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改革共成长 | 今夕观影大不同!你的观影记忆印在了哪个年代

 “兵团零距离”—— 胡杨网品牌微刊


说来有趣,我30多年的观影经历要先从篮球场谈起。



上世纪80年代初,石河子市的篮球场上,经常放露天电影。两根杆子、一张大白布,简陋而温馨。大家早早提着凳子占座位,孩子像过节一般绕着场地嬉戏。


那时,片子多半是《地雷战》一类的老电影。对儿时的我们而言,它是看到另一个世界的窗户。虽然窗外的风景经常是黑白色,但幼小的我觉得这扇窗户很大、很神奇。


   

我深刻印象最深刻的电影是《少林寺》,这部电影在当时颇为新潮,彩色电影让石河子人第一次接触到了功夫片。令我难忘的还有场场爆满的观影场面,人民电影院门前的小广场在放映《少林寺》期间,每晚都坐满了人。当时,石河子有很多单位排队包场,正片前有时还有加映,通常会放《黑猫警长》之类的动画短片,小孩子们看得喜笑颜开。


那时候,有些小伙伴观影重点还放在电影海报上。当时,电影海报多由电影放映单位雇请画家或美术工作者绘制。我小时候就认识一位专门为各大电影院绘制海报的画家。当时,能得到一张电影宣传画非常不容易,尤其是心仪的电影和电影演员的宣传画更难,因为所有海报都要手绘。如今,这些海报成了那个时代的一种标志、文化,让人回味无穷。



上世纪90年代初,石河子一些影院出现了通宵电影,看电影的大多是电影爱好者和一些情侣,印象比较深的电影有《妈妈再爱我一次》《烈火金刚》等。年轻人的爱情和快乐,大概除了互赠顾城和席慕蓉的情诗、提着大号录音机热播邓丽君的流行歌曲外,就是来电影院度过美好的二人世界吧。



1992年后,VCD、DVD陆续走进石河子市民的生活,大街小巷出现了不少录像厅,有线电视也开始推广,影迷的选择更多,看电影不一定要去电影院了。我第一次看《英雄本色》就是和3位朋友在金马市场的一家小录像厅。我们吃着炭烧栗子,谈笑风生,和昔日看包场电影相比,感觉真是奢侈。


对于石河子影迷而言,199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因为这一年,《亡命天涯》《红番区》《真实的谎言》等一些进口大片开始与石河子影迷见面。我记得连单位大院的老阿姨们都热议施瓦辛格口衔玫瑰花的经典桥段。



2011年春节前夕,石河子第一家民营电影院开业了,这家位于天宏商贸城的影院共有六座常规影厅和一座尊享VIP厅,还备有舒适的观影休息区,可同时容纳815名观众观影。全天各厅满负荷运转可放映48场次电影,和上世纪80年代“数百人齐看一部电影”的电影院相比,“菜单式”观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电影院的新变化让我这个一度沉迷于小屏幕的爱好者重新回到了它的怀抱,仿佛如童年一般,重新爱上了电影院。



如今,电影院逐渐成为大型商业体标配,和上世纪80年代的观影群体不同,对于“90后”“00后”而言,吃爆米花、看电影已然成为一种休闲生活方式。影迷的选择也更多了,哪家院线的银幕最大、亮度最高,哪家院线的音响最棒,都成了吸引影迷的因素。



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们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获得感越来越多。


作者:刘胜


编辑 / 甘琦  责编 / 蒋龙珍  审核 / 钟新 侯万里


猜你喜欢

我与改革共成长 | 再上北塔山

 

我与改革共成长 | 作为“吃货”,真切感受月饼这40年的大变化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胡杨网

兵团零距离

胡杨网站微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