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鹏:青春故事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青春是美丽的,美丽是因为正值青春年华,活力四射,激情澎湃。青春也是艰苦的,艰苦是因为她伴随着实现梦想的拼搏。“三更灯火五更鸡”,追逐“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人生理想。而青春之花也正因为这样的拼搏和努力绽放得更加美丽,更加绚烂夺目。
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过一段奋斗的青春,尽管苦涩,尽管痛苦,尽管可能“伤痕累累”,也可能碰得“头破血流”,但他们在这样的炼狱中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成长,即使没有实现人生最初的梦想,但他们收获的却远远大于成功本身。
一 我的高中
我是1990年上的高中,可是却是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将近30年后,回忆起来,有点可笑,也有些悲凉。因为那是一个梦的结束,一项教育政策的“变革”使然。那绝对是“空前绝后”的一次“升学”。那一年之前,初中时可以复读的,中专也是比大学更好的选择。在当时,人们都是这样认为的。因为考上了中专就有了工作,就不用再读三年高中,去追逐那更好却也更难实现的大学梦。还有一条更实际的原因,说出来或许有些心酸,就是家里可以少花三年上高中的钱。我就是在那一年秋天选择在乡中学复读的。一个踌躇满志的少年背着简单的行李,在学校门口发誓,一定要考上中专,实现我“飞出农门”的梦想。可是一个多月后,上面有了新政策:全部清退现有在校的复读生,所有的复读生一律按生源地录取上高中。就这样,那年国庆节后的第二周,我们这群意气风发的少年就都灰头土脸地来到了高中—凤翔县紫荆中学上学。我们就像是一伙因无证经营而被驱散的小贩一样,丢盔弃甲,狼狈不堪,来不及收拾青春残破的梦;更像是一群虽然买了票,但却上错列车的乘客一样,被乘务员无情地赶下火车,抛弃在了荒郊野外。没人理会你能否到达目的地,或者你要怎样到达目的地。
就这样,我们到了高中。这么多年以后,我仍然清楚地记得,当时和我一起来自全县西部乡镇初中的学生一共有167人。因为是中途转入,学校把我们这些学生编了两个大班,安排在了学校当时最大的两个实验室(其实就是两间大房)上课。望着屋顶的人字梁,和那一盏盏垂头丧气从房梁上吊下的昏黄的电灯,心里的沮丧似泛滥的洪水一样。那根从高高的房梁上垂下来的电线尽头,连接着一个发着昏黄的光的电灯泡,多么像一个大大的惊叹号呀,可笑,可悲!早知道这样为什么不在开学的时候就来报道上学呢?当时,心里就恨恨地想,一定会发生点什么吧?果然,一语成谶,那一年“海湾战争”爆发了!好吧,比起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伊拉克人民,我们不是已经很幸福了吗?至少我们还有学可上,有书可读。收拾心情,勇敢面对现在的学习和生活吧!
我的学校紫荆中学,是县上唯一一所地处农村的普通高中,九十年代的时候,全校连一幢楼房都没有,一进校门,正对面是一座苏式的“工”字房,算是学校最好的建筑了。我们住的宿舍都是土坯房,进门是大通铺,一人一米左右的宽度,窗户是用厚一点的塑料纸钉着的,一到冬天四面漏风。房子上面和我们的大教室一样,依然没有顶棚。一到晚上,老鼠上蹿下跳,有的甚至会从你的头边跑过去。说到老鼠,就想起了当年我们给学校总结的三大,“风大,操场大,学生灶上的老鼠大”。这东西当时真的就是一大害。每周去学校的时候,母亲总会烙两个锅盔让我带着。(锅盔,关中地区的一种面食,因其又圆又厚像锅盖而得名。其实就是一种干粮,可以久存而不变质)。当然,家家孩子如此。到了学校以后,得在宿舍的土坯墙上找一个高点的地方挂起来。就这样,还得尽快吃完。否则,还没等到你吃,老鼠就先帮你吃了。因此,每周的头两天,我们一般就是吃开水泡锅盔。学生上灶发两种票,白色的是粮票,分二两、三两、半斤、一斤四种面值。这是我们从自己家里用自行车驮来的小麦兑换的。另一种是紫红色的钱票,分五分、一角、两角、五角四种,这是用钱买的。记得当时吃的最多的就是“清水白麦草”的片片汤面,二两粮,五分钱,我们学生都给它起了个雅号,叫“二两五”。就这样的面,我们把碗里那为数不多的面片吃完,还要在那汤里泡上自己家里拿的锅盔吃。因为那汤里有调料,比起用开水直接泡的更有味道一些。印象比较深的还有被我们戏称为“炸弹”的馒头,个头大,因为里面和了太多的碱面而颜色发黄。而这对于饭量大、吃不饱的少年们正适合,而且只要二两粮票。每天中午开饭的时候,只要把笼屉抬出来,立刻就会被一抢而光。那时候,尤其是我们男生,左手两个,右手两个,四个黄黄的大馍一拿,就直接回宿舍了。吃上四个馍,喝上一碗开水,饱了,比啃那又干又硬的锅盔不知好到哪里去了!
