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龙岗:从母亲的空药瓶所感悟
一直以来,知道母亲有一种习惯,用过的空药瓶总舍不得丢弃。
近二十多年一直在外工作,也不知母亲为何要留这些空药瓶。直到七夕节这天,才让我意外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今年的七夕这天,我和妻子匆忙赶回老家陪母亲。之所以说匆忙,原因有三:一是最近回家看母亲次数较频,这次是计划外的节日临时动议。二是我理解,七夕节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属,也不是仅限于男女爱情,爱情二字广义去理解,亲情、友情等也属一种爱情范畴。我和妻子去陪母亲,就能很好地诠释七夕节的丰富内涵。三是最近家里所住的楼房进行集中供热改造,因是纯粹的个人负担改造费用,时间上各家各户根据自己情况断断续续施工。各家经济条件不同,工程量也各不相同,工期自然是不同。加之儿女近一两年要办婚事的家庭不少,都计划借这次集中供热改造,想把十多年的装修重新处理,故而,楼内整天是电钻声、电锯声、八磅锤的敲击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在炎热的三伏天,打击乐、摇滚乐、金属声等构成了装修协奏曲,演绎着一首首不同的“装修狂想曲”,各家实际情况不同,都能理解。只是我白天除过中午的三小时夏令时间在家,其它时间在单位,相对好些,而妻子日子就格外难熬,因我们改造才里外忙活了一阵子,又要全天候煎熬在这狂想曲漫长的白昼中。鉴于此,也就行色匆匆在所难免。
世间事往往是忙中、急中就偏偏出岔子。由于拍脑壳就决定起身行动,匆匆离家像逃离一样,走到半路了才记起,没有吃今天的降压药,而且第二天的药也自然是没有带。
刚回到了母亲身边,没有吃降压药和驾车注意力过于集中的缘故吧,头有些痛,我忽然想起以前好像有药放在茶几的抽屉里。我赶忙翻抽屉找药,无意间感到都是空药瓶,随手拧开一个瓶盖,让我大为惊讶,里面是一小卷纸条,我打开看,写着“三月十日去世,五妈的念日”,我震惊,再随手拿起一个药瓶打开,纸条写着“54青年节,生日,灵霞妈”。我不敢相信,一一查看,全是亲朋好友、家门户族大人小孩的生日,老人去世的日子,甚至详细到了头七、尽七、周年的日子等,语句虽不够完整,但很简练,完全能说明事情。我甚至怀疑父亲年轻时是邮电局的报务员,长期给人写电报稿,也教会了母亲用字简练的记事能力。
一个一个看着空药品,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母亲只在解放后,十六岁起读过快餐式的扫盲班、夜校班,究竟读了几年说不清,大概也就是读到六年级。后来,由于识字,母亲当过县城街道居委会主任。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县上筹办地方国营陶瓷厂,当时的陇县革委会专程与甘肃省华亭县革委会协商,跨省借调陶瓷专家筹建陇县陶瓷厂,选定了解放前一直开陶瓷厂的陇上陶瓷技艺高超的外爷,一并选调了熟悉陶瓷绘画、书法、兑药(陶瓷上釉子的配料勾兑)等技艺和生产工艺的大舅及大舅母为技术师傅,因为母亲从小在生产陶瓷的家庭环境长大,比较熟悉陶瓷的生产和技艺,也便到陶瓷厂去工作了。据母亲曾回忆,在居委会和陶瓷厂工作期间,时常是有需要写字的工作,学到的字是能派上用场的,在陶瓷厂还担任了团支部书记,直到1968年响应国家号召,城镇居民到农村插队落户,母亲便放弃了陶瓷厂的工作,带着一大家子当了农民,从此后,母亲除过学习毛主席语录,几乎再未动过笔,读书看报自然是不可能的,加之没有现在的电视等文化氛围,好多东西都已遗忘。
处在不同的时代,一代人和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理念也便不同,对待儿女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也是差别很大。我印象中我们兄妹从小读书,母亲几乎没有辅导过我们,大不了看到我们兄妹贪玩时,问家庭作业做完了吗,从没有家长每天查作业的情况。不是母亲疏于辅导儿女学习的责任,而是那个时代的家长心目中,压根儿就没有要逼迫儿女读书的概念,更不要说逼迫孩子上各等样行、五花八门的补习班了,整天是批林批孔,批孔老二的“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思想等,整个社会大概就没有学生上补习班的概念。
那个年代,作为家长,母亲和绝大多数家长的责任一样就是两项。一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天听着生产队长的哨子声上工、下工(集中去田间干活叫上工,干完回家叫下工、放工或收工,下工时往往队长会把声调拉得长长地喊一声“收工了”,一般是不用哨子吹的),隔三岔五晚上要参加队上的夜会(就是晚上的社员大会)。文革后期夜会不学习和背诵语录了,但还是要简单地安排近期活计(生产计划)之后,由队长和贫协主席点评几天来的社员表现,批评人是常有的事,几乎是逢会必抓典型。那时的开会风气很硬,批评是当面锣对面鼓,一针见血,毫不留情面,队长也常常会动粗口的。我们那时年龄小,但时常会趴在会场的窗户上,看里面又在批评那个小伙伴他爸或他妈。家长的第二项工作,就是管好自己一家人的吃穿睡,至于读书,家长的职责是只要娃娃按时去学校就行了,写的啥,学得咋样,平时基本不过问,只有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后,偶尔会问一下考得咋样,也不会过分强调分数。因此,那时的家长,不会像现在的家长不仅辅导,甚至一些家长放弃工作陪读几年,故而,那时的家长是没有跟着儿女被动学习的机会。
