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纪民 | 将雷锋珍藏在心的人
1
让雷锋精神焕发时代光采
每逢3月5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他会习惯性地把有关雷锋的藏品拿出来或公开展览或者在家中特意陈列出来。无论的展览或者在自家客厅陈列,浏览着自己收藏的各种与雷锋有关的藏品,特别是墙壁上挂着印有雷锋肖像的挂历和宣传画,摞在桌上的一本本各式各样、不同年代出版的关于雷锋的书籍和杂志,还有塑封袋里珍藏的各个时期报道雷锋事迹的报纸以及盒子里收集有收录歌颂雷锋歌曲的磁带、像章和明信片……琳琅满目、内容丰富,俨然自己的家庭已经成为一处“雷锋藏品展览馆”。
那是1962年8月15日上午,雷锋在指挥战友倒车转弯时,不幸被汽车碰倒的一根晾衣杆砸中太阳穴,因公牺牲时年仅22岁。今年是雷锋离开我们57周年纪念日,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向雷锋学习的热潮在中国大地从未停歇。
他就是我们身边一位以雷锋事迹为人生指南,常年从事收集雷锋有关藏品,弘扬雷锋精神,做雷锋式人物的收藏家,他叫周建华,陕西省宝鸡市移动分公司的一名员工。
1963年3月,全国各大媒体刊登了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1965年出生的周建华,可以说是在这种“向雷锋同志学习”氛围中成长的,出生于书香门第,耳濡目染,时代赋予了他一个与众不同的喜好——收集关于雷锋的物品。 他说“母亲的教诲,红色精神的熏陶,我从小就当雷锋是榜样,一听到‘雷锋’两个字,我就热血沸腾。”
周建华1992年开始收集关于雷锋的报刊和物品,后来,就连一些印有雷锋头像和题词的物品他也不放过,统统搜罗回家,这种红色精神深爱进了他的骨子里。 在这个老人跌倒都无人敢扶的年代,雷锋似乎已经成了最为熟悉的陌生人。周建华确痴情以此,以雷锋精神作为永远为自己在漫长岁月中坚持至今的道德符号。
在周建华家中,从印有雷锋头像或题词的胸章、搪瓷杯、果盘,到录有雷锋歌曲、戏剧的黑胶唱片、磁带,酒瓶、笔筒、书包,再到报刊书籍、连环画、宣传画……大大小小的藏品整整排满了一间屋子,只要整齐的摆放开来,便立马呈现出一个“雷锋展览馆”。
多年来,周建华就是最好的讲解员,从雷锋的故事,到各大报刊对雷锋精神的报道,再到每件物品到手的经历,都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 1963年出版的5-6期《中国青年》合刊,它是全国首家刊发毛泽东向雷锋题词的杂志,也是首家全面报道和介绍雷锋事迹的媒体。这是周建华收集的第一本关于雷锋的刊物,也是最珍贵的一本。 说起这珍贵的藏品,周建华滔滔不绝。
这些年,周建华一下班就钻进自己的小宝库,不知厌倦的一遍遍地翻看、阅读这些充满着正能量的刊物,随意拿起一本书、一张报,闭着眼,也能讲出上面刊登的内容。
“六七十年代报刊上经常刊登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题词,雷锋精神响彻全国,对当时社会和人民影响非常大。”周建华说,像1963年3月5日出版的《人民日报》,1963年5月出版的贺敬之创作的《雷锋之歌》、 1963年出版的叙事歌《雷锋》、 1964年出版的话剧剧本《雷锋》单行本和多个杂志的“学习雷锋精神”专刊、专辑等,都极具时代价值。
当然,如果说起陕西宝鸡报刊收藏界,周建华更是以雷锋收藏为主题赢得“大家”称号。20多年来,他收集的号外、重特大事件报等报刊创刊号上万种,而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藏品被他视为珍宝,那便是他行走于全国各地收集到的关于雷锋的报刊和物品。
2
千件藏品记录雷锋精神
根据周建华的粗略统计,关于刊登雷锋的各类藏品大概有100多种,而所有藏品加起来,也有千余件,仅刊登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报纸就有200多份。
这些收藏品“有的从旧书店买来的,有的从网上淘来的,还有的就是和藏友们交换来的。走到哪里就挖掘到哪里。”
周建华这样形容自己的收藏行为。每到一处他都要寻找旧书店,像挖宝一样,在其中寻找关于雷锋的刊物。若藏友手中有,他更是不惜高价买下。他曾经用三本集邮册从藏友手中换来一张1970年的《黑龙江日报》;也曾花500多元钱在网上买下一个印有毛泽东题词的搪瓷盘子……
20多年来,周建华在收藏上花费少说也有数万元,而这期间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更是无法计算。为将这些“宝贝”保管好,他特意为每张报纸“套”上塑封袋,还专门在家中订做了铁皮箱,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整体搬出晾一晾。周建华对雷锋藏品的追求与痴情不仅影响了家人,生活在他周围的人也都非常了解这一点。妻子说“只要有出差或者旅游机会,不仅仅我,他甚至会因亲朋好友为自已带回来一件有关雷锋藏品或信息而备受鼓舞”。
