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存照】炸麻花的男人和女人们——南吴头村的老手艺

2016-12-21 辛 克 时光捡漏

分享你我的故事

感悟平凡人的生活点滴

你也可以做更出彩的自己


 【第九期】关中西府地区习惯把麻花称之为麻糖,麻糖和麻花实则不同,口语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改不过来,也没有改的必要,麻糖也好,麻花也好,凤翔方圆几十里,要说起麻花,当属陈村镇南吴头村——一个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手工制作麻花的小村子——实际上行政村已经成为历史,现在并入料地村。就像习惯把麻花要称为麻糖,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南屋头的麻花,却没有人晓得料地村的麻花,同样的道理!

南吴头村不大,一条南北路从村子中间穿过,七八百口人就依着这条官路而居,村子是一个狭长的条形布局。东傍紫荆山,北邻灵山,南北则是被一条深沟包围。独特的地形使得村子相对封闭,少了外部世界的纷扰,却多了难得的一份静谧。村子制作麻糖的历史渊源久远,没有人清楚这一门老手艺到底是从哪一辈老祖先开始。村子以白姓为主,辈辈人才层出不穷,老人们常说南吴头是出“先生(老师)”的地方,可见村子的文化积淀有多么深厚!

时值农历十一月下旬,走进安静的南吴头村,山风裹挟着菜籽油的独特香味铺面而来,街道没有人影,家家户户都在忙碌着炸麻花!循着油香,随意走进一户人家,加工间都是有条不紊的忙碌场面。再有四十多天就要过年,赶在春节前要攒够节日售卖的麻花,闲置的空房子里整整齐齐的摞满了金黄色的大麻花。南屋头的麻花不同别处,个大味好,质优价廉,是方圆百里老百姓最为认可的副食之一。机器流水线生产出来的麻花没有嚼头,缺少了手工参与的过程,口感不能与南吴头的大麻花相提并论。

女人们在家炸麻花,男人的则开着蹦蹦车四处赶会销售,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搭配模式让大麻花的销路更加宽广。油锅中翻滚的大麻花不仅仅可以养活一大家子人,还可以创造更幸福的生活,一根根大麻花,浸润着农人们的憧憬和念想。

年青人看不上辛苦的老手艺,几乎都在大城市为梦想打拼,或许再过几十年,这门老手艺可能会面临失传的困境,熟悉的大麻花还能随处可见么?

仅以寥寥照片,与诸位分享南吴头传承几百年的炸麻花手艺,图文不能传递味道,但足以让爱好美食的人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有这么一群勤劳、淳朴的人们,依然执着的坚守着最后的手工作坊。

这是本期【存照】最简单的想法!




【存照】炸麻花的男人和女人们——南吴头村的老手艺

文·图  ︱辛  克


平常的村子,最缺人气的村子!

村子中央的休闲广场,忙着炸麻花的人们在这个时间无暇放松!

终于看见了外出的人影,但却听不见话语声。

走进第一户正在忙碌的人家,老太太诧异地看着端着相机的陌生人,手底下却是一刻未停的忙活着。

据说“夹麻糖”是一项技术活,一般人都做不了,两只手各拿一双细竹竿做成的筷子,不停地拨弄着滚油中由白转黄的大麻花。

发好的面团经过揉搓,神奇的变成一根面条,几转几扭,麻花的原型就出现在眼前。

刚下锅的麻花没有正形,必须要在“夹麻糖”的手下“调教”才会成为一件合格品。

老太太负责每根麻花的“量”,不用量器,只要经过她的手,几乎不差份量。

柔韧有力的面团是炸出好麻花的前提保证。

终于码放的整整齐齐的麻花,还有温度,没有凉透。

我怎么看着像是做扯面?

过道里堆放的竹篾筐,这是盛放麻花的最好工具。

闲房子中堆放的小山一样的麻花,太壮观了!

换个角度看看,又是不一样的感觉!

