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改革共成长 | 团场职工穿衣变化,哪个触动了你(附语音)

 “兵团零距离”—— 胡杨网品牌微刊


播音:何璐 音频剪辑:甘琦


每到换季时,妻子总要给衣柜减负,给上季的衣物腾地方。看着床上摊着的衣服,有的穿过一两回,有的连包装还没拆开。回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穿衣只图保暖,大家一年四季常穿着洗得发白的衣服,上面还摞着补丁,如今一年四季穿的衣服都不重样了。


黑白灰,款式单一

60—70年代


俗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上世纪60年代,我和妻子每月工资不多,每一分钱都要算着花。家里老大穿过的衣服给老二穿,老二穿着小了,再给老三穿,老三穿不了了,再改改给老四穿,一件衣服经过4个孩子反复穿,早已破旧不堪了。就这样,妻子还会将旧衣服拆了做鞋子用。


大儿子上五年级时,妻子把他姐姐穿过的一件花棉袄给他穿。他害怕被同学笑话,死活不肯穿。妻子想了个办法,找了一块藏青色的卡其布,把棉袄的领子、袖口、门襟、下摆等地方覆了一层新布,外面拿军绿色的外衣一罩,就看不出是花棉袄了。无奈,他只好穿到学校。


但只要穿着这件棉袄,即便是上体育课,热得大汗淋漓,儿子都不肯脱外衣。他的反常让同学们都觉得奇怪,终于有一次,一名男同学发现了他的秘密,追着要掀开他的外套。一看,里面是件花棉袄,他们就起哄。儿子回到家后,生气地对我和妻子说:“真丢人,我以后再不穿了。”妻子没有办法,只好找出件旧棉袄缝缝补补给他穿。


一年春节,我和妻子准备去亲戚家过节,儿子吵着闹着要跟我们去,但没有一件像样的外套,我怕丢脸,就找邻居家借了一件。离开时,亲戚抓了两把炒花生塞给儿子,他按住衣服口袋,怎么都不肯要,实在逼急了,他只得实话实说:“这衣裳是借人家的,不能弄脏,弄脏了不好还。”一旁的我和妻子窘得满脸通红。


前不久,亲戚到家里来时,碰到儿子,旧事重提,说起这件40多年前的事,大家都笑出了眼泪。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家大人和孩子的衣着还没有较大改变,不是黑就是灰,式几乎都是中山装。

西装革履

80—90年代


印象最深的是1980年,大儿子参加工作,一个周末,他穿着一条淡蓝色喇叭裤进家。这条裤子的裤脚有八寸多宽,走起路来像两把扫帚。我和妻子见了,让他赶快脱掉不要再穿了,他说道:这是最时髦的款式!我才不换呢。”


当时,改革开放时尚风潮已经涌入,团场男青年最时尚的装扮就是穿喇叭裤,梳大背头,戴蛤蟆镜,手拎一只四喇叭的录音机。


后来,流行西装,妻子也给我也买了一件,很薄的化纤面料,穿和脱时会发出“喳喳”的放电声。虽然面料不好,但平时妻子还是舍不得让我穿,每到逢年过节时,妻子才同意我穿。人说西装配革履,但我那时不知道怎么搭配,有时候穿着球鞋,有时候穿着老布鞋。西装里应该配衬衫和领带,而我里面常常穿着一件灰色的毛衣。天冷了,还会穿两件毛衣,穿起来鼓鼓囊囊。这样的穿法,今日会让人笑掉大牙,可在当时算是时髦。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大儿子要结婚,结婚穿的西装是在阿克苏市买的,是当时比较流行的老牌子培罗蒙套装,全毛料子,藏青色,带白色隐条,还买了衬衫和红领带。婚礼上,儿子西装革履,衬衫领带,顶着一头烫的卷发,神气十足。我和妻子也是打扮一新,我穿的是衫衫牌西装,妻子穿的是粉红色套装。我俩这一打扮年轻了许多,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夸赞不已。


新世纪

款式新颖,色彩斑斓



近20年,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收入翻番可喜,而岁数翻番恼人。该怎么办呢?用妻子的话说,在衣着上“翻花样”、“装嫩”呗。如今,我买衣服,都是往小了一二十岁的年龄段去寻,青年人中流行的衣物我基本都有,牛仔裤自不在话下,都不知有了多少条,而那些个卫衣、船袜、板鞋,我也都有。说来可笑,有时我的衣物跟30岁的女婿的衣物放一起,不注意分辨都会搞混。


此刻,妻子仍在收拾衣物,她让我鉴别一下,下个决断,很快就有十来件归到淘汰的一边。这淘汰的衣服怎么处理呢?早些年,送给缺衣服的亲朋好友,很受欢迎。如今,没人穿旧衣服了,想送他们都不好意思开口。对方那种收也不好、不收也不好的为难神情令我万分尴尬。回想起过去没衣服穿的窘迫日子,我和妻子都苦笑着摇头。


回首我这几十年的“穿衣史”,从早年图保暖,到如今追求时尚、频繁换装,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缩影。

作者:李长发 肖良波 梁义均 


编辑 / 陈颖  责编 / 蒋龙珍  审核 / 钟新 侯万里


猜你喜欢

我与改革共成长 | 心潮起伏话乘车

 

我与改革共成长 | 来到兵团后,我家日子节节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