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出“鸡娃”的这两个思维误区,做不焦虑的父母

C计划团队 C计划思辨教育 2022-07-26


“鸡娃”,是不是必须的选择?在上一篇文章里,我们梳理了家长在决策过程中的两类思维谬误(点击此处或下图即可回顾文章),试图回应:“你鸡娃我也鸡娃”错在哪?“学霸”报班、自家孩子学习动力不足……家长可能忽略了表面现象的哪些深层原因?如何真正理解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我们也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优秀,我能不慌吗?不鸡娃,难道就放任不管了吗?这两个观点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思维误区?本文继续为你分析。



错误类比


世上总有大众眼中的“牛娃”:每次考试稳定在班级前三或者奥数拿一等奖的学霸;跟外国人无障碍交流和对话的五年级小学生,已经考过剑桥英语第三级FCE;不到3岁的孩子能背诵几十首古诗;5岁的孩子能熟练演奏《高山流水》……


很多孩子都会有“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数学比A差,英语比B差,演讲不如C,真是差劲极了”。做了家长后,很多人却又走入童年的循环,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有意无意地说,“你看人家某某孩子又如何如何”。



因为别人家的孩子获得了某些成就,我的孩子也应该获得类似的成就,这种想法有问题吗?


这其实是一种类比论证,而判断类比论证有效与否很关键的因素是:两个比较的对象相似性是否足够多?差异性是否足够少?


相似性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两个孩子可能年龄相仿,在同一个班上学,学习同样的内容。但差异性可能更多,也更关键。差异可能体现在方方面面:遗传(智商、气质等)、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和过往经历等。


因为差异太多,由别人家的孩子的情况,推断出自己的孩子也应该如此,这是错误类比,本就属于一种逻辑谬误


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的另一个问题是,它体现的是单一的价值观。家长看到别人的孩子成绩比自己的孩子好,但却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可能人缘好,很善良。人本就是复杂的,是在不断变化中的,用一个时点的单一维度去评价人,其实否定了孩子作为整体的独特价值



更何况,当你看到“牛娃”的一个方面时,可能忽略了ta为了获得这个方面而作出的其他牺牲,因为那些牺牲是更隐性的,有的要在中长期才会显现出来。但基于教育的规律和人的特点,那些负面的方面大概率是多多少少会出现的。


例如三岁前是孩子通过自己探索,建立自我认知和自主性的关键阶段。能背诵几首古诗,对长期发展的价值并不大,但为了让孩子背诵古诗,对孩子自主性和兴趣的伤害,却是不易察觉的,危害可就很大了。


/ NPR /


错误类比最直接的伤害就是对孩子自信心的摧毁,孩子很容易产生“我哪哪都比不上别人”的自卑感,当这种自卑感持续,很容易发展成为对自己的完全否定,失去完成任务、接受挑战的信心。


错误类比还会破坏孩子珍贵的同伴关系,让孩子误以为人生是零和游戏,以为一定要通过打败别人来证明自己。《小舍得》中,欢欢和米桃本来是好朋友,但老师和妈妈总夸奖米桃,贬低欢欢,欢欢就很恨米桃,在学校欺负她,被老师和家长批评后又觉得自己很委屈。


/《小舍得》中米桃被欺负后也很委屈 /


有的家长会说,“我只是随口表扬一下别人家的孩子,并没有太当回事,也没有预期自己的孩子也能如此。”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从父母的言谈语气中,很多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对自己的否定,会怀疑父母是否还爱自己。更何况,如果作为家长,我们内心中看重的是孩子健康、快乐、全面发展、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平常在言谈中可能更关注自己的孩子每天经历了什么事,有什么想法和感受,而不是别人家的孩子考取了什么成绩。所以说者是否真的无心?家长的言谈举止体现着内心怎样的价值观念?作为家长,能否做到知行合一?这都是家长时刻需要自问的。


也有的家长本意是希望让孩子以“牛娃”为榜样,却用错了方法,这两者有几个主要区别。第一榜样是孩子自愿认可的,“牛娃”是父母强加给孩子的第二榜样会激励孩子,让孩子看到希望,和“牛娃”的对比则常让孩子感到自己被贬低,家长想通过贬低孩子来起到激励孩子的目的,经常会适得其反,导致孩子不自信;第三孩子从榜样身上常常学到的是品质或能力,不需要通过赶超榜样来证明自己,但拿“牛娃”和自己孩子对比的家长经常更在乎的是结果,孩子和“牛娃”之间常会形成竞争


还有的家长的逻辑是:就算家长不拿孩子和别人比,社会也充满了残酷的比较,考试的本质就是排名和筛选。现实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过就算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在考试中排名更靠前,那“把孩子和别人比较”是不是能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的和必要的手段?


