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民国的故事,放到今天依然真实的可怕

2017-11-22 发条张 电影最TOP

总有同学问我是以什么标准来评价电影,其实特简单,我首先会把自己放在一个普通观众的位置,用“直觉模式”来感受你大概率上会不会喜欢这部片子。


同时我的另一套“知识加经验”的系统也在运转,现在练的已经有相当的把握判断一部电影是大多数人会喜欢呢,还是只能取悦小部分观众,所以我才会在影评后面写一个观影建议,尽量把观影的前提条件说清楚,省得你进影院觉得货不对版,随手取关。


就是因为有这两套评价系统,所以有不少电影的评价才会很分裂,有的人奉为神作,有的人完全看不下去,这都很正常,没必要互相数落。从这里你就能看出“雅俗共赏”是一个多么难的标准。


这部《不成问题的问题》就是这样一部“双标”的片子。



如果我把自己放到一个“文人”的视角上,那我挺喜欢这部片子,很雅很克制,黑白片里透出悠悠古韵,虽然也有不少缺陷,但总体还是喜欢的。


如果我把自己放到普通的、只想看个舒爽欢乐观众的视角,那这部电影就变得冗长乏味,反应从低头玩手机到提前退场我都可以想像得到。


对它的评价取决于你的屁股是坐在哪条板凳上。



我先把屁股挪到“文人视角”这条板凳上说一说。这位戴眼镜的同学,来,劳驾挤挤。


电影改编自老舍1943年的同名短篇小说,收录在《贫血集》里,小说本身的篇幅很短,万把字一个小时就能读完。故事很简单,讲抗日战争时期,重庆附近有一个叫树华的农场,虽然不远处的重庆经常有日本飞机轰炸光顾,但这里永远是山清水秀、绿草如茵。


当然,因为是黑白片,草绿不绿得靠你脑补,反正老舍的书里是描绘的极美的。



范伟扮演的丁务源是农场的CEO,故事的场景基本就局限在这个农场里,偶尔往重庆那边串一下,其中最大的戏剧冲突来自于新旧CEO的换届斗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可以说这是一部职场电影,虽然不在CBD。



以文学作品为蓝本的电影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文本转换”,老舍笔锋的一大特点就是善于白描,比如他是这样写丁务源的:


四十来岁,中等身量,脸上有点发胖,而肉都是亮的,丁务源不是因为俊秀而令人喜爱,他脸上那点发亮的肌肉,教人一见就痛快,再加上一对光满神足,顾盼多姿的眼睛,与随时变化而无往不宜的表情,就不只讨人爱,而且令人信任他了。


就这一段白描文字,观众会在脑海里闪出一个形象,电影的一大任务就是把这些或松或紧的文字,转换成画面。你不能先给个中景,再拍拍他的皮肤,再拍拍他的眼睛,最后再让他笑一下就算完成任务,文本需要转换成大信息量的镜头语言。


《不成问题的问题》基本上遵循了老舍的原作,在味儿上是非常对的。这是一部很文人气的作品,从镜头的构图上就能看出来,除了有一段非常明显的手摇之外,大量的都是中景定镜头,这种手法文艺片里喜欢用,商业片一般都是快速的远中近特互切,这就造成了一种又客观又疏离的感觉,对观众来说就需要相当的耐心与定力,因为大部分的东西都是藏着的、弦外之音的,需要你自己琢磨。



42 35318 42 15089 0 0 3495 0 0:00:10 0:00:04 0:00:06 3496>

电影在细节上有一定的修改,比如加入了三太太和佟小姐的这条线,重要人物秦妙斋的性格改动比较大,他在小说里只是个不学无术的二逼艺术家,但电影里被塑造成了个彻头彻尾的骗子,骗钱骗色骗家长,这样的改动也是为了引出结局的那个大反转,就是下面这货。



丁务源是整部电影的核心,老舍把收录小说的集子叫《贫血集》就很能看出他的态度,老舍在小说中有一句是这么写他的:


丁务源是哪里人?没有人知道,他是所有人的乡亲。


可以说电影中绝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在诠释这句话。你身边也许就碰到过丁务源式的人物,他们跟所有人都自来熟,对谁都是笑脸盈盈,从来不用狠话拒绝别人,“包在我身上,没问题”是脱口而出的口头禅。


但是,他不干任何实事儿。


故事的缘起就是因为自从丁务源掌管了农场以来,虽然鸡鸭肥美、果树上卡卡结着硕大的果实,但农场竟然陷入了亏损,因为丁务源这个CEO对生产上的事儿能敷衍就敷衍,工人当着面偷拿农场的东西他都不管,他没有什么理想与职业操守,觉得社会上人与人的敷衍没什么不对的。


但是,这样耍花枪的人又总能在高位上呆着,他的绝招就是找准了要讨好谁,比如经常给股东太太们送点鸡鸭鱼肉,谁家有婚丧嫁娶都揽在身上,只要你开口,他永远是那句“不成问题”,就算他做错了什么事儿,批评他你良心都会痛,因为他实在是太会来事儿了。