当然,艰苦的生活并没有磨灭我们心中的希望。相反,条件越苦,我们越努力,想要改变这种现状的愿望也越强烈。因为高一的课程我们只用了八个月左右的时间,好多学科都是赶着进度上完的,所以高一结束了,我似乎没学到什么,理科更是跟不上。只记得教我们化学的候杰老师那一双在厚厚的近视眼镜下被放大了的眼睛,和他嘴里碎碎念着的“氯气”(彼时化学课本的第一章内容是“氯气”)。没办法,到高二分科的时候,我选择了文科。当然,我从内心也是喜欢文科的,尤其是语文。记得当时学校给我们文科班的学生在语文课之外,还加开了一节“语文常识”课,通过品读经典诗词,以提高我们的语文基本素养。没有教材,完全是老师讲,同学记。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细节都已经记不清了,但老师第一节给我们讲的《诗经·蒹葭》却仍珍藏在记忆深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时候,就感觉自己像被突然带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些本来诘屈聱牙的文言文,在老师的解读之下,完全就像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我们面前渐次打开,我越发痴迷。在那个世界里,我们完全忘记了现实中苦难的一切,我们是精神上的富有者。就像当年还是“煤黑子”的少平,从晓霞借给他的书中所了解的那个世界一样,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当然,我们这一切都得益于我们当时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王宇楼老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你看,连老师的名字都是从宋词里来的,可见,他对这些也是一个十足的痴者。除过文学,我们精神上的动力还来自当时非常流行的一首歌——《水手》,“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那时,每到吃饭时间,学校的大喇叭总是循环播放着这首歌,九十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由台湾残疾歌手郑智化演唱的一首歌。是啊,只要我们还有梦,有什么可怕的呢?
可是,梦醒了,一枕痴泪。
1993年7月,我第一次参加高考,我落榜了。
二 理想与现实
怎么办?第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该怎么办?
几年前读了一本书,书名是《迟到的间隔年》,我第一次知道了Gap Year这个概念。Gap Year意为间隔年、空档年,意思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通常是一年),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我高考落榜后的这一年就成了我的Gap Year。
当然,我不是去旅行,我根本就没钱去旅行,连想都不敢想,我有我的主意,这个想法我谁都没告诉。
这是我的一个梦,一个关于音乐的梦。我从小就有音乐天赋,什么歌只要听几遍就能学会。可是当时条件艰苦,接触到这些的机会甚少。记得还上小学的时候,每天放学就和一帮伙伴唱戏,原因是在其中一个孩子家里找到了一本什么书,书上有个《辕门斩子》的剧本唱词,如获至宝。于是,我们一帮要好的伙伴就在一起排起了秦腔戏。当然,怎么唱,都是听戏听来的。再大点的时候,大队有了一台黑白电视,每天晚上,到大队的场院里看电视成了必备的节目。《霍元甲》、《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等这些电视剧都是那时候看的,当然,电视剧的主题歌我都会唱。上了初中以后,我央求母亲买了一台录音机。于是,我学会了《潇洒走一回》、《小芳》。我甚至还把当时热播的电视剧《半边楼》的同名主题歌自己唱了录下来,偷偷拿去让会拉二胡的远房伯父听,请他给我指导。所以,学音乐一直是我心底最深处的梦。现在,我落榜了,我要去学音乐,我要报考艺术院校。我知道先要通过专业考试。可是,上哪儿去学呢?家里哪有钱供我呢?
