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社会形态理论融合于中国特殊客观实况的结果,它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锚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步骤制定发展战略、不断改革生产方式、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为追求,创造了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中国化的社会形态理论。如今,我们踏上了“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必须继续坚持和发展社会形态理论,在中国化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导下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斯大林同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演说中,为解答国内部分人对于发展速度的疑问,敏锐地指出:“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落后就要挨打”是斯大林同志对于阶级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中国正是以改变“贫穷落后”现状、谋求社会全面发展为源动力,以实现社会主义为崇高目标,开启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我们以社会形态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方法论,以中国客观实况为分析对象。科学定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按照社会形态历史逻辑分阶段进行现代化建设,按照社会形态理论的价值逻辑不断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按照社会形态理论的结构逻辑大力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方式。共产主义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坚定方向标,在本质上造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不同,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追求的不仅是经济建设现代化,还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所要求相适应的涉及社会各领域的全面现代化,是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现代化的追求剩余价值本质相异的道路。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生成逻辑——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为目标
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始于鸦片战争后国内外势力的联合裹挟,当时的中国刚被打开封锁已久的国门,而西方的现代化第一阶段已经基本完成。资本主义的扩张性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被动开启,但这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被动的、盲目的,不属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范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改变中国“挨打”现状、实现民族复兴为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肩负起了带领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此时中国真正踏上了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中国式”总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其中在道路选择上社会形态理论发挥了显要的指导作用;二是,围绕中国社会的客观历史实况进行本土化科学实践。中共一大就明确党的政治目的是“社会革命”,显然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开始就把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当作建设目标。随后即在中共二大以最高、最低纲领的形式确定我国的建设路径,得出谋求国内和平统一、民族独立是共产主义目标前提的科学判定,开始自觉自主为中国式现代化打下政治基础。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使我们达到了统一和独立,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准备了稳定的环境条件。取得了政治自主权以后,共产党不忘使命,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接续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以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准备了基本政治和制度基础,至此中国才接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正轨。中共八大对于社会矛盾作了新的分析,意识到发展生产力应是当前要务,据此提出需要实现“工业化”。1964年在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我国正式将现代化确立为国家的发展目标,提出了覆盖农业、工业、国防、科技领域的“四个现代化”任务,现代化建设开始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业化”逐步成为现实,我国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工业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首个阶段。在1979年3月党的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建设成为国家建设的主要任务,同时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我们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邓小平同志还进一步区分了我们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概念,将现代化的目标结合我们的形势具体化为实现小康,“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并且他还反复说明“四化”是社会主义范畴的“四化”,再次申明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方向。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将现代化建设进一步上升到了目前的总任务的核心地位,强调“这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邓小平给现代化建设确定了两个阶段目标:其一,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其二,下个世纪用三十至五十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阶段定向目标,必须扭转我国经济、技术落后的形势,进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这场革命的根本标准是提高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使它们适合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为此我们进行了“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方针,调整农村政策、改革国家制度、对外开放等。邓小平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到了总任务的地位,并且与当时形势结合认为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需要发展生产力和改革开放,切实结合中国形势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在党的领导下稳步推进。江泽民同志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联系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完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并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阶段目标进一步细致明确化为“三步走”战略目标,即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再过十年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胡锦涛同志基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社会发展现实,在十七大上提出“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并且在“三步走”战略目标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的“两步走”战略。在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党的领导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按计划、分步骤层层推进。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业已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进程已正式起航;当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分两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为追求的,根植于中国实际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已经历了百年探索,从以上的史实可以总结出:目前中国式现代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摆脱贫困落后、让人民吃饱穿暖、实现“工业化”目标的现代化;第二阶段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人民生活全面达到小康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的现代化;第三阶段是追求更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的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阶段与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路线基本符合,但每一阶段党都是根据我国社会实际情况进行补充调整,从本质上看我国走的是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为根本方向的现代化建设道路,这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生成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社会形态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依据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阶段划分理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将我国的社会形态定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二,依据社会形态的阶段式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按照发展战略分步骤进行;其三,依据社会形态理论的结构理论,即生产力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形态的基本结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确定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最紧要任务,积极实行改革开放工作,按照实况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其四,依据社会形态理论的人的价值追求,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并且联系实际将其具体化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是社会形态理论所指明的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时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关于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程度的总的概括。早期,毛泽东同志在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启发下提出,社会主义可能会经过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与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之后他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此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直都是我国社会形态定位,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这个基本社会形态中进行的,十九大,习近平同志再次清醒地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一基本国情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形态背景,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因为我们的经济文化建设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的要求,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不够高,经济基础不够硬,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不够强,人民的全面发展程度不够格。一言以蔽之,我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不发达的现状。社会形态的变更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在长时间内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历史背景。由于我国的现代化起点是贫困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仅如此,我们还跨过了资本主义社会建设时期,社会形态发展普遍规律和我国社会发展历史情况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必将经历漫长的发展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使命是将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推向更高阶段的社会主义,这要求我们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社会各领域全方位进行现代化建设,推动社会全面发展。人类社会形态发展呈现阶段式发展的规律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采取了阶段式发展的战略目标。“三形态论”和“五形态论”分别按照人的主观价值追求、客观经济结构发展将社会历史划分成了逐次进步的几个阶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逐步将主客观条件创造性结合,形成了人民生活需要与中国社会发展程度两手抓的阶段式发展战略。“四个现代化”是党确立的首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包含工、农、国防、科技四个方位,从其根本上看抓的是物质基础,这是由当时我国的“底子薄”、物质基础十分薄弱的社会现实决定的,而社会主义这一先进目标要求我们不能落后,要求我们的生产力水平赶超资本主义社会,大踏步发展生产力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这能够为社会发展打下物质基础。邓小平同志结合社会历史实际,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概括为有中国特点的“小康之家”。