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年十大理论热点发布!

中社学人 2023-08-28



相关阅读





思想引领时代!四川日报社与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联合发布2022年十大理论热点



编者按: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2022年也是理论创新的丰收年。党的二十大明确宣示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四川日报社、川观智库与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智库,在前期广泛征求专家学者意见并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联合发布“2022年十大理论热点”(排序不分先后)。敬请垂注。




01、“三个务必”发出庄严告诫书和政治动员令


“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是对“两个务必”的继承和创新,作为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发出的庄严告诫书和政治动员令,“三个务必”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历史自觉和政治自觉。


“三个务必”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体现。从理论逻辑看,“三个务必”作为更高标准的政治要求,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实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第一个务必旨在回答“我们党是什么、要干什么以及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根本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第二个务必旨在揭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有效方法,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面对崇高使命,我们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始终坚持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在推动伟大事业中将伟大梦想由潜在转化为显在。第三个务必旨在分析我们党所处历史方位、面临形势任务,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内在地具有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革命性品格,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三个务必”是对历史实践的系统性升华。从历史逻辑看,“三个务必”是对几千年兴衰更替的深刻借鉴,包含了百年奋斗特别是新时代十年完成“三件大事”、赢得“三大历史性胜利”积累的宝贵经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党的出发点落脚点,是深刻反思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所得出的必然结论。作为世界最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从挽救中华民族于危难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再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一切奋斗与创造,始终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固有基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品格和优良作风,是大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深刻总结。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奋斗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基因相结合,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到建设“四个现代化”,再到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本领,是大党自我革命的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和壮大于艰苦卓绝的斗争之中,斗争精神是一条贯彻始终的红线,尤其是新时代十年,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向世界生动展现了大党永不变质的政治决心。


从现实逻辑看,“三个务必”是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嘱托,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殷切期盼。中国共产党需要统筹“两个大局”、应对“三个之变”、回答“四个之问”。形势决定目标任务,目标任务关乎未来。“三个务必”从使命担当、优良作风、政治本领不断具象和聚焦,体现了行动目标和任务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具有鲜明的导向和旨归,是完成新时代目标任务的现实要求和政治保障,是对我们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挑战的科学应对。



02、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新时代十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十年取得了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等十六个方面历史性成就。


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从党史来看,新时代旗帜鲜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辟了管党治党兴党强党新境界,找到一条依靠自我革命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从新中国史来看,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改革开放史来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从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500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从中华民族发展史来看,新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标志着进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接续奋斗,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上,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焕发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能够具有里程碑意义,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深切体会到,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03、“两个行”行在哪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这“两个行”的论断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大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行在科学信仰、强大的世界观与系统的方法论的有机结合上。首先,马克思主义解决了科学信仰的基础问题,使信仰成为一种以现实为基础的科学信仰,它具有历史的穿透性。其次,马克思主义行在强大的世界观上,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这一世界观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永恒价值。再次,马克思主义行在系统的方法论上。马克思主义不仅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还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不仅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还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人民信仰、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伟大精神的有机统一上。首先,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地位。党依靠人民、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无数的历史伟业。1975年10月,毛泽东在会见南斯拉夫客人时说:“人民就是上帝。”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什么力量也打不破。在邓小平看来,“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其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全面论述了战争规律、革命战争规律和中国革命战争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我们一直强调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强调深刻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强调深入把握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强调要把握“五个必由之路”这一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不仅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在新征程上,我们要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研究和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客观规律。再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有一种无与伦比的精神品质。从伟大建党精神到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又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



04、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体系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所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十个明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邃思考,科学地回答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总任务、战略部署、主要矛盾和根本立场、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发展动力、发展方式、重要保障、中心任务、战略支撑、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根本性、全局性、关键性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要义的高度凝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是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八个明确”的丰富发展。


“十四个坚持”是对新时代治国理政基本方略的高度凝练和科学概括,涵盖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并作出了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是对“十个明确”的具体化。


“十三个方面成就”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方面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高度概括。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从十六个方面对新时代十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作出了新概括,充分展示了新时代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实践伟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概括为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理论宝库的“金钥匙”,也是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新时代新征程,切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仅要深刻把握其主要内容,而且要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05、中国式现代化极大丰富拓展了人类现代化理论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中国特色和九条本质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丰富发展了人类现代化理论,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本质要求,也是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避免出现西式现代化的问题,也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自始至终没有偏离,并以理性的战略安排一步步推进目标的实现;中国共产党以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保证了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推进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凝聚力和积极性;中国共产党从全面、系统、整体上,对现代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实行领导全覆盖,保证了对现代化推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全过程领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必须继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紧地融为一体的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带来诸多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将之概括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借鉴和吸收他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体现出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及其普遍性,但更多的是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丰富内涵,彰显出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既做到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又做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高度统一,还做到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高度贯通。


中国式现代化,以丰富的中国内涵,创造了人类现代化新理论。党的二十大概括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九条本质要求,既包含五大中国特色,更体现出其普遍性的世界意义。除此之外,中国式现代化还明确了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解决了现代化的经济体制问题、形成了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找到了现代化的发展方式、坚持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形塑了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命题,开辟出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现代化新道路。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既提高了现代化标准,又延伸了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类现代化理论。



