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笔之四:《又见敦煌》见匠心
《又见敦煌》见匠心
《丝路花雨》是中国著名民族舞剧。该剧是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创作的。它塑造了画工神笔张和歌伎英娘的艺术形象,描述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歌颂了他们与波斯商人伊努斯之间的纯洁友谊。《丝路花雨》从1979年首演直到现在近四十年久演不衰,曾先后访问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深受好评,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
《丝路花雨》具体讲述的是丝绸古道上一场风暴过后,敦煌画工神笔张救起了快要昏死过去的波斯商人伊努斯,而神笔张的女儿英娘却被路霸窦虎抢走。出落得美丽动人的英娘被抢走后沦为舞伎,在街头卖艺,波斯商人伊努斯为救命恩人神笔张赎回了英娘。莫高窟里,画工神笔张以女儿的舞姿为原型描绘出一幅幅壁画。市曹在壁画上看到了有着婀娜舞姿的英娘,想把英娘招进官府,占为己有。情急之下,神笔张把女儿托付给伊努斯。在伊努斯把英娘带回波斯的路上,市曹带着同伙企图杀害他们,神笔张点燃烽火呼救,结果自己却血染大漠。善恶终有果,在敦煌多国交易会上,英娘在伊努斯的帮助下借卖艺潜入会场,揭露市曹等人的罪恶,大唐节度听后一怒之下下令斩掉恶人。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感人,舞台设计大气恢宏,服装精美艳丽、民族色彩浓厚。舞蹈熔合了中国古典舞、敦煌舞、印度舞、黑巾舞、波斯马铃舞、波斯酒舞、土耳其舞、盘上舞、新疆舞等各种艺术形式,演员表演形神兼具、出神入化,令观众拍手称奇。
能够演出近40年而不衰,《丝路花雨》已经成为舞剧的经典,成为敦煌的一张文化名片。继《丝路花雨》之后的《又见敦煌》或许也将会成为敦煌的又一张文化名片。
《又见敦煌》项目是由甘肃四库文化(投资)集团斥资六亿元打造的一台大型情境融入演出。该演出由北京观印象公司王潮歌导演团队主创,2016年9月20日,在第一届敦煌文化艺术博览会时首演。
以“沙漠中的一滴水”为创意设计理念,耗时近两年建造的专属剧场,外形由很多玻璃组成,看起来不是方的不是圆的不是长的,它好像没有形状,取意沙漠中的一滴水,象征生命和希望,想象它应该像海市蜃楼一样,在人非常渴非常绝望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幻境,里面很美好,像天堂像仙境一样,没有形状,像一首诗,像一幅画,像一个梦幻,像一滴水。这座专属剧场就在莫高窟数字中心的附近。
《又见敦煌》大量采用了虚景,在定制设计、建造的“湖蓝剧场”中演绎。作品叙述了敦煌千年以来的历史轮回,观众跟随着导演设计的步行路线,一下子穿越回到千年前,看到当时敦煌所连接的丝绸之路,转而又穿越回到盛唐之前,一个名叫张议潮的人一统敦煌并把此地献给唐朝,其家族数代在敦煌经营的盛况……随后又来到莫高窟,观众们看着王元禄送出的国宝,在那个最揪心的时刻,菩萨出现在人们面前,原来菩萨一直在中国的山川河流上,在人们的生活中,永远无法被偷走。
这种全新的观演形式,观众们不再是坐在座位上,观看舞台剧,而是步行进入剧情,在近一个小时的步行中,通过剧场的舞美设计和技术操控,表演和灯光效果在观众身边展开,使观众仿佛进入一个幻境,仿佛身处剧中,与剧情融合为一体。我不知道那些舞台效果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我只是想说王潮歌的创作团队采用的艺术形式,是世界独创的,是空前的。蓝色水滴、梦幻剧场,观众行走其中,观看到的不仅限于平面,而是多维度空间的立体表演。截取敦煌历史的一个个小的片段,用迷宫式的剧场、虚幻的布景来表现这千年的史诗,让观众享受了一场饕餮盛宴,获得视觉、听觉的满足。
我认为《又见敦煌》将会和巜丝路花语》一样,成为敦煌的另一张文化名片,成为敦煌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王潮歌及其她的创作表演团队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王潮歌是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导演,凭借《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等系列作品,被称之为中国实景演出创始人。她创作时,始终把社会价值放在第一位,商业价值放在第二位,这和一些文化艺术作品把商业价值放在第一位,把艺术价值放在第二位,把社会价值放在第三位的相比有着千壤之别。
文化艺术工作者只要心怀天下,只要有责任有担当,只要肯下苦功夫,只要不以钱为中心,只要不以收视率为指南,就能够创作出脍炙人口,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兼备的文化艺术作品。
作者简介
高爱英,女,陕西凤翔人,凤翔中学语文教师。喜欢在文字里行走,崇尚自然朴素的生活。敬畏职业,融忠心爱心耐心诚心善心于育人事业,无怨无悔,自得其乐!
精彩悦读
责任编辑丨 辛 克
文字审核丨 濯 尘
公号维护丨 魏晓兰
时光捡漏
第四期读书会来啦
方法一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开启读书会之旅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登录报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