“小康水平”在党的十二大上被正式确定为未来20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目标。十三大形成了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即“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实现小康水平,第三步实现现代化”,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小康水平社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总体小康”意味着我们从国家总体情况看是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局部存在着经济社会各方面不平衡、不全面、不充分问题,人民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发展质量不高,并不是彻底意义上的小康水平。十六大基于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了从总体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转变。十八大将目标进一步明确化,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国内外的局势以及社会发展状况,习近平同志将十九大到2020年这段时间确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决胜期,并且将2020年至本世纪中叶平分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性目标。截至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业已落实,分两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阶段的发展战略目标。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现代化是按照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需要不断调整的现代化,呈现“四个现代化”——小康水平——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阶段式发展的特点,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社会形态理论的实践,是现实的社会形态理论。社会形态发展进步需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生产力,完善我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结构。正如恩格斯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社会当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不该是一成不变的,要“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变革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高度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自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起,党一直把生产力发展放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新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方针,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改革开放是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调整生产关系的主要政策,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举措。通过改革,我国的经济制度不断完善,找到了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社会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文化制度不断完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良好氛围;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现代化建设的制度基础不断巩固、制度优势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有序进行。在开放的过程中,我们积极吸取国外的发展经验,学习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利用世界文明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发展社会主义,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马克思创立社会形态理论的终极理想是实现人的解放、达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这种本质特征自然地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建设区别开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也以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取向,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主义社会这种新型的生产方式对人民应具有新的意义,人的需要的丰富性需要得以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应该能够得到新的证明,人的本质也会得到充实。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是在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中逐步实现的,是与物质生活条件相适应的,这也是我们不断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的缘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都在时刻强调我们的价值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当家作主”、“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等党的思想政策的提出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一直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追求。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则,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最高追求,人的解放程度是确立现代化建设发展目标的重要量尺,要实现现代化各阶段目标,务必致力于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精神质量、自由程度。中国式现代化用“人的发展尺度”确定发展目标,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作为发展目标,还是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为发展目标,还是现在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目标,均是把“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当作现代化建设程度的重要量度,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高追求就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完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则,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具体路径,坚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把人的全面发展“变现”。与空想社会主义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将科学社会主义实现落地的道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优势凸显,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科学设想正在逐步成为客观实际,中国人民的解放程度不断提高,幸福感不断提升,我们所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阶段式发展正在转为现实。总的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追求,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引领发展方向的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人的解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继续朝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方向迈进。三、在中国化的社会形态理论的指导下迈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客观历史实际结合,为社会形态理论添了新的篇章,创造了中国化的社会形态理论。“十四五规划”是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正在中国化的社会形态理论的指导下向前发展。在新的现代化发展阶段,我们务必坚持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贯彻好新发展理念,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循序渐进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一文中,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条件,再次强调新阶段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形态定位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依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故而,在接下来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阶段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阶段定位不能偏离,不能因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就妄图脱离实际、随意夸大我国的社会形态发展现状。新阶段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要把握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目标。“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具体战略规划,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提出的自2020起奋斗1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至本世纪中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两步走战略”,是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是习近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历史发展普遍规律为方法论,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实况所作的科学规划。“现在到2035年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时期,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的文化强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社会收入差距缩小,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以及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说明,分阶段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科学的发展举措,新的两步走战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前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当前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任务,我们需要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战略指引下继续向前。新时代新阶段发展生产力、进行经济建设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的发展要求是高质量的发展。“‘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新的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发展的矛盾点主要体现在发展质量上,故而习近平总书记将发展质量放到了更高位子,“十四五”期间要集中注意力巩固加高发展的质量与效力。同时,新阶段还需要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从而建设更高标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内、国际有了新的情况,我们要兼顾好内外国际局势,处理好对外开放与自主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阶段的现代化建设应继续发展生产力,提高发展质量,全面深化改革,调整对外开放政策,建设更高水平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体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是社会历史的缔造者,同样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处于主体的位置,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人民这个中心。我们的现代化是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形态是要实现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新阶段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本质追求,新时代新阶段要解决社会主要的矛盾问题,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当前历史阶段的具体描述,现阶段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价值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历史产物,是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路径的过程中生成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继承和发展了社会形态理论,踏出了一条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道路,创造了中国化的形态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阶段式发展战略、新发展理念、改革开放政策、美好生活目标均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于社会形态理论的中国化。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阶段,须以中国化的社会形态理论为指导理论,以“十四五规划”为纲,坚定我国社会形态发展阶段的历史定位,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深化改革,分两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关阅读
本文作者:周杰: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牟高慧: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文章刊发:周杰、牟高慧:《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海派经济学》2022年第1期,第151-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