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017-02-22 中国战略支援

看!他们是小岛上的勤保兵!

朱林风 / 尤贵祥 / 陈俊环 



“小岛上有片美丽的绿色,抗风桐的故事你可曾听说,他就像我们亲爱的战友,肩并肩一起守望着祖国……”一曲《抗风桐》,悠悠南海情,看似浪漫的背后,却是异常的艰辛。台风四季扰、飞鸟不做窝、渔民不上岛,描绘了西沙海岛的自然环境。这一点,驻守在西沙小岛的战略支援部队某部官兵最有发言权:“这里有‘三高’,有‘三强’,即:高温高湿高盐雾、强台风强雷电强暴雨。”


颜羽飞:小岛上的油机保姆

    

油机对于小岛,犹如心脏对于人体。在这个远离大陆300多公里的小岛上,没有电。全岛的供电,都依靠3台柴油发电机。颜羽飞的任务,就是确保柴油发电机组稳定运行。

颜羽飞告诉笔者,“3台发电油机,2台并机发电,一天24小时按早、中、晚三班连轴转。”设备有三套,但人只有一个。为了确保供电不断,颜羽飞每天都要到油机房“蹲守”,一次就是几个小时。

42摄氏度的高温,120分贝的噪音,笔者在油机房里待了不到10分钟,就感觉有些吃不消,而颜羽飞却要坚守岗位:检查参数、补加水箱、查看状态,他一丝不苟。


时继利:小岛上的星级大厨

    

兵法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在西沙小岛上,“粮草”补给甚为艰难。

“我们通常每个月补给一次,从大陆运来的生活物资,存放在冷库里。”听到星级大厨时继利这样介绍这里的“军粮”来源,笔者不禁有些惊叹。一个月,冻肉也许还硬邦邦,水果也许还未霉变,可蔬菜该怎么办?

“说句实在话,这个真没办法,但多动些脑筋,还是可以调剂。”在时继利口中,“调剂”一词出现的频率很高。慢慢地,他讲起了海岛炊事的“调剂法则”:带叶的蔬菜,一般最多保留10天,每次补给后尽量在第一周吃完;黄瓜、辣椒、蒜薹等绿颜色的蔬菜,可以维持到2周左右,下半月,土豆、萝卜、南瓜成为了餐桌蔬菜的“主力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岛难做无菜之宴,为了让战友们多吃一点绿,时继利也有自己的“小菜园”:一个装满海沙的脸盆,一周可以发一次豆芽!这可是岛上的“抢手货”。


西沙人:小岛上的绿化天使

    

笔者在展板上看到了营区最初的面貌:砂石遍布、寸草不生。后勤处长管凯告诉笔者,他们第一次种树,挖了6个坑,断了2把镐。笔者有些不太相信,决心一试。扛起铁锹,用力挥下,哐当一声,铁石火花。

这是一个由珊瑚礁石堆叠而成的小岛,岛上的原生树木,经历了上亿年的自然生长。官兵们上岛之初,就立志拓荒为路。

每一个来到岛上的官兵都要“养树”。种而不养,一木难活,种树养树,才能绿树成荫!几年来,每一个上岛的官兵,都肩负着“养树”的责任,上岛背一包家乡土,把每天洗菜、淘米的水汇集起来浇树,成了日常习惯。

笔者看到,如今的小岛,和展板上的荒凉相比,千差万别。官兵们种树归来,谈笑风生地走在马路上,春光满面。




作者 朱林风、尤贵祥、陈俊环

来源 | 解放军报社战略支援部队分社

监制 | 邹维荣

责编 | 韩阜业

编辑 | 李志勇


猜你喜欢:

【回乡见闻】从此,故乡再添一份牵挂

【回乡见闻】美丽朔州,我竟然找不到自己家了……

游子在外,怎能不想家?一名90后军官诉说军人的样子

【回乡见闻】回得去的故乡,回不去的岁月

小小鞋带学问大,白受那么多罪了!

一群行走在群山之巅的“光明使者”

作战演训场上,不可或缺的“救命神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