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贾绘泽:深刻把握党在百年奋斗中坚持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

中社学人 2023-08-28




深刻把握党在百年奋斗中坚持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

摘要: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深刻把握坚持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需要处理好理论创新中基本理论和时代课题、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民族特色和世界视野、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理论批判和理论建构等五个辩证关系。这五个辩证关系涉及到理论创新的多个层面和维度,对始终坚持和与时俱进地发展这一宝贵经验,进一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理论创新;历史经验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中提出,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其中,“坚持理论创新”就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纵观党的百年历史,理论创新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在曲折中奋起,在总结中提高。新时代始终坚持和与时俱进地发展坚持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需要从多个维度、层面和视野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


一、正确处理基本理论和时代课题的关系 党在百年奋斗中坚持理论创新,首先在于正确处理了基本理论和时代课题的关系。所谓基本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课题就是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正确处理基本理论和时代课题的关系说到底是处理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处理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和“创新”关系问题。
 第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理论创新的首要前提。坚持理论创新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前提。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分析社会问题的根本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是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显微镜”,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理论创新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内核。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立场是基石、观点是核心、方法是灵魂,三者具有内在一致性,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立场是解决为了谁的问题,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观点创新和方法创新的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马克思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依据,是运用方法分析社会得出的科学结论,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以及人类整体利益。马克思主义方法是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服务的策略手段,方法正确才能形成正确观点,体现正确立场。党的百年理论创新中历届领导集体都始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性中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研究中国社会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产生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理论指南和理论保证。
 第二,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回答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关键。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在于反映和表达时代精神和要求,在分析、提炼和回答时代问题中推进自身的创新和发展。百年来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形态,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也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们正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面临的重大复杂难题和挑战,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理论创新不仅要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且要以全球化视野和宏阔的思维去思考和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共同矛盾和问题,提出新的概念、判断和理论,在推动全球治理中实现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第三,正确处理基本理论和时代课题关系需防止几种错误倾向。一是防止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相互割裂。主要是防止“名义上的一致性”,而实质上相互割裂的现象。党的八七会议后出现的“左”倾盲动主义、冒险主义、教条主义,“九一八”事变后出现的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左”的思潮等,是“名义上的一致性”的重要体现,这种做法严重阻碍党的理论创新和发展,也给中国实践带来严重损失,教训惨痛而深刻。二是防止固守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思想僵化停滞。马克思主义不是随意打扮的小姑娘,也不是随意摘取词句的万能钥匙,不能断章取义地摘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作为立论依据指导具体实际,更不能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和结论束缚住手脚,不敢越雷池一步。三是防止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而偏离方向。有人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反对马克思主义,企图走资本主义道路。比如,有人否定劳动价值论,殊不知否定了劳动价值论,科学社会主义就失去了根据。有人否定消灭私有制的论断,来解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有人打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旗号,背离马克思主义原则,反对共同富裕。这种做法实质上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背弃马克思主义,就不是马克思主义。



二、正确处理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是理论创新中需要处理的基本的关系。正确处理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关键在于既要坚持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依据,又要发挥理论创新的阐释、规范和引领作用,从而实现实践创新推进理论创新与理论创新引导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
 第一,理论创新最根本的基础和源泉是实践创新。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活水源头,对理论创新起决定作用。以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是坚持理论创新这一历史经验的题中应有之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科学回答了中国特殊国情下为何革命、如何革命的问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人,在推动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回答了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如何建设、怎样建设,建设什么党、如何建党、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科学回答了新时代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百年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就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和提炼升华。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历史。
 第二,发挥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阐释、规范和引领作用。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是党百年来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一是发挥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阐释作用。列宁指出:“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各式各样观察现实、接近现实的成分”。理论创新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于阐释实践创新。百年来党的理论创新持续发挥着对实践创新的科学阐释功能,不仅实现了人们对实践创新的思想解放和科学认识,而且培养了人们科学的辩证思维,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实现人们的思想认同。二是发挥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规范作用。理论创新体现着对实践规律的把握,规定着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哪些做得对需要坚持,哪些做错了需要改正,有针对性地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比如,是否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按照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实践、是否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从而“缩短”或“减轻”实践发展过程中的“阵痛”。三是发挥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引领作用。“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离开具体实践创新的理论创新是书斋中的创新,而不以理论创新为指南的实践创新是盲目的创新。理论创新中包涵的价值理念、理想追求、目标指引等,比如,五大发展理念、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都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实践起着重要的引导和引领作用。
 第三,正确处理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关系要避免几种错误倾向。在如何处理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中,要避免出现几种错误倾向。一是“唯实践论”,就是片面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简单化、庸俗化,忽视或不能全面理解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指导作用和引领作用。比如,对“摸着石头过河”的片面化理解,过分强调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忽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和方向引领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时在某些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如自然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等,都与忽视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密不可分。二是“唯理论论”,就是片面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轻视实践的基础性地位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从而导致教条主义倾向。背离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灵魂和方向,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如果固守教条、思想僵化,马克思主义就会滞后枯萎、失去活力,无法展现出真理力量。三是把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关系简单化、庸俗化。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二者关系极其复杂,不仅需要深刻把握理论本身和实践本身,而且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这需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主体,尤其是达到二者有机结合的党的领袖发挥至关重要的和决定性作用。



