对我们在莫斯科建立国际吗?’,那么我相信他们会回答:‘你们做得对! ’” 既然建立共产国际将会受到广泛欢迎,那么在他看来,这件事情就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阿尔伯特在前往莫斯科参加会议时所接受的德国共产党有关不要支持立即成立共产国际的指示都可以置之脑后,所以,他近乎鼓动地说: “甚至如果我们中一些人得到不投票支持成立国际的指示,那么他们所参与的事情仍然比他们似乎应当遵守的形式上的纪律更加伟大和重要。”
他认为成立共产国际已经时不我待: “阿尔伯特同志希望在投票支持成立国际前先给自己党内的同志们提交报告。但是,要知道过几个月后也许就不可能开会了。所以我们赞同成立第三国际。” 他最后呼吁: “我请求你们一致通过这项提案! 到那时莫斯科代表会议就将比成立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时更多地体现出革命无产阶级的斗争意志和必胜信念。”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新近(2019年———共产国际成立100周年之际)公布的波兰共产党代表温施利希特的发言记录对会议有关成立共产国际问题的辩论情况作了新的补充。
温施利希特首先代表波兰共产党批评德共代表的意见: “德国共产党代表就关于在这里成立第三国际问题所提出的意见是纯粹形式主义性质的,我们很难赞成这种观点。如果在和平时期还可以关注形式主义的意见,那么在我们目前所处的国际革命的时刻,我认为这种观点完全是经不住批评的。奇怪的是,正是从德国共产党代表的口中听到了这样的说法,即我们不必匆忙。这样提出问题似乎是要阻止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为什么? 因为有一些众所周知的形式主义的意见: 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成立了共产党,也不是所有的代表都在这里。”
最后他代表波兰共产党向德国无产阶级和德共代表呼吁: “鉴于成立第三国际这个统一的中心所具有的那种国际意义,他不要固执己见,而是要赞同我们的观点、这次会议绝大多数的观点,并且同意……现在就在这里,马上成立这个第三国际。”
大会辩论结束后,提案正式付诸表决,投票结果是: 除德共代表弃权外,有表决权的其他代表和有发言权的所有代表一致赞成提案 。也就是说,提案是以压倒性的多数票通过的。代表们旋即热烈鼓掌,高唱《国际歌》。
德共代表阿尔伯特这时几乎成了孤家寡人, 他对投票结果表示遗憾:“受本党委托并且根据自己个人的信念,我曾尽力推迟成立第三国际。然而现在它的建立已经是即成事实。当我想到国际并没有我们所希望它有的那种力量和坚强的时候,我不掩饰我充满着严重的担忧和深深的忧虑。” 同时他也表示接受这一结果: “我返回德国后将会竭尽全力说服我的同志们尽快发表他们是第三国际成员的声明。”
根据投票结果,大会通过了《关于建立共产国际的决定》: “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决定建立第三国际并定名为共产国际……所有政党、组织和小组都有权在8个月内提交加入第三国际的最后申请。”大会最后是在3月6日闭幕的,但是从3月4日起,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已经变成了共产国际成立代表大会,从而以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名称载入了史册。
三、小结
在有关成立共产国际的问题上,辩论双方的主要分歧并不在于是否应当成立共产国际,而在于是否应当在本次莫斯科代表会议上立即成立共产国际。正如四党代表联名提案内容所表述的那样,大多数代表赞成立即成立共产国际的理由就是: 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进行的革命斗争的需要; 阻止破产的第二国际恢复的可能; 为了加强各国共产党的团结。德共代表多次提出的反对理由主要是: 会议代表人数不够、代表性不足; 没有得到批准成立共产国际的授权; 一些共产党最近才刚刚成立,力量太弱; 能够来参加会议的各党数量太少; 应当首先制定会议的行动纲领等。应当说,这是一种策略上而非战略上的分歧,换言之,双方都同意成立共产国际作为国际革命运动的中心,分歧仅仅是成立这样的国际组织的时间和方法问题。尽管如此,德共代表反对理由的 背后似乎仍然隐藏着一种值得探究的深层因素, 这可以从从德共领导人卢森堡1918年9月在监狱里所写的《论俄国革命》一文中窥见一斑。卢森堡对俄国十月革命和苏维埃俄国都是欢迎和支持的,但是,在民主与专政等问题上,她同布尔什 维克领导人也有一些分歧。卢森堡认为,布尔什维克领导人也犯了同考茨基一样的错误,即“把民主同专政对立起来”。她主张,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应当实行专政, “但它是阶级的专政, 而不是政党或集团的专政———是阶级的专政,这意味着在人民群众最积极和广泛参与的基础上, 以最广泛的形式实行没有限制的民主”。 卢森堡更是对苏维埃俄国出现的某种现象表示担 忧:“随着政治压制的出现,苏维埃生活必将越 来越受到损害……只有官僚主义才是唯一活跃的元素。公共生活逐渐地衰弱。”卢森堡对俄共(布) 政策和实践的一些消极看法,不能不影响到她和德共对现阶段在俄共 (布) 主导下成立共产国际的立场和态度,只是因为人心所向和大势所趋,德共代表在会上讨论时无法公开以此理由来阻挡共产国际的建立。
辩论中对阵两方的力量对比其实是非常悬殊的。从会议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实际上掌握了会议的大多数。除了德共代表,几乎没有其他代表反对立即成立共产国际。这清楚地表明,在俄国十月革命已经获得胜利的现实面前,大多数国际主义者都已经热血沸腾,他们相信,由十月革命引发的世界革命洪流正在不可阻挡地滚滚向前,旧的资本主义世界将不可避免地分崩离析,世界苏维埃共和国已经指日可待! 从十月革命到世界革命,斗志高昂的国际革命战士现在需要的就是能够领导和指挥他们走向胜利的世界革命司令部———第三(共产)国际! 因此辩论才呈现一面倒的惊人状况,德共代表提出的反对理由和观点没人认同和理会。
从会议邀请信所说明的大会将要成立共产国际的宗旨和前来参会的代表们的意愿来看,无论是在3月1日的预备会议还是3月2日的正式会议上,列宁其实是可以依靠多数代表的支持,运用投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但是,鉴于德共的重要地位和俄德两党以及各党之间精诚团结的重要性,列宁宁愿相忍为重,暂时退让。之后,列宁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在会议中途安排代表提出关于成立共产国际的提案,借此让大会就此问题展开充分讨论,最后才以投票方式解决这个棘手的难题。正是列宁在关键时刻所发挥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才使会议一波三折后终于出现峰回路转的局面。所以,会议辩论的适时展开,会议名称的最后改变,可以说是列宁的高超谋略与全体代表的共同愿望相互融合的结果。
这场辩论的实质是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道路和方法的两种方针的较量和斗争。以阿尔伯特为代表的德国共产党认为,在革命政党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应当先制定行动纲领,之后才能建立各党联合的组织。以列宁为首的多数代表认为,作为革命运动的领导中心,既应当制定行动纲领也应当建立组织机构,两者是并行不悖和相辅相成的。最后的结果是列宁的方针占据了上风,得到大会代表的赞同和接受。
非常重要的是,这场辩论可以说关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命运,它的历史意义就在于,通过不同思想观点的交流和交锋,大会最后克服了分歧、达成了共识、明确了方向,从而为共产国际的成立奠定了统一的思想基础。
作者简介:张盛发,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学者”,博士生导师 (北京100007)。
文章来源:《北方论丛》2021年第5期
本次转载来源:“共运通讯+”微信公众号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