这些年复一年递增的藏品,在女儿眼里:当时的感觉就是那些东西特别多,家里面很多地方全部都是报纸,我的一些玩具之类的都没有地方放。其实慢慢长大以后,有些东西就是潜移默化的,现在我自己不管是成长还是学习的道路中,也是深受影响的。
周建华知道,想要让家人发自内心地接受自已的收藏,光靠说是不够的。最能打动他们的,一定是他们通过这些充满正能量的藏品看到的和学到的东西。果不其然,在自己的潜移默化下,妻子和女儿不仅不再排斥这些“雷锋藏品”,反而因这些精神财富的影响而成为了介入慈善事业的热心人。
3
潜移默化影响下一代学雷锋
为了自己的这份收藏情结有始有终,他还千方百计去影响孩子。他说“我孩子是90后,跟我一样,在雷锋精神的熏陶下长大。别人家的孩子小时候都爱玩玩具,而我家的孩子却喜欢雷锋,雷锋精神自然也影响了他。”在周建华的潜移默化下,他的孩子经常参加社会上的各类公益活动,喜欢助人为乐。 20多年来,周建华一有机会就会带着自己的宝贝做展览,向大家讲述雷锋的故事,传承雷锋文化,这是他工作之余最爱做的事情。
2016年3月和2017年3月在公司举办的“走近雷锋”文献资料收藏展、“雷锋精神永恒”藏品展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称赞和各大媒体的关注。
2017年9月和2018年4月,第七届、第八届“全国雷锋专题联合展览”在内蒙古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和湖北武汉开展,周建华作为全省及全国通信行业唯一受邀者携带百余件雷锋文化珍藏品参加展览,受到了参观者的极大关注和称赞。
2018年10月,周建华还应邀参加了在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举办的“全国雷锋主题展馆研学会议”。会议期间,周建华和代表们怀着对雷锋的崇敬心情,向雷锋墓敬献花圈,并一路踏访一路体味抚顺的雷锋文化景观,重点参观了当年雷锋存款的储蓄所、雷锋捐款的和平区公社以及雷锋做好事的瓢儿屯火车站等地。还前往雷锋生前所在部队进行了军营体验,在雷锋连、雷锋班他看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手迹,他还与现任雷锋班班长张阳合影留念。
而站在雷锋雕像面前,他仿佛还原了自己与“久别”的雷锋不期而遇的情绪以及半个世纪以来,自己能见证着来自全国各地的50 万封饱含深情的来信,亲临雷锋世界的腹地切身体会到雷锋精神的巨大魅力与影响力。
展览和会议期间,周建华还见到了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学生张雅琴、展世荣等学雷锋标兵,通过和他们的交流,使周建华对雷锋精神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助人为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应该成为每一个人毕生的追求,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
这些年来的收藏体验和行为,已经使周建华成为地方弘扬与宣传雷锋精神的典型人物并且受到舆论与媒体的广泛关注。
说起自己的雷锋收藏情结,周建华不无动情地说:建国后涌现的诸多道德楷模中,“雷锋”无疑是得到官方塑造力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雷锋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名字,无论在现实生活还是作文中,说一句“我的名字叫雷锋”都是件令人骄傲的事。这个社会唯有雷锋精神就有温暖和希望。
随着雷锋藏品越来越多,周建华感觉临时性的展览已适应不了雷锋文化传播和与学雷锋活动的有机结合。他说“我希望能有一个合适的地方建成雷锋文化展览馆,将这些藏品长期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雷锋事迹,学习雷锋精神,弘扬雷锋文化,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周建华如是说。
作者简介
王纪民,1956年2月16日生人。长期从事企业文字宣传工作。八小时以外,致力于报纸的搜集与研究,藏报18000种。通过收集与研究报纸,已在《人民日报》等全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500余家报刊发表文章1000余篇200余万字。著有《当代集报风采》《孟子故里纪事》《我的父亲和母亲》《收藏报纸的故事》等专著。作品与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散文大观》《当代散文精选》《新视野经典文集》《中国百科专家人物传集》《东方之子》《世界人物辞海》《中国收藏名家大典》等典籍辞书。
精彩悦读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主 编 | 风 行
责任编辑丨 素 笺
后台编辑 | 春风十里 微 微
主编微信:google19820728