“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我苦于不知道去哪里学音乐的时候,是宝鸡人民广播电台里传出的《谢谢你的爱》这首歌给我指明了一条道。这么久的时间过去了,我已经不记得那档音乐节目的名字了,我甚至连演唱者的名字都忘得一干二净。但我很清楚的是,那不是刘德华的原唱,而是一个象我一样的音乐爱好者唱的。电台DJ在介绍他的时候,说他是某个宝鸡的老师。于是,在重播的时候我认真记下了这些对我很重要的信息。我要去宝鸡找到他,再找到那个老师,请他教我。当我告诉父亲我要去宝鸡打工的时候,父亲很生气,我没敢对父亲说实话,因为他一定不会允许。我的想法是,只要老师肯教我,我就自己打工赚学费。我知道父亲一定对我很失望,他不明白我为什么就这么轻易放弃了。
人在年轻的时候,谁没做过几件“傻事”呢?更何况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谁也拦不住我。大概“初生之牛犊”都是这样吧!
记得那是1993年的暑假,8月的一天,太阳象火球一样炙烤着大地。知了在树上没命似地叫着,仿佛这样做它能更凉快点一样。当我几经周折,辗转找到那位老兄在市区北原金台观附近的家的时候,已经快中午了,按下门铃,开门的是位年轻的大嫂,身材高挑,面容姣好。她见我大汗淋漓,赶紧从冰箱里拿出一个黑乎乎的象冰棒一样的东西递到我手里,“给,小伙子,先吃个冰淇淋,凉快一下,慢点说。”多年以后,我仍然记得当初的冰淇淋的味道,说实话,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吃那么好吃的东西。后来通过交谈我才知道,电台唱歌的是她的小叔子,她本人是市歌舞团的舞蹈演员。后来通过她的介绍,我在她们团里一位姓叶的声乐老师那里开始了我的学习。我要感谢我步入社会的第一步遇到的所有帮助我的好人,可能这些事情他们早已遗忘,可永远烙在我的记忆里。
二月里来呀好春光
家家户户种田忙
指望着今年的收成好
多捐些五谷充军粮
二月里来呀好春光
家家户户种田忙
种瓜的得瓜
种豆的收豆
谁种下的仇恨他自己遭殃
… …
这是我在老师那儿练唱的最多的一首歌,老师帮我纠正的最多的就是“春”字的发音,他说我老把“春”唱成了“冲”。
如果事情一直这样往下发展,那一切都会按照我的设想进行。可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摆在我的理想与现实之间——“钱”。老师的课是很贵的,我出来的时候带的一点钱很快就花光了。我得找工作,我得赚钱。
那时候,中山路上新开了一家饭店,“西安烤鸭店”,是由当时的宝鸡市金台区饮食服务公司创办的(现在叫陕西向阳餐饮集团有限公司)。他们正在招服务员,我就去应聘了。当我在我的出租屋里,穿上饭店给服务员定做的蓝色的制服,对着镜子转了一圈后,我已经把最初的梦想给转丢了。因为我要上班,没办法再去老师那里上课了。我很懊悔,但又没用,因为我先得养活自己,再谈什么理想。况且通过这一段时间的上课我也有点明白,就我这样的,即便把钱砸进去,也不一定会有什么结果。我似乎有一点醒悟了。理想,就像是橱窗里的漂亮衣服,即使你有足够的钱买,那也要看它适不适合你,更何况那根本就是我买不起的衣服。这样想着,我就心安理得地当了服务员了。后来的后来,我还干过很多工作,只是一件不如一件。直到那年冬天,天寒地坼,在一个寒冷的夜里,我蜷缩在马道巷一个用彩条布遮起来的摊位里(那是我打工的一个卖面食的摊位)的简易弹簧床上被冻醒的时候,我下定决心,我不能再这样混下去了,我要回家!我要复读!
