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明 | 苍凉之美——游雍山小记
游完雍山,想写游记,却苦于无从下笔。回味起来,山秃,草蓑,庙旧,人少,一派苍凉之象。值得动情的地方实在太少,左思右想记起昔日曾看过一篇名曰《悲沧之美》的文章,也就索性将游雍山的感受以苍凉之美来命题。
今年春天来得晚了些。春风节气己过了近一周,早晨起来依然是春寒料峭。单车骑行,冷风扑面,手也感到有些冻。细一看刚刚返青的麦田里竟然有霜冻的痕迹。上雍山,路并不算远,单程也就三十多里路,骑一会玩一会,不到三个小时,就来到了山脚下。抬头远眺,几座庙宇座落在荒凉的山顶上,庙前的旌旗在猎猎的山风中飘扬。山坡上全是枯黄的陈年衰草,举目四望很难找到几棵树的影子。整个山峦裸露着肌肤,显得是那么贫瘠而苍凉。沿着崎岖的山路爬行,眼前全是刚刚过完冬的枯草,还找不出一丛春天的嫩绿来!行到距庙不远的路边,几株挂满樱桃般大小的酸枣,让同行者充满了新奇,上前采摘尝之,除了酸涩别无它味。也难怪,如此贫瘠的山上除了生命力极强的植物生长,还能有什么呢!
上得山来,但见庙前左右分列着两座小庙。进了庙院,善男信女七八个人,中老年俱多,男女都有。见我们一行上山,很是热情。招呼落坐,提供热水,佩挂布红,祝福吉祥,倒是让人感觉十分亲切。小憩中大家说起对山名的疑问,民间称其为瓮山,而庙里的碑上分明标为雍山?住庙的回答说,应该叫雍山,瓮山只是读转音了。但庙上一老妪则说叫瓮山,她用一个传说作证,说是很早以前大家修建了庙宇,却不知道起个什么名字,当夜狂风大作,翌日晨起,人们竟发现从安口窑吹来一口大瓮扣在山顶,遂把建庙之地称为瓮山!
小憩一会,大家开始进殿烧香叩首。庙里有两座大殿,最后面是一排窑洞式平房,分供着五位尊神,行完烧香拜神之事,我们从庙院里出来向山顶上转去。此时已是正午时分,天气很好。站在山巅,微风轻拂,极目远眺,顿感天高山远,神清气爽,胸襟开阔。雍山在众山之上,向西看灵山清晰可见。向北望,远方是起伏不断的山脉。东眺则是一个偌大的簸箕形的山沟,层层梯田,麦苗翠绿,春意盎然。再向东就是阡陌交错的山外了。
再回头看脚下的雍山,依然还是那么苍凉,满山衰草依旧。找不见春的色彩,觅不到春的讯息,但分明在你的心头升起了一股豪气,雍山用它如虹的豪情雄立于群山之上,傲视群峰!它裸露的山巅如同坦荡的胸怀不遮不掩,它用不屈的脊梁抵挡了来自西北利亚刺骨的寒风,温暖了那绵延千里的关中平原,给自已留下的是满目的荒凉和凄悲!翻看雍山历史,这里因其高,曾是帝王敬天祭祖之地;因其险,也是征讨安史之乱的屯兵之所;因其雄,曾是前清举人窦应昌吟诗作赋之处。抚今追昔,雍山的苍凉透着骨气与霸气!它是一块未曾异化和雕琢的巨石,虽少了妩媚,但不乏苍劲!
游完雍山,还是忘不了它刻骨铭心的苍凉之美!
— 作者简介 —
赵小明,网名清风明月,粮食系统一员老兵,喜欢书法和阅读,为人正直善良,热爱农村,情注农民,关注粮食,大半生与文字有不解之缘,愿以笨拙之笔写农村,歌善良,颂家乡,做大家的真诚朋友!
精彩悦读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图片来源:网 络 责任编辑:风 行
文字审核丨 濯 尘 公号维护丨 素 笺
后台编辑 | 春风十里 微微
主编微信:google198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