对生产队印象最深的是两件事,一件是队长的哨子吹得好,好不是有多么美妙的声音和调子,而是一个单调的尖叫的长声。吹上工哨子时,队长可以一口气从村子东庄头吹到西庄头,虽然是催着上工的哨声人很反感,但那一口气的高亢嘹亮和尖长让我幼小的心灵很震惊,能当队长就是牛,队长气长。还有一件事就是有次晚上队长批评我母亲上工迟到,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母亲要全权料理我们兄妹四人的吃喝拉撒睡,还要上工,迟到在所难免。队长那天夜会上批评的话粗野,我母亲哭了,我当时就要找队长出一口恶气,但我清楚自己人太小,无异于以卵击石,故而有心无胆。第二天我守在队长家的大门口,等队长的儿子出来,我毫不犹豫地将他摔倒在地,强行脱下他的鞋子,扔到了他家的房顶上,转身就离开了。那个时候,在农村,一个人一年基本就三双鞋,雨鞋、棉窝窝(棉鞋)和几乎四季能常穿的单布鞋。
几年后,我们下乡居民回城了,吃商品粮了。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城里遇到了过去同村的乡亲,得知当年那个队长,在我们回城后不几年,一次去公社的路上出车祸去世了。我感到很内疚,对自己儿时的任性感到后悔,毕竟那时当队长有难处,迟到也是事实,而自己的无知和一时冲动留下了终生遗憾,说一句道歉话的机会都没有了。我深深体悟到,人走上社会,遇到任何事情,都不应该冲动,冲动是魔鬼。应静下心,冷静思考,换位思考,跳出事情外用第三方的眼光去审视,去分析,去判断问题,这样才能抽丝剥茧,拨开事件的现象,看到本质的东西,才能做出科学正确的决定,决定一旦失误,一些后果是无法改变,无法挽回,无一补救的,只能留下终身遗憾。人是生活在感情世界,一生所有的遗憾是最大的悲哀和不幸。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文化领域也是泥沙俱下。特别是视为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在文化禁锢后如洪水猛兽,充斥文化市场,宿命论的伪科学东西更是容易摄人心魄。记得在学校,同学中间流传的多个版本算命的东西,有按生日对应、按生月对应的花测定等等,我也得到了一个,拿回家好奇地对照全家人一一查看每个人一生的运势、职业、婚姻和性格等,我给母亲查对,卦词说母亲这个属相和生月,能成就文学家。母亲很开心地说,小时候由于封建男尊女卑思想,她没有早早读书,我说母亲还不迟,好好识字还有希望成文学家,逗得母亲很开心。
看到母亲的空药瓶,母亲八十岁的人了依然用歪歪扭扭的字,续写着新发生的红白事情,母亲的记录很简单,但在我心里字字珠玑,字字千金重。这种重是一种感情的重,是亲朋好友及每一名家人在母亲心目中的地位重,是母亲视亲情友情的份量重,是母亲这代人系在心里牢不可破的家庭观念重,是家庭传统的东西在支撑,是血浓于水的骨肉情深的体现。回想我们,我对于数字是相对敏感的人,但也不能做到母亲这点。回想年轻的朋友们,父母辈的知识是不能与我们相提并论的,而我们大概随年龄段不同,最多能记住恋人的生日,新婚纪念日等,有不少人可能连自己母亲的生日都记不住,更不要说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对于身边朋友们就更不用说了。
母亲这小小的空药瓶,就是大社会的折射或缩影。当装满药,人们需要时,不惜用血汗换来的金钱去请回家,把自己宝贵的生命寄托于这个瓶子里的药去疗愈,瓶子一旦发挥了最大的作用,瞬间就成了天上掉下的污物,唯恐弃之不远。母亲对空药瓶所赋予的特殊功能,不仅是对待一个空药瓶的问题,这看似一件小事,却里面装满了浓浓的情谊,折射出了一种人文关怀,一种亲情关怀,一种社会责任,值得深思。
作者简介
周龙岗,陕西宝鸡凤翔人,爱好文学。已过知非之年,感新时代的好政策,重燃文学梦,2018年初开始码字,与做人一样实在无华,有随笔、诗歌在岐山作家、作家导读、诗词中国等网络散见。
精彩悦读
相聚“秦岭生物”,凤翔作协·『时光捡漏』首期读书会圆满落幕!
杨舟平 | 以文学的名义相聚 ——写给『时光捡漏』首场读书会
小草 | 人间有味是清欢 ——参与『时光捡漏』首场读书会有感
责任编辑丨 辛 克
文字审核丨 李 强
公号维护丨 魏晓兰
长
按
识
别
捡拾生活点滴,留存美好记忆!
欢迎加入『时光捡漏』原创文学平台,编辑部将于9月下旬举办第三期线下读书会,敬请关注,欢迎参加!
投稿邮箱:sgjltougao@sina.com
编辑微信:google198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