06、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和繁重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展开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探索。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吹响了破解新时代发展问题的冲锋号角。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战略目标。深化对高质量内涵与特征的理解,评估高质量发展成效一直是理论界讨论的重点。现有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理论、社会主要矛盾、新发展理念等不同角度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界定与分析。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总量与规模增长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和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必然结果。在对高质量发展内涵与特征理解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评估高质量发展成效,有助于研判高质量发展阶段,谋划新时代下的高质量发展。要建立系统的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主要包括: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标准体系、指标体系、政策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政绩评价体系等六个方面。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涉及到社会经济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就实践路径来看,现有研究形成的主要共识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立质量效益型的发展方式,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内生驱动力;调整经济结构,改变产业结构低端锁定,促进产业结构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从适应高速增长的传统经济体系转换到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转换经济发展动力,通过新科技革命、新产业变革、新发展模式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加快构建基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对外贸易创新发展,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加速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构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


新时代十年,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集中体现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种种新风险、新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困扰的发展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跃上新台阶。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对于长期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其中学界公认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


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高质量发展需要贯彻到社会经济各个层面,需要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拓展,聚焦更为明确、具体的理论命题。



07、教育科技人才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第一次专节把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放在一起,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谋划、部署、推进、实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理论创新、长远考量和战略部署。


深刻全面领会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根本定位和重要意义。高度重视教育、科技、人才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基础性、战略性要素。没有教育、科技、人才这一基础性、战略性的深厚支撑和作用,就很难激发生产力诸要素中人这一要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很难坚持好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就很难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然最终会影响到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优势的发挥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作用,清醒认识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历史使命,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摆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


面向未来,必须建设好、夯实好教育、科技、人才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既是对国内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更是对未来的长远打算和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我们要加强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整体谋划、协同组织、融合发展。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好教育,要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性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身优势,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我们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大科技、关键领域必须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人是最宝贵的资源,人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我们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08、时刻牢记“两个永远在路上”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这“两个永远在路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准确把握当前管党治党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铿锵有力地发出了明确的政治信号:全面从严治党和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管党治党战略,绝不是“一阵风”。经过十年全面从严治党的革命性锻造,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持续巩固,党风政风和政治生态持续好转。在肯定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滋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土壤尚未完全根除,“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仍在危害党的执政根基,不作为、乱作为等不正之风仍在不断啃噬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感、认同感。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自我革命,实践永远在路上,理论研究也永远在路上。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党的二十大、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等多个重要场合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做法、成就和经验,对新形势下深化党的自我革命提出具体要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一章收录十篇重要文献,为理论界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和自我革命重要论述提供了权威资料,“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成为新的理论研究热点。理论界围绕自我革命的历史渊源和新时代意蕴、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关系、自我革命与人民监督的关系、以自我革命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等议题展开研究,深入剖析蕴含于自我革命战略的理论逻辑。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一刻不停地探寻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答案。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让人民监督政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外靠人民监督内靠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克服了横亘在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险阻。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探索,从根本上扭转了管党不力、治党不严等问题。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党的自我革命“严”的总基调不能变也不会变,反腐惩恶、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也不会变。只要我们始终保持“两个永远在路上”的魄力和韧劲,高扬自我革命的旗帜,提升自我革命的能力,健全自我革命制度体系,我们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两个永远在路上”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议题,仍有很多研究空白、短板需要填补和补齐,需要理论界倾注更多学术资源。在整体性研究方面,如何理解全面从严治党、党的自我革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自我革命的尺度、节奏、方式,如何与时俱进地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如何理解全面从严治党所针对的“大党独有难题”等议题仍有较大的理论探讨空间。在具体问题研究方面,如何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机制,如何把握政治监督的内涵、意义和方式,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发挥,如何消解全面从严治党与防止干部不作为之间的张力等议题仍然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09、坚定不移走好“五个必由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五个必由之路”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五个必由之路”。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尤其是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对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和保证正确方向、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合力,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这么大一个党、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党中央不能实行坚强有力的集中统一领导,就会出现各自为政、自行其是的局面。新时代新征程,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全党全国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守正创新、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形成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我们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新征程,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我们坚信,只要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发展史揭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世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我们坚信,只要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迹。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新时代,我们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新征程,只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我国发展的竞争力和持续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解决了党内许多突出问题。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长期存在,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将长期存在。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我们坚信,只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害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10、以“六个更好统筹”统领经济发展工作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发展工作,确保“开门稳”至关重要。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着力做到“六个更好统筹”。“六个更好统筹”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研判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复杂形势和矛盾问题,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为综合平衡、全局谋划、系统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供了科学思维方法和基本工作遵循。


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去三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4.5%左右,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当前,随着病毒变异、疫苗接种的普及以及抗疫经验的积累等,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一方面,要因时因势不断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另一方面要加快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恢复,进一步促进经济平稳运转。


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持续动力,量的增长为质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础,保持经济发展质和量的有机统一是推动我国经济韧性发展的关键所在。面对未来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质取胜,在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形成全国上下竞相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浓厚社会氛围和强大合力。


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只有找到、抓准供需的结合点,才能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扩大当期需求。一方面,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优化供给结构,推动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发展,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要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涵盖社会建设、民生保障、生态环保、文化建设等各领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要坚持系统观念,对各方面政策进行统筹,形成相互支撑、有机配合、协同发力的政策体系,共同服务于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要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及时发现和调整政策执行的偏差,促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要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要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加快补上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同时,要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主动对照相关国际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目的在于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


要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按照党中央擘画的发展蓝图,制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扎实推进、接续奋斗,既要立足当前,做好眼下的工作,又要有前瞻性的思考,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为今后的发展做好衔接、奠定基础。





相关阅读




主创:辛向阳 龚云 贺新元 陈志刚 刘志明 单超 杨静 田坤 任洁 马正立 王付永 张杨 姜照雯


文章来源:川观新闻 2023-01-08


终审:“中社学人”责编曹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