三、正确处理民族特色和世界视野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成果,具有鲜明的世界性,同时,马克思主义又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如何处理好理论创新中民族特色和世界视野的关系,在二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是坚持理论创新的一个难题。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中高度重视处理民族特色和世界视野的关系,既体现中国实践特色和民族特色,又使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得到充分彰显,这成为坚持理论创新的重要经验。

 第一,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两个结合”重要论述,既是党百年来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经验,也深刻反映了党在理论创新中坚持民族特色的理论自觉和必然要求。一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党百年来立足中国实践,把马克思主义与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机结合,并在总结中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了具有鲜明中国实践特色的创新理论成果。二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跨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和永恒魅力,是理论创新的肥沃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百年来党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在价值理念、叙述话语、精神境界等方面为理论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三是与具体国情相结合。李大钊指出:“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所以现代的社会主义,包含着许多把他的精神变作实际的形式使合于现在需要的企图。”中国具有特殊的国情,不仅包括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而且包括国土面积大、人口众多、科技相对落后等现实,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第二,保持理论创新的世界眼光、人类意识和天下胸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既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又高度关注世界和人类发展,具有宽广世界眼光、强烈人类意识和博大天下胸怀,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世界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高度重视借鉴世界其他文明成果。党的百年理论创新中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仅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也吸取了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国家以及拉美北非等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等。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吸收了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包含了世界各国共创共享的文明成果。二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全球化在力度、广度上都已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趋势,也使各国面临贫富差距扩大、生态环境恶化、非传统安全等许多共同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高度关注全球性问题,积极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方法,包括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享、绿色等理念,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三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这一新形态不是其他文明形态的简单模仿或“再版”“翻版”,而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实现理论创新中民族特色和世界视野的有机统一。坚持理论创新中既凸显民族特色,又具有世界视野,二者不是相互冲突和矛盾,而是相互贯通、有机统一。一是理论创新既立足中国国情和民族优秀文化,回应广大人民群众期待,又站在人类发展前沿,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体现世界发展趋势,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二是理论创新内容体现了世界内容和民族内容的统一。理论创新内容既是对中国实践的总结升华和传统文化的吸收借鉴,又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和对人类文明遭遇挫折教训的反思和汲取。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族内容就是世界内容,民族内容是世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内容包含于民族内容之中,通过民族内容来体现,没有民族的内容也就无所谓世界的内容。三是理论创新既具有中国意义,也具有世界价值。不仅引领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两个不可逆转”,而且为世界贡献了先进发展理念和发展经验,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四、正确处理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既是政治问题,又是学术问题,二者紧密相关,不能截然分开,不存在完全价值中立的理论创新。党的百年理论创新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把握马克思主义方向和原则,又重视和吸收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从而在二者的有机统一、良性互动中推进理论创新。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鲜明的和严肃的政治问题。大多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其理论创新更是鲜明的和严肃的政治问题。理论创新偏离了正确方向,就不是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从事的学术活动,必然要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当然,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比如,作为历史科学的学术研究,主要是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分析历史上的兴衰得失,亦即经验和教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社会实践都能起到直接的借鉴作用。一些人背离正确的立场原则,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以所谓“还原历史”“重新评价”“揭秘爆料”为幌子,颠倒是非,歪曲党史,污蔑诋毁党的领袖、英雄人物等,扰乱人们的历史观,削弱党执政的历史依据,必须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第二,重视最新学术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作为一种学术思想开始传入中国,而后才适应中国社会变革需要,转变为变革社会的工具。一些著名学者,如郭沫若、艾思奇、李达等,在介绍、阐释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后,一系列基于实践紧迫需要而产生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实践标准讨论、市场经济争论等,都是学术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课题,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施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这些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的提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形成了不可比拟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科学研究对推进理论创新也具有重要作用。恩格斯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党的理论创新始终高度关注科技进步,并以理论的方式反映和回答科技创新提出的新问题,从而推动理论创新和发展。