/《小舍得》/


不把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家长应该怎么做呢?关键是用心观察,耐心倾听,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特的个体,肯定孩子努力的过程和每一个小的进步,不过分在意结果,给孩子充分的支持。还有很重要的是,家长需要反思主流的单一的价值观,构建起自己更多元的价值观。


虚假两难与完美主义谬误


“孩子学习这么差,就是因为家长太佛系了,不鸡不行啊!”


这种观点有问题吗?


要么“佛系”,要么鸡娃,这已经陷入了虚假两难的思维谬误。事实上,在两个极端选择之外,还有大量被忽略的中间地带。


很多家长理解的佛系,是完全放任不管,对孩子不提出任何要求或期待,孩子想干嘛就干嘛。


极端的选择是最容易做的,要找到更合适的中间路径却难得多。《正面管教》作为家庭教育的宝典,反对的极端选择是严厉(过度控制)娇纵(没有限制),这也是常见的虚假两难选择。正面管教倡导的第三条路,是有规矩也有自由,给孩子提供有限制的选择,并让孩子自主解决自己带来的问题,而家长则始终要通过温和而坚定地沟通,来实现前面的目标。



这要求家长能够分辨什么规矩是必要的,什么自由是孩子有权利得到的,如何给予孩子必要的支持,如何通过非暴力沟通促使孩子自主解决问题。


我心中在放任不管和鸡娃之外的第三条路,也是类似的:重视孩子的感受,不拿孩子和其他人比较,注重“全人教育”,尽可能减少包办代替,通过改变家庭教育的环境和提供支持孩子的资源,来激发孩子的学习自主性


这当然比鸡娃和放任不管都难得多。人并不是天生就会做父母,这是要学的。


然而,当我们提到其它选择时,有的家长会跳出来说这不可行,因为它也有问题。


仅仅因为不能达到完美,就完全否定。这就犯了另外一个思维谬误:完美主义谬误。


例如觉得素质教育难以被衡量和评价,就否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但考试那样定量的、确定性的评价,并不是最好的,更不是唯一的评价方式。定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也有重要的价值,例如有的老师会了解孩子每一天的情况,给学生建立详细档案,从多个维度记录学生的表现和进步,看到更丰富立体的人。



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的评价方式,它是不完美的,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国内外的很多地方,这都是重要的评价方式,它对孩子的价值是巨大的。


我们可以一起去完善那些永远不可能完美,但却是最不坏的政策。例如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把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作为高考录取的标准之一。这在短期内确实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2019年底,有家长就在粉丝不多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吐槽了自己填写深圳综合评价的过程。文章发布后,深圳市教育局暂停填写综评,开座谈会,公布新方案。虽然最后的新综评仍有争议,但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所有人共同的努力,是有价值的,政府能接纳公众的意见,也是很值得肯定的


而每个家长起码可以先做到的是,如果不了解,就用开放的心态,多询问,多思考,不轻易否定


现在教育改革的风向是为“内卷”降温,比如北京整治学科类线下班,上海中考改革综合评价录取。是选择固执己见,“一卷到底”;还是放下偏见,在闷头“鸡娃”时,也抬头看看,有没有其它道路。这是我们每个人终将面临的选择。


/ 某“卧底鸡娃群”的报道中,在传出北京要取消线下班后,家长商量要包车去天津上课外班 @每日人物 /


做学习型家长,做理性的决策,更重要的是,努力去理解生命,理解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在我心中,人是目的,而不该是手段:孩子不该是家长获得自身安全感或他人认可的手段,不该是有权力的人用来巩固权力的手段,不该是教师获得金钱或地位的手段……


每个生命,都如此独特。


# On Children · Kahlil Gibran #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纪伯伦《论孩子》




最新课程


如何帮助孩子理解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培养孩子的开放心态和多元视角?

C计划研发的在线思维读写课将通过与孩子深度阅读经典书籍,帮助孩子思考自我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学会换位思考、同理他人

点击图片即可选班👇


更多信息,请扫右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小阅微信咨询。老学员可向客服小思咨询。


推荐阅读


▷ “鸡娃,逃不掉的”?细数鸡娃家长的逻辑谬误

▷ 让孩子获得幸福的化学元素,怎样能让大脑多分泌?

▷ 重压之下,轻舟方过万重山|2020年度教育热词盘点


点在看,一起思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