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下干部孙书发

李震 李洁 王婵媛 黄石档案 2022-10-15


1949年1月,在解放前的寒冬,16岁的孙书发随着南下大军从河北阜城来到湖北大冶。这位生长在北方的热血青年从此扎根黄石这片土地,将一生的热血倾注于粮食工作。他曾从土匪的枪弹中保护粮食的安全,也曾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并合影,见证了黄石粮食系统40年的发展变革。



南下:靠双腿走到黄石

1933年2月,孙书发出生于河北阜城县。抗日战争期间,孙书发的父亲是村里的村长。小的时候,有一些人隔三差五就来家中找父亲。直到解放后,孙书发才知道,这些神秘人是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抗日战争期间,父亲受到了日军的酷刑,年幼的孙书发曾目睹父亲被日军吊着坠入装满水的水缸中。吃尽苦头的父亲虽没有向孙书发告知自己的身份,但始终信念不改,红色的种子也就此在孙书发心中种下。

  

1949年1月,经一位地下中共党员介绍,16岁的孙书发加入冀南五大队三中队,在队中担任一般干部。这一年的新年,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贺词,激励中国人民向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最后的斗争。已经解放的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省,紧急动员,号召地方干部,随军南下,投入这场伟大的斗争。风华正茂的孙书发响应党的号召,成为南下队伍中的一员,背起行囊下江南。


年轻时孙书发 

 

从阜城到黄石,980公里,穿过河北、河南,渡过黄河、长江。近一千公里的路途,孙书发走了5个多月,除了中途在开封和黄陂有过短暂的休整补给外,其他时间都在路上。从寒冬走到初夏,孙书发到达黄石时,大冶湖湿润的风吹开了他人生最重要的一页。

  

艰险:枪弹中押运粮食

1950年,随着政权的不断巩固和发展,为保证军需民食的需要,根据政府指示,要把农村应收的粮食收上来,保证军队和城镇人民的供应。

  

8月,在大冶县财政科工作的孙书发和其他4位同事被委派去长岭区(今陈贵镇)购运粮食。出发前,孙书发心里做好了思想准备:此行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当时的长岭区,还有国民党的残余特务,而且还有地方土匪活跃,地方百姓和基层组织都曾受到过侵扰,如,南下女干部郑筱蕴同志就被土匪杀害。为了保证粮食安全,他们每人带上一支枪,装着2颗手榴弹,一人押一条船开往长岭。


1965年4月,在中央粮食干部学院 

 

当天下午,孙书发到达长岭袁伏二附近的一个村庄,把收购的粮食装船后,没有急着出发,在岸边等待着黑夜到来。等到晚上9点,天黑透了,他们计划返程,沿着港边走了不到一个小时,前方突然出现黑压压一群土匪,并向他们走近,大肆喊叫着“捉活的,不要让他们把粮食搞走”。是前进还是后退?生死一线间,孙书发和同事刘文华果断脱下身上的白色衣服,朝前方开了枪,扛着枪潜入岸上的芦苇丛,为其他同事做掩护。在孙书发与土匪交战时,其他同事抓紧机会把船从沙滩的浅水拉往深水处。看到5条船全部脱险,孙书发最后登上船一同离开。5条船,6万斤粮食,最终被安全地运到大冶城关。

  

谈起17岁时的往事,今年已85岁的孙书发依然非常激动,激烈的战斗仿佛就在昨天,让他最自豪的就是“一粒粮食都没有让土匪抢走”。在这次保护粮食行动中的英勇表现,成为孙书发履历上光荣的一笔。因为英勇立功,孙书发在次年的7月5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难忘:受到毛主席接见

在孙书发家的客厅中,悬挂着一幅1.9米长的黑白合影。这张合影镶嵌在木质的方框中,主人显然极为珍视它。这是孙书发在北京学习时的一张合影,合影的正中央坐着的是毛泽东主席,合影中还有周恩来、刘少奇以及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

  

1965年4月,孙书发在黄石市粮食局人保科任科长。湖北省选派11名干部前往中央粮食干部学院学习,孙书发是唯一一名黄石干部。

  

这是一次铭记终身的学习。从省粮食局集中出发,到达北京后,中央粮食干部学院组织召开学员收心会,询问学员有哪些要求。全部学员都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能见毛泽东主席。

  

在京学习了8个月,孙书发和同学们参观了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到了7月份,他们最大的遗憾就是还没有见到毛泽东主席。于是学员们开始给毛主席写信,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接见。中央粮食干部学院一位董姓校长说,学员们的信已经转交出去了,毛泽东主席身体很好、工作很忙,希望学员把期待放在心里,好好学习。学员们又锲而不舍地给李先念副总理写信,先后写了四次,然而也没有得到回音。


1965年6月,在中央粮食干部学院和室友合影 

 

7月22日,在学员们吃中饭的时候,学院负责人宣布:下午3点,毛主席要接见大家。学员们瞬间炸开了锅,高声欢庆着。这天下午2点半,孙书发和同学们身着整齐的白衣长裤,坐上大巴车,到达人民大会堂。队形排好后,依然有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的同学时不时往外张望:“来了吗?是毛主席来了吗?”在热切的期盼中,3点,毛泽东主席走进了接见大厅。孙书发和同学一起高喊“毛主席万岁”,有的学员则激动得落泪,哽咽得说不出话。

  

“毛主席站在离我们约3米远的地方朝我们挥手,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孙书发指着照片,往事清晰如昨。

  

随后,毛泽东主席入座,陪同接见的刘少奇、周恩来、李先念、薄一波、习仲勋等老一辈领导人一同入座,摄影师的镜头将这一幕定格成了孙书发最珍贵的记忆。

  

亲历:粮食系统的发展与变革

孙书发长期在粮食系统工作,从担任大冶保安粮管所主任、大冶金牛粮管所书记,到后来任黄石粮食公司书记、陈家湾中心粮店书记、胜阳港中心粮店书记、黄石油脂公司书记。在粮食系统工作40余年,孙书发经历过粮食收购、储备、销售的改革。他保存有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部分粮票、油票,这些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票据已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 

  

20世纪50年代初,孙书发初入粮食系统时,是国营粮食商业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粮食工作主要是组织粮食调入,投放市场,控制粮食外运,稳定本地的粮油市场。这也是为什么孙书发和同事要冒险前往乡镇收购粮食的原因——一切都为稳定市场,保证军需民食供应。

  

随后的20多年,到70年代末期,粮食与油脂是高度集中管理。孙书发回忆,当时的粮食部门主要负责粮食收购、运输、储备、销售。全省各个地方做计划,省粮食局统一审批。孙书发所保存的粮票、油票就是最好的印证。这些粮油票中有本市印发的,有湖北省通用的,还有全国范围内使用的,面额小到半市斤、大到十斤不等。“当时想要一张全国粮票是非常难的。”孙书发说,如果没有全国粮票,出省出差、探亲都会非常不便。

  

1978年,粮食恢复议价经营制度,统购统销的政策结束。到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春风吹来,供应关系发生变化,粮油市场逐步放开。1983年,议价粮油全部放开,多渠道的经营方式,也改变了国营粮食部门独家经营议价粮油的格局。“改革满足了市场,方便了群众。”孙书发说,从这之后粮油供应不再受粮票的限制了,这些粮油票也就从曾经的“硬通货”变成了收藏品。


原载于《东楚晚报》2018.年4月4日第十八版


链接:农民书法家汪敦银的艺术之路


           “愚人”袁踪明的逆袭人生


            王任重的警卫员李俊峰

作者:李震 王婵媛 李洁

编辑:卢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