就这样,仅仅半年的时间,我的理想便在与现实的“战争”中缴械了。
1994年春节过后,我又有了另外一个身份——代课老师。那是父亲找人帮我联系的,说是工资多少都没有关系,只要知道我安安稳稳就好了。当然,这样的话,我还可以复习一下自己的课程,全力准备来年的高考。我顺从了。不是因为吃点苦头就变乖了,而是因为我明白了这才是正确的决定。大概这就是长大吧。在那个小学校里,和可爱的孩子们在一起,和善良的老师们在一起,我度过了愉快的半年时光。
三 我的高四
1994年9月,开学的日子,我到凤翔县西街中学复读了。
当我重又坐回教室,面对一群陌生的面孔,我甚至有些茫然。茫然的不仅是因为身边的新同学,还有给我们上课的新老师。毕竟这里来的是全县最好的文科学生,给我们上课的也都是全县最好的文科老师。我能跟得上吗?时不我待,更不容我多想,紧张有序的高四学习已经开始了。
或许对于所有复读过的孩子来说,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高四了,因为那一年,所有的人都卯足了劲,使出了自己的“洪荒之力”,去冲刺自己心仪的大学。如果说高三还有人在玩的话,那么这些人已经被淘汰了,能回来复读的,都是想考大学的。用时下年轻人的话说,就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尽管我并不喜欢这句话,但似乎只有它才能更准确地描述我们当时的学习生活了。那时候,西中的学生都是在外面租民房住的,我和其他学生一样,在小巷口的一户人家的二楼租了一间房住。住在校外什么都不方便,但唯一的好处就是用电很方便。你晚上想学到几点就学到几点,凌晨想几点起来学就几点起来学,还能有比这更好的事情吗?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幸福莫过于此吧!记得当时我的学习状态是这样的:冬天的晚上,学困了,就去用凉水擦把脸,刺激一下,清醒了,接着学。夏天的时候,很热,就直接把一盆凉水从头上浇下去,凉快了,接着学。一般情况下,学到凌晨一两点都是很正常的。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不仅赶上了其他同学,而且已经达到了中上的名次,我很知足!
1995年7月,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二次高考,印象中我当时很冷静沉着,完全没有一点紧张,或许跟我经历了这么多,也付出了这么多有关系吧。当然,等待出榜的日子,那种焦急和煎熬,简直就是度日如年。大概从考试起,所有的考生都有一样的焦急,一样的煎熬吧!好在很快就过去了,这个自不必说。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我骑着自行车匆匆从县城赶回家告诉父亲“我考上了”这个喜讯的时候,父亲正在队里一户人家的磨坊磨面。因为机器正在工作,屋子里噪音很大,我对着父亲的耳朵大声对他说:“爸,我考上了!我考上大学了!”父亲终于听清楚了,他竟愣在那儿,忘了换磨面机滚筒下装麦麸的桶,喃喃着,“考上了,终于考上了,我娃争气得很呢!”我分明看见父亲眼里的泪水,而我的脸颊也有湿湿的东西滑落。那是幸福的泪水,那是委屈的泪水,为终于考上大学终于跃出龙门而高兴,为我过去这些年所吃的苦所经历的难而委屈。这一切的一切的苦难终于结束了!从此在我面前将是人生幸福的坦途,谁能不高兴呢?
后来的后来,我们的生活中有了手机,有了网络,有了QQ,还有了微信,我才知道了当年和我一起奋斗过的同学们的一些讯息。他们中有人考上北京大学,有人考上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有人考上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还有人考上了西北大学,很多很多,不一而足。如今的他们,都成了各自所在领域的中坚。他们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并为国家、为社会创造着价值。
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我很庆幸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在紧要处,没有走错。
苦难的岁月,奋斗的青春。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正在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拼搏的年轻人,尤其是正在上高中的孩子们。
作者简介:欧鹏,七零后,教师。爱音乐,爱运动,更爱用文字记录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悦读推荐】
文字审核:李 强
责任编辑:辛 克
本期组稿:杜亚军
◆ ◆ ◆ ◆ ◆
【关注我们】
【凤翔作家&时光捡漏】新媒体联盟
时光捡漏∣您的生活笔记
公众号ID:xinke19820728
人生 · 生活 · 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