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请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千万留守儿童中的一员!
分享你我的故事
感悟平凡人的生活点滴
你也可以做更出彩的自己
如果可以,请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千万留守儿童中的一员!
文 ︱辛 克
远在青海务工的朋友突然打来电话,刚刚接通,朋友一改往日的客套寒暄,有些气急败坏地给我交代着急需处理的事情。
“你现在就去把我儿子从教室里找出来,啥话都不说,你先替我扇俩耳光,再狠劲地踹几脚,我今天晚上坐火车,明天中午就能回来!“朋友恨恨地给我交办了一件棘手的事情。
“你是不是酒喝高了?现在打电话就让我替你把儿子教训一顿,我又不是打手,咋能平白无故地去收拾孩子,到底是啥事情吗?“我有些愕然。
“这狗崽子把我能气死,前几次偷偷从家里拿走几百元挥霍,这一次把我给他爷爷留下交医保和养老保险的一千多元钱全部顺走了,刚才我老爸给我打来电话,我现在恨不得坐个飞机回来,把这狗崽子的腿打断,你赶紧先把人找着,替我狠狠收拾一顿!“朋友的火气从电话这头都可以感受得到。
……
其实这已经不是孩子第一次从家里拿钱了,因为和朋友的关系好,所以娃在学校的教育,甚至有时候家里的事务都委托于我,朋友两口子已经外出打工十几年时间,大概就是孩子刚刚周岁就开始外出。还没有学会走路的娃儿是在爷爷和奶奶的怀抱中长大的。朋友的事业做的不错,家庭经济状况在村子也算得上前列。唯一的孩子却成为了两口子的心病。娃儿长得俊秀,脑瓜子灵活,爷爷奶奶的溺爱让他没有任何生活忧虑,但与同学的交往中却显得有些孤傲、甚至暴力。他从来不吝啬口袋里的零花钱,正因为如此,他的身边总有几个形影不离的“小跟班“,可以去镇上的网吧上通宵,可以逃课去野地抽烟喝酒,至于学习更是无从谈起。
朋友交代给我的事情绝对不是一顿拳脚就能够解决的问题。从孩子蹒跚学步开始,再到幼儿园、小学、中学,父母给予他的只是经济基础,整个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父爱和母爱却唯独缺失,孩子的性格偏激、暴戾,对于任何事物都缺乏这个年龄段应有的关注和热情,骨子里却是更多的冷漠和早熟。父母双方在外工作,孩子是在祖父母的照顾下成长,这就是“留守儿童“的典型代表!
每期工作初都要统计留守儿童数量,在百分比高居40%以上的现实中,每天都与大量的留守儿童接触,这个群体是怎样的一个现状?电视节目上出现的留守儿童大都是偏僻、穷困的山区地域,而地处渭北旱塬上的关中道远远没有恶劣环境的存在。诸多的留守儿童表面看来和其他孩子并无两样,可以开开心心地玩耍,也会认认真真地学习,但在某些特定的环境和事件中,留守儿童的短板却会完完全全地展现眼前。
留守儿童并非全部都是性格孤僻,学习习惯不良。缺乏父母关爱的某些留守儿童,往往都会因为家庭成员的长期缺失而变得比同龄人懂事,父母在外的艰辛他们都会记在心里,把对未来所有的期盼统统化作学习的动力,这会让他们在学校中处于学优生的位置,同学仰慕、老师器重的优越感在很大程度上会淡化父母关爱的缺失,他们会愈加勤奋,愈加努力。而这些学生只是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个别案例。绝大多数能是什么情况呢?
父母双方都在外地打工,一年中能回来一次已经是幸福之中的幸福,平日里要是因为想孩子而回家一趟几无可能,父母与孩子的联络只是隔三岔五的电话沟通。大多只是询问孩子的学习如何,而孩子在这边也只是报喜不报忧,几乎没有多少父母能够与孩子进行心理和情感的沟通,当然,这是电话很难做到的事情。孩子从小学到初中,身心的迅速发展亟需父母的关注,而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又能怎么样呢?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与别人交往中受到的委屈,如果父母就在身边,孩子大可以说出来,或者哭出来,面对年迈的爷爷奶奶,所有的委屈和不快都只能藏在心底,谁能理解这些孩子的痛楚?不合群,说话略带刻薄,有些甚至自卑心理严重,与同学圈子格格不入,可这些能怪孩子自己吗?极力想表现出自己的独立,却又在许多事情上显得力不从心,在学习上的挫折会愈发让他们自暴自弃,看不到希望,对课堂没有兴趣,难以顺利地完成一次作业,渴望学校外面的世界,有些甚至会与社会上的闲散青年走在一起。没有父母在身边的管教,走出校门以外的所有时间,这些孩子究竟在干什么,谁能知道?即使电话中的父母也不能确定孩子是不是就在他所说的“家里”做作业。
爷爷、奶奶只能照顾孩子的衣着和餐食,让孩子不受冷冻,吃饱吃好,安安全全、健健康康地成长是他们的主要任务。至于孩子的学习,他们只能是寄希望于孩子自己,还有娃儿的老师们。最近的一次大范围家长会,教室中多一半坐的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们,对于孩子的学习,他们无从谈及,只是一遍遍恳切地拜托着老师,“娃儿在学校就托付给你了,我们都老了,学习上的也不懂,他爸妈已经两年都没有回来了,也不知道今年过年会不会回来,娃儿的学习我也操不上心,还要麻烦先生多给我娃费心哩?“。这样的家长会开多了也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效果,父母教育都无从谈起,爷爷奶奶对孙子的教育又该从哪里入手呢?
经济发展的大浪潮,城镇化发展的迅猛势头,农村青壮年大范围的流向大城市,唯独剩下了被冠以“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标签的两代群体,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为了生计,为了家庭发展,为了孩子以后发展的经济基础,父母们可以漂泊在全国各地,可以把对亲人的种种思念压抑在心底,只是为了能够积攒下足以让自己放心的经济基础。社会大潮流如此,孩子们眼下需要的真的像大人们想的一样吗?他们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严父慈母”的家庭成长氛围,需要每天都能在与父母的沟通和分享中让心理成熟,而不是在孤僻和冷漠中走完自己的孩童时光。人生中倘若缺失这一重要的阶段,孩子又从哪里能获得一个完美的成长过程呢?
如果可以,请停止在外漂泊的岁月,陪在你的孩子身边,看着他哭,看着他笑,你需要做的只是给孩子人生最初的十几年最完整的爱和关怀,如果这十几年在大人的眼中只能以存折上面的数字去代替,你所努力和付出的一切却不一定会被孩子理解!如果可以,请去掉孩子身上的标签——留守儿童!
【文章配图均来自于网络】
【作者简介】
时光捡漏者| 80后老青年,有梦想,从未实现;有理想,现实骨感;有遐想,缺乏勇敢。有信仰,爱跑步,爱生活,爱思考,爱旅行的男子。乐于平淡,崇尚简单。走了一些地方,邂逅了不一样的风光,遇见过自认为最美的风景,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群,喜欢用寥寥文字与自己对话,喜欢用镜头捕捉世界。
【精华推荐】
更多精彩,请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
·END·
时光捡漏 ∣您的生活笔记
公众号ID:xinke19820728
人生 · 生活 · 活着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时光捡漏》独家原创,如转载请与后台联系。13772706338@139.com,小编私人微信:google19820728.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欣赏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