四个人的加工间,每道工序都是熟记于心。

出锅的热麻花码放在案板上,等温度接近常温后再放进库房。

老太太闲来无事,每天在街坊邻居中帮忙做麻花,一天可以挣三四十块零花钱。

再来欣赏手艺人的绝活。

平常少有人来,尤其是陌生人,俩姐妹好奇的望着。

从院子出来,一眼看到村子的另一头,还是没有人!

第二家的女主人,干脆、利落,热情!

又是一位有手艺的老师傅!

嫁到南吴头,做麻花是必修课。

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习惯这样的生活,这就是人生的一个过程。

把麻花摆整齐,这样凉透了才会端端正正!

热情好客的阿姨非要我们尝尝刚出锅的热麻花——这是无与伦比的美味。

对着镜头笑一笑,远方的孩子会看到母亲最亲切的笑容。

做麻花是在自己家里挣钱,虽然挣得不多,但至少没有人约束,落得个自在。

油锅不滚了,要在锅底下加炭!

一位老者与他的几只羊让村子有了存在感。

整齐的房子,寂寞的村子。

标准的关中农村小院,门前台阶上摆放着炸麻花所需的食用油。

一位稍年轻的手艺人。

整天油烟熏烤,戴顶帽子能好一些。

合在一起的两股面条。

热情的师傅要我为他拍一张笑脸照。

给大师来一张正面照。

想不通这一条条绵软的面条会在油锅里发生怎样的变化?

“你们来的太巧了,今天下午就剩这两根面条了”。

“三秦香”菜籽油——可以放心的大快朵颐了!

又是一家山一样的小库房。

这是卖麻花支摊用的钢管架子。

站在沟边随拍的一张夕阳照,老墙、老树、记忆中的一切重又出现眼前。

又与俩姐妹见面,目送我们离开。

村子唯一的商店。

沟边可以看得到的窑洞群,几十年前的麻花或许就是从一孔孔窑洞出来的。

沟壑交错的地貌。

庙会上摆摊卖麻花的南吴头人。

关中的娃娃都爱吃南吴头的麻花。


【后  语】

走上工作岗位,认识和接触了愈来愈多的白姓“先生(关中西府人对老师习惯成为"先生")“,正是应验了老辈人的话——南吴头是出”先生“的地方,与他们相处久了,我更能深刻地体会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走出来的每一个人都由内而外焕发着的魅力——隐忍、淳朴和耿直,听他们讲着父辈们翻山越岭卖麻花的艰辛,想象他们风餐露宿赶庙会的场景。麻花手艺养活了世世代代的白姓人,南吴头人正是因为有着麻花般的坚韧才会在如此贫瘠的山坳里繁衍生息,日益壮大。孩子们在油烟熏烤的生活中长大,他们已经不愿去从事这一项辛苦而又回报极低的老手艺,外面的精彩世界让村子空落了许多。老人、孩子,还有围拢在油锅旁边的妇女们,出出进进、驾驶着满载麻花的三轮车的汉子们依然坚守着故土,用自己的勤劳和辛苦谋求着最幸福的太平生活。


【作者简介】

辛  克 | 80后老青年,有梦想,从未实现;有理想,现实骨感;有遐想,缺乏勇敢。有信仰,爱跑步,爱生活,爱思考,爱旅行的男子。乐于平淡,崇尚简单。走了一些地方,邂逅了不一样的风光,遇见过自认为最美的风景,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群,喜欢用寥寥文字与自己对话,喜欢用镜头捕捉世界。

【精华推荐】

【存照】凤翔城的农器杂货集

【存照】室外活动课的快乐时光

给你100秒,带你品味凤翔陈村街的美食人生

如果可以,请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回忆我的父亲

我姓辛,隶属于这个独一无二的村!

紫荆山下的“蒙古人”

家  风

更多精彩,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END· 


时光捡漏 ∣您的生活笔记
 公众号ID:xinke19820728

人生 · 生活 · 活着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时光捡漏》独家原创,如转载请与后台联系。13772706338@139.com,小编私人微信:google19820728.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欣赏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