老舍写的时候就是把丁务源当成一个“标本”,所以他才会说“他是所有人的乡亲”,这虽然是个民国的故事,观众依然能从他身上看出很多现代人的影子。


人性就像一种惰性气体,无论时代背景是什么,基本保持不变,撕开一看,都真实的让人害怕。范伟把这个人物诠释的非常出色,金马影帝实至名归。



但无论再怎么油滑钻营,账面上还是亏损的,所以一个较真的股东就找来了一个姓尤的留美博士来取代丁务源,这让他感受到了莫大的危机。


尤先生是改革力量的象征。他一上台就把丁务源那套和稀泥的做法全废了,同时也把之前让丁务源养懒了的那些人得罪了个遍。尤先生是个直肠子,他知道农场的问题所在,并选择单刀直入,但他还是低估了人民群众挖墙脚的能力,这种能力高但情商低的少先队员肯定是个当炮灰的下场。



而且,他是被丁务源面带微笑得赶走的,他找到了一杆很好使的枪,就是刚才提到的二货艺术家秦妙斋,这样杀人不用刀子的人才,当一个小小农场的CEO真是屈才,放到现在至少也能搞个厅长干干。


好,下面说说这部文人电影的几个不足。


首先就是在叙事逻辑上有些问题,比如秦妙斋为什么可以在不付房租又不干任何活的情况下一直呆在农场,在小说里做了比较充足的说明,但电影里的表现就不太够了,好像突然丁务源就和这个很明显是骗子的二货熟络了起来,他当时可并没有想到能把秦妙斋当枪使,这里我觉得很突兀。


另外就是尤先生妻子的表现,实在是太猪队友了,虽然情节与小说中基本一样,但电影里把这个人物塑造的很矛盾,不如就直接让她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村妇女算了,现在她的愚蠢行为实在是有些刻意。


再就是主角丁务源,导演似乎有些拿不定主意到底是把他完全写黑,还是让他是个小丑一样的人物,无论是在书里还是电影里,都没有交代丁务源是不是个中饱私囊的人,基于现在电影里结尾的反转(书里没有),我觉得不如就把他写的更黑一点,现在这样模棱两可的让我觉得形象上有些模糊。


秦妙斋也是同样的问题,他在电影里是笑点的主要营造者,但表现的有些过于夸张了,甚至有些动漫人物那样的一惊一乍,有些台词放到小说里没问题,但喊出来就显得特别中二。


嗯,对,台词,我认为可以再打磨一下,老舍的文笔当然没得说,但有些书面上很精彩的话,放在电影里感觉就太文气了。


OK,我下面切换一下模式,从商业娱乐的视角来说下。


我必须说这不是一部好消化,甚至是一部“不够好看”的作品。


如果你不熟悉老舍想表达的东西,可能只会感受到一些浅层次的讽刺,在大多数的时候你会感觉乏味,因为整部电影的节奏实在是太慢了,就像是在不紧不慢的磨豆腐。


动辄就是一两分钟的定镜会考验你的耐性,我猜很多人从1小时左右就会开始困乏。


那如何让这部慢悠悠的电影显得“好看”呢?我坚定的认为应该剪掉至少20分钟的戏,把焦点主要聚到两代CEO的明争暗斗上。现在的分布是丁务源占据了四分之三的时长,导演费了极大的力气来塑造他,从商业电影的逻辑来看,充分过头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最后三十多分钟,尤先生才出场,火药味才出来了一点。



相比之下同样主题的《脸对脸背对背》就要好看很多,因为一上来不废话,就开始撕逼斗嘴互相怼,观众就喜欢看这个啊!


我认为可以在保持思想性的同时注入这些娱乐元素的。当然,这可能就是导演梅峰所期望的效果,那些一般观众眼中的“乏味”,就是他艺术上的追求。


我之所以这么“多管闲事”实在是想让这部电影的欣赏门槛低一些、票房高一点。在资本狂欢的时代,这样的作品尤其显得珍贵,我从来都认为艺术追求与市场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用一些商业片的手法,让更多的观众能Get到你的表达,不也很好么?


好了,两种视角我都写了,你是不是这部电影的受众应该已经挺明白的了,这次你要是去看了不喜欢回来骂我,我坚决不背这个锅。


想看的同学抓紧吧,才上映两天,排片已经大幅下滑,留给这部电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近期新片杂谈精选:


认怂的DC与演技爆表的段奕宏

这部80多年前的谋杀小说凭什么被翻拍这么多次?

我的年度国产十佳,又多了一部

最努力的王晶,可还是差了一口气

史上最烧脑战争电影!这次彻底给诺兰跪了

这部2亿美刀的特效科幻大片,最出彩的却是一个歌手

无音乐,不打劫

抄,是个技术活

我宁愿这部电影没有被拍出来

这么燃的国产青春片,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了


-------发条张亲测推荐的好物-------


两个月前推过一款手作曲奇,卖的很好,百分百好评。这周推荐一款类似的,但性价比更高。



我不多说了,就一句话:贼拉好吃。560g,一共五个味道(原味、黑可可、榴莲、抹茶、咖啡),可以拼盘,你至少一个星期的美味夜宵搞定了,下面产品卡片有详情。


有同学说怕热量高,我送你们张共勉的图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