 第三,正确处理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要防止“左”和右的偏向。学术和政治关系复杂,学术研究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为现实政治服务,但又要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因此要正确处理理论创新中的政治与学术关系问题,防止“左”和右的偏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一是不能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就是不能把凡是经典作家已经说过的当成固定结论,任何人不得再讨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二是不能把政治问题当成学术问题。学术研究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能忽视政治,不能把政治问题当成学术问题。尤其是当前国际国内意识形态斗争十分激烈背景下,一些带有明显政治倾向、政治色彩的理论观点,如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论”等,都有明显的政治诉求、政治目的,都披着学术的外衣扩散传播。当然,从中美贸易战以来的实践看,有时自然科学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五、正确处理理论批判和理论建构的关系 理论创新中理论批判和理论建构有机统一,没有理论批判,就没有理论建构,这是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过程既是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的理论建构过程,又是对同时代各种错误思潮的批判以及对自身进行修正和完善的过程,是理论建构和理论批判的有机统一。
 第一,理论批判是理论创新的重要前提和要求。“不破不立”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理论创新是在批判和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和现时代错误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党的百年理论创新过程中的理论批判有三个层面:一是对理论史或理论基础进行批判。理论创新是在前人理论基础上形成的,而理论基础又具有层级性和历时性,因此对理论史或理论基础的批判,不仅在于从理论史或理论基础的批判中探寻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且包括对具体观点、具体方法等的批判吸收。比如,建党以后中国革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形成的实践和理论困境,迫切需要推进理论创新以回答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对同时代错误思潮的批判。党的百年理论创新中始终伴随着对同时代错误思潮的批判。毛泽东对教条主义、冒险主义、机会主义等“左”倾和右倾尤其是对“左”倾思想的批判等,邓小平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左”的僵化思想的批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构过程中,同样对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进行了深刻批判。三是理论自身的批判和革新。理论批判不仅在于纠正错误思想以建构正确的理论,而且也在于理论与现实冲突中凸显理论自身“困境”,从而促进理论在拓展和深化自身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批判、自我革命和自我更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本质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国家安全观等,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这些都是理论本身与实践结合产生理论困境,迫切需要突破原有理论局限,推进理论创新发展,从而使理论保持生机和活力。
 第二,理论建构是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理论建构不是随意的,应该具备理论体系所必需的条件和坚持正确的原则,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理论创新中如果只破不立,改革发展就会失去理论支撑,也会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党的百年理论创新过程中,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形态,但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科学的方法论基础、鲜明的理论主题、自洽的逻辑结构,同时在实践中经受检验,从而以全新的视野构建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建构过程中,理论创新主体尤其是“领袖主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比如,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具有丰富的经历、惊人的才智、渊博的知识,能够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创造性回答实践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多次在重大危机关头挽救了党,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领导核心,以坚定的决心意志、强大的战略定力、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深刻分析和解决了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划时代理论体系的创立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第三,实现理论批判和理论建构的有机统一。党的百年理论创新中理论批判与理论建构良性互动、相伴而生,从而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一是理论批判是对理论辩证的否定,对理论辩证的否定包含着理论创新。理论批判和理论建构是内在一致的,但是理论批判并非简单地否定,而是使理论内涵更加丰富和具体,使理论更加具有现实力量,因此批判不是简单否定而是建构了理论。一方面,对同时代错误思潮的批判中才能从反面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二者相反相成。比如,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与正确认识和对待党和国家的历史内在一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错误认识的批判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统一。二是理论建构是理论批判的目的和超越。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批判不符合时代发展的理论和错误思潮,用科学的方法论代替僵化的教条,在此基础上不仅阐明了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创新理论,而且在实践中有力地证明了创新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比如,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批判的同时,深刻阐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科学性,同时对阶级斗争理论进行了创新性发展。





说明:公众号在推送时略去了原文中的相关注释和参考文献




相关阅读





作者简介:贾绘泽,山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2年第1期
【引用格式】贾绘泽:《深刻把握党在百年奋斗中坚持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2年第1期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中社学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