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轩纽约|白南准回顾展「进程中的艺术」呈现卫星广播电视三部曲
高古轩纽约Park & 75画廊空间现正展出白南准回顾展「进程中的艺术」(Art in Process)的第二部分,特别呈现他于1980年代创作的卫星广播电视三部曲以及他那些亲密的、挽歌式的“晚期风格”电视作品。
回顾展的第二部分从7月19日展出至8月26日;第一部分已于7月22日在高古轩纽约555 West 24th Street画廊空间闭幕,大家可以在片尾的视频中领略展览现场视频。
白南准将他早期所受的古典音乐训练及随后发展出的对音乐谱曲的兴趣融入进了他对美学与表演艺术所秉持的激进而协作式的艺术实践当中,由此创作出的多媒介作品,还将电视技术引入到了视觉艺术领域。
白南准出生于韩国首尔,1956年他移居西德,后来成为了激浪派艺术运动中具有影响力的一位成员。八年后他又前往纽约,进一步奠定了他在1960年代反文化和前卫艺术运动中的地位。白南准广泛的交际和国际化的背景,为其跨越绘画、雕塑、行为表演、音乐和电子图像的全球化观念艺术实践打下了基础。在如今由大众媒体及人工智能主宰的世界中,白南准愈发被视为一位具有预见性的重要人物,他早早地便在作品中探讨了人体与其技术对应物之间所保持的那种重叠、互换及共生的种种关系。
高古轩纽约Park & 75画廊空间这次展出的白南准卫星广播电视作品是编辑后的数字投影格式,而在创作之初,这些作品则是通过公共广播电视只播出过一次。在展览的画册中,学者Gregory Zinman(格利高里·辛曼)写到,“摇曳在观念意图、灾难、以及带有些许快乐的事故之中”,白南准的卫星转播节目“将电视本身融汇到了激浪派风格里,并展开面向全球范围的播放”。
■ Nam June Paik, Good Morning, Mr. Orwell, 1984, Video (color, sound), 38 min. © Nam June Paik Estate. Courtesy Electronic Arts Intermix (EAI), New York
三部曲的第一件作品是《Good Morning, Mr. Orwell》,曾于1984年1月1日面向世界上2500万的观众公开播出。这件作品可说是白南准对作家乔治·奥威尔《1984》一书的带有乐观的反驳,其播出内容含有艺术家Laurie Anderson(劳瑞·安德森),Joseph Beuys(约瑟夫·博伊斯) ,John Cage(约翰·博凯奇) ,Merce Cunningham(摩斯·肯宁汉) ,Salvador Dalí(萨尔瓦多·达利),Charlotte Moorman(夏洛特·摩尔曼),和Thompson Twins(汤普森双胞胎)的直播和录播形式的行为表演;还包括了Dean Winkler(迪恩·温克勒)和John Sanborn(约翰·桑伯恩)导演 Philip Glass(菲利普·格拉斯)谱曲的录像作品《ACT III》。对这件作品,评论家Gregory Zinman谈到,如同“电子迷幻版的Day-Glo颜料商的综艺节目”。
第二件卫星电视作品《Bye Bye Kipling》(1986)则批判了作家Rudyard Kipling(鲁德亚德·吉卜林)的反文化多元主义立场,在这件作品中白南准展现了Alvin Ailey American Dance Theater(艾文·艾利美国舞团),Dora Ohrenstein,地下丝绒乐队主唱Lou Reed(卢·里德),TwinArt等艺术家的表演,并对作曲家Ryuichi Sakamoto(坂本龙一)和时尚设计师Issey Miyake(三宅一生)进行了访谈,还包括了一段相扑比赛的影像片段。
三部曲的最后一件名为《Wrap Around the World》(1988),其内容有音乐人David Bowie(大卫·鲍伊)与La La La Human Steps舞团的表演,坂本龙一和肯宁汉的“跨越太平洋的二重奏”,踢足球的大象,F1方程式赛车,德国摇滚乐队Die Toten Hosen,以色列的聋哑人舞团,以及来自白南准助手Paul Garrin的影像片段。
这些卫星作品带有极其丰富的情绪和不同创作模式,展现了白南准对于合作、偶然性,以及新兴技术和大众传播潜力等议题的关注。“晚期风格”的电视雕塑是在白南准1996年中风后创作的,病情导他减少了原本繁忙的旅行日程,从而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在探讨工作室实践和画廊展览的可能性上。
■ Nam June Paik, Big Eye TV, 2005, Single-channel video (color, sound), CRT television, vintage television, permanent oil marker, and acrylic paint, 17 ⅞ × 22 ¼ × 20 ¾ inches (45.4 × 56.5 × 52.7 cm) © Nam June Paik Estate. Photo: Rob McKeever
■ Nam June Paik, Ambassador TV, 2005, Single-channel video (color, sound), LCD monitor, vintage television, permanent oil marker, and acrylic paint, 24 ⅛ × 16 ½ × 15 ½ inches (61.3 × 41.9 × 39.4 cm) © Nam June Paik Estate. Photo: Rob McKeever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被重新利用的复古金属和用丙烯颜料和油性记号笔涂抹过的木制电视机身成为了彰显白南准录像作品的独特场所。覆盖在《Big Eye TV》和《Ambassador TV》(均作于2005年)等作品上的富含笔势姿态的标记,暗示着思想和图像在电子空间中的相遇——那也是一个无尽的信息和干扰互生的矩阵。
最后,我们分享白南准回顾展「进程中的艺术」(Art in Process)第一部分的展览现场视频。
■ Nam June Paik. Photo: Sueddeutsche Zeitung Photo/Alamy Stock Photo
白南准被认为是20世纪录像艺术的创始人,他把电视带入了艺术的范畴之内,将其作为触感及多感官媒介的方式而纳入进他的作品之中。白南准,1932年出生于韩国首尔,2006年在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去世。
白南准从小接受古典钢琴训练,他早期对作曲与行为艺术的兴趣让他结识了1960年代反文化与先锋艺术运动的主要人物。在电子图像逐渐开始成为日常生活元素的那个时代,这一经历深刻地塑造了白南准的思想观念。他将新技术作为创作材料融入到自己的作品里,后来还包括卫星图像、机器人与镭射技术。白南准的装置作品、行为艺术作品与写作都为创造以媒介为中心的文化并扩展艺术创作之根本定义及美学可能性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近年来他的艺术机构展览包括「Global Groove」,德国古根海姆美术馆,柏林(2004);「Olympe de Gouges」,巴黎法国现代音乐艺术博物馆,巴黎(2005);「Paik on Paper」,德国Kunstmuseum Bochum(2006);「In Memoriam」,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06);「Bye Bye, Nam June Paik」,亘理当代美术馆,东京(2006);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北京(2009);艺术宫博物馆,杜塞尔多夫(2010);泰特利物浦美术馆,英格兰(2010);「In the Tower: Nam June Paik」,国家美术馆,华盛顿特区(2011);「Global Visionary」,美国史密森艺术博物馆,华盛顿特区(2012-2013);「Becoming Robot」,亚洲协会,纽约(2014-2015),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2016),以及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旧金山(2021)。白南准和汉斯·哈克代表德国获得了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的金狮奖(1993)。
为了丰富大家的艺术阅读体验,我们推出了高古轩画廊的微信视频号。欢迎大家多多关注!
香港中环毕打街12号毕打行7楼
7/F Pedder Building, 12 Pedder Street
Central, Hong Kong
T. +852 2151 0555
F. +852 2151 0853
hongkong@gagosian.com
开放时间: 周二-周六,11am-7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