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母亲的记忆】 饥 饿

辛 克 时光捡漏 2021-07-30

分享你我的故事,

感悟平凡人的生活点滴,

你也可以做更出彩的自己。


母亲的记忆:饥饿

文 | 辛 克

1958年的深秋,华亭北山似乎比往年都要冷的更早。连绵阴雨已经持续了十几天,起劲的山风裹挟着潮湿的空气,一个劲的刮个不停。外公一家此时已经变成了一户最最普通的农民,为了响应政府提倡的“城市到农村”的革命号召,外婆在没有知会外公的情况下,自己主动上交了城市粮本,举家迁往北山中的一处村子。几口烂窑,老鼠洞随处可见,逢下雨水流如注,外婆从没想到公社干部宣扬的农村好生活竟然是如此不堪的场面,但除了痛心的后悔,再也没有办法要回之前华亭县城的户口了!母亲回忆中对那两口破窑印象真切,看着衣衫褴褛,灰头土脸的农村孩子,母亲一个劲地哭着要回县城的家,但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迎接她的将是最难忘的艰难生活!


1958年全国上下都在轰轰烈烈的开展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在“ 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下,钢铁生产指标越提越高。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也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大跃进口号,农村中开始大办人民公社。母亲关于所有艰辛的记忆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华亭县积极响应党中央的把钢、铁生产和建设放在首位,为“钢元帅升帐”让路的总指示,甘肃省大部分地区都把青壮年劳力派至华亭,每一处山间地头都是火热的炼铁场面。母亲五岁多,自然是不能参加公社劳动,家里所有大人都已经下地干活,母亲则是在家看护年幼的妹妹。人民公社大锅饭,所有人禁止在家生火做饭。但凡和铁器有关的生活用品统一上缴,支援“大炼钢铁运动”,村民即使有想偷偷在家里做饭的,但没有锅,而且烟囱还不敢冒烟,这是根本不现实的想法。母亲每天跟着大人在食堂吃饭,稀的能当镜子的清汤只是哄饱肚子一时,大人们尚且能忍,小娃们却是饿的叫唤。外婆倒是想了些办法,每日傍晚下工回家时,趁着别人不注意,偷偷溜进玉米地,掰两个青棒子掖在衣服下。孩子还小,不能让她们生吃玉米,但总得想法把生的做成熟的,灶火是绝对不能用的,要是整个村子只有自己一家的烟囱冒烟,那无疑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事实,等不及吃一口玉米,大队的民兵就会找上门来,这是坚决不敢犯的政治错误。外婆终究是找到了万全之策,玉米棒子裹着包衣由炕眼(农村火炕放置柴禾的入口)塞进去,趁着烧炕的当儿把玉米棒子烤熟。当然,这个方法一定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秘密,但没有人敢明说,每个人都是小心翼翼地进行着,谁也不敢捅娄子。熊熊的柴禾不仅烧热了土炕,而且把玉米棒子也烤的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外婆会把玉米棒子当作孩子的餐饭,小心地一粒粒抠下来,让她们在漫长的夜晚能饱饱的睡个好觉。这份美好的秘密终究还是暴露了,三岁大的小姨跟在大人后面去食堂吃饭,裹肚的小口袋里装满了舍不得吃的玉米粒,一脚踩空,整个人趴在地上,在社员基本到齐的食堂门口撒了一地的玉米粒,这是外婆所没有料到的后果!至于外婆受了多大的整,母亲没有想起多少,但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当着全队社员的面在大会上挨批做检讨是不可避免的惩罚!

外婆的家安置在一面断崖的两孔窑洞内,崖顶却是一片平坦。1958年的深秋季节,华亭县的每个山旮旯都有热火朝天的炼铁场面。红旗飘扬,号子震天,火红的高炉把铁锅铁器熔成铁水,铸造成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器具。外婆家的崖顶面子上就有一处工地,来自外地(母亲回忆说是从山东来的农民)的青壮劳力把原本荒芜的灌木丛开辟成了炼铁场。母亲带着小妹整天看热闹,工地上有随行的家属,正好有一户带着一岁多的孩子,姐妹俩自然是对人家的小孩爱不释手,成天围在一边。小孩的妈妈是给工人们做饭的厨师,本来每天就很忙碌,没有时间照顾小孩,这不正好,崖下的俩姐妹每天能陪着孩子玩闹,这倒是给自己腾出了更多的时间去支援炼铁事业,努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母亲每天早上准时会去崖顶的工棚看孩子,一来二去和孩子的妈妈变的熟悉,尽管对方的口音不怎么听的清楚,但还是大概能懂得他们的意思。母亲的记忆里对这些外地人充满了羡慕,因为他们每天的主食竟然是自己尝都没有尝过的白米饭!全国人民都在为“大炼钢铁”让路,包括所有的食品供给,在社员连最基本的粗粮都不能保障的情况下,这些人居然顿顿吃着晶莹剔透,冒着清香的白米饭,母亲怎么也是想不通!在她小小的心思中,每天去帮人家看看孩子,不仅仅是自己喜欢小孩,更重要的是可以吃到从来都没有尝过的白米饭,而且偶尔还会有两片肥的流油的炒肉,这简直是比过年还要好的食物!自打每天能吃上一小碗的白米饭,母亲再也不用成天寻思着去找吃的,崖面的高处有几个鸟窝,一株老高的杨树从窑洞前一直窜上崖顶,母亲不知道爬过多少次树,几乎是每隔几天都要爬上去看看有没有鸟蛋。对于这些鸟蛋的吃法,母亲也是学着大人的方式,把蛋埋在还有余烬的火炕下,饥饿感让姐妹俩时不时就去翻开草灰看看蛋熟了没有,好些次,蛋清和蛋黄就是半凝固的状态,等不及整个烤熟,也顾不得抹去鸡蛋上的灰烬,一个个鸟蛋就这样被消化掉。


母亲说,崖顶上炼钢铁的夫妇心肠很好,晚上全家人拖着饥饿、疲乏的身体回来,时不时会听见院子有重物坠落的声音。“咚”,这是母亲最期待的瞬间,崖上做饭的女人会用大叶子把吃完米饭后的锅巴整个包住,从崖顶扔下院子。这是全家人最幸福的时候,即使锅巴焦黄发硬,但足以比得上食堂的大锅饭,母亲用自己小小的心思为家人换来了最渴望的食物,这在她的心里该是多么的自豪!五岁多的年龄,竟然时隔六十余年都可以记忆的如此真切,这恐怕是饥饿感在脑海中刻下的不灭体验吧!

1958年的“大炼钢铁”促生了“大跃进”的到来,这是所有经历过这个年代的人都不会忘记的历史。人民公社大食堂,饿着肚子要交粮,吃不饱,穿不暖,娃娃饿的叫爹娘。母亲对于饥饿、艰难的体验才刚刚开始,之后的路更加崎岖,这是她人生第二阶段记忆的序幕。

来源:时光捡漏

ID:google19820728

转载请注明出处

-------------------------------------

或许,你还愿意多看几段这样的文字


记录生活点滴,

见证